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描寫一位名為法蘭西諾蘭的少女,她如何在一個院子中有棵從水泥地中生長出來樹的四口之家長大成人,這本書擅於描寫人際之間的互動,街景描繪以及人物的內心情緒,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它記錄下了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住民的生活樣態以及當時人民的所思所想:除了主角,還有她的父親、母親、阿姨、酒吧老闆等許多人的視角,可瞬間將人拉回百年前。
本書的前期讓讀者透過法蘭西的眼睛觀察她的生活:抽獎永遠不會中超過一分錢獎品的雜貨店、那個年代的Uber—出租馬車麵包、因沒用蠟紙包裝而無法久放的麵包店、父母用勞務換取讓孩子學鋼琴的機會,醫生對貧困居民的不友善、人們對疫苗施打的不信任等等。
原本我以為就是一個少女成長煩惱的故事,沒想到後來竟然有性侵和父親過世等沉重故事情節,不只法蘭西的人生面臨重大轉折,劇情的調性也隨之改變。在描述性侵的那一段,法蘭西的家人想的是如何讓她忘卻這段記憶,否則她往後結婚生子時,會有陰影,告訴她只是做個噩夢。以現今的觀念而言,這樣的處理方式,簡直大錯特錯!不過,這就是人類思維改變的過程。我時常在想,幾十年後,當我垂垂老矣之時,一定會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被推翻,而期盼自己能接受新穎的想法,而晚輩們能理解為何我們的時代會有如此的觀念,而不是固執己見爭地你死我活,只為了壓過對方,卻不認真的討論出合適的運作方式。
父親過世後,為了家計,除了母親之外,法蘭西和弟弟尼力也需要外出工作,他們都尚未達到法定工作的年紀,因此得謊報年齡才能工作,學業也因此中斷。雖然,母親深知讓他們繼續升學有助於階級翻轉,但迫於現實,還是不得不讓姐弟倆幫忙分攤家中重擔。生活在現今的台灣,應該不會再發生這種事,學校輔導室和社會局等機構會介入協助,可在我外公外婆那代是很常見的例子。
法蘭西家門外那棵從水泥中長出的樹,象徵著主角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努力求生,盡己所能的克服成長中的種種挫折,朝自己的升學及寫作夢想邁進,就如同小小的樹芽從水泥裂縫之中長出,茁壯成一棵大樹。
截圖自Hy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