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對於北歐五國這種靠近北極圈國家的嚮往,就有別於傳統流浪者一定要提著吉他(很重)沿著鐵路漫步、騎著駱駝橫越沙哈拉沙漠的基本熱情的起點,除了這種與聲譽來的喜好之外,也八成是因為年紀漸長,夢想與現實差距的具體掌握度,已經在現實與夢想都拍板定案後有著大幅度的堅定認同。所以這些流浪、旅行這一類華而不實的詞彙,對我而言已經是虛情假意範圍裡的核心價值了,因此你說要沈浸在留戀這些暗潮洶湧的美好,不如與躲也躲不掉的生老病死正面交鋒來的自然痛快、而且還比較心安理得一點。
說到對北歐犯罪懸疑推理小說(華麗冗長的形容詞)的基本款認識,可能就是在奈斯博的《獵頭遊戲》、《雪人》這些電影裡得到的印象,這些作家筆下的故事風格,似乎有著地處偏遠民族性的與眾不同,你說這些是冷硬派的偵探故事?卻又跟老美那種非得交叉迂迴詢問,非得挨上一頓毒打才能從同情票的眉頭中得到一點點蛛絲馬跡約略有些不同的情懷,你說這些故事有令你無法猜到的峰迴逆轉?卻偏偏故事的平實清淡又沒有如英法作品裡那種令你大嘆精彩的狗血淋頭。你說有沒有亞洲本格推理作品裡那些僥倖巧合或精妙的犯罪手法?這些完全不屬於冷靜孤傲的北歐人擅長的寫作技巧。那,北歐的這套《冰島暗湧三部曲》究竟賣點是什麼?
我認為《冰島暗湧三部曲_暗潮》這本在三部曲中開始的故事裡頭,多得是主角孤獨生平的側寫描述,整體懸疑劇情方面的著墨其實還只是隱晦地似有若無地表達著而已。取而代之的,重點多半在講述孤獨的老年女警在自己不合群的幽暗歲月末期,如何成全自己的黃昏情慾和完成最終一戰那種偏執亢奮的破案心情。
我認為多的被養壞胃口的讀者勢必無法忍耐哈欠連連而拋棄這本書吧?畢竟快節奏與獵奇犯罪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閱讀主流,作者寫下這本書的時候,也不過就三十七八歲,可能在商業手法的掌握上還有進步的空間,但你說整個故事的結構運筆上,頗有書寫冰島上人民性情孤獨與內心世界裡真實性格的具體描述,我認為還是頗有看頭的一件事情。
除此之外,在一連串巧妙的誤解之中,作者根本是把每一個角色都端上我的餐桌,我像是個吃貨般的一道菜一道菜地試了起來。每一個登場角色都因為合理懷疑這個原因給猜了個周全,萬萬沒想到,真兇在突然露出狐狸尾巴的那一刻,既沒有違和感,也沒有太大的衝擊式的狗血逆轉情況,這一點我不知道是因為作者寫作能力風格的表現,還是北歐獨到的冷硬偵探風格使然,就是有些輕微的憂鬱汗漬從指間滲出。
我印象中村上春樹有介紹過一本《第11本小說,第18本書》的挪威小說,其實說穿了,當時我看的懵懂難耐,可是卻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貼近我真實內心的激昂澎湃,究竟是因為書本裡哪些顧影自憐的孤獨子句來催促我發出悲鳴?還是因為我心裡有著渴望孤獨的心願,與這些書有著一拍即合的小調節拍呢?
至於第一本書就是主角的最後登場這個安排,我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齣好看的電影:《波光湖》,希望接下來要講述的前因,可以讓我有更多茅塞頓開的快感。
說回這本《冰島暗湧三部曲_暗潮》吧!這個即將被辭退的孤獨女警官,已經是個遲暮之年的老太太了(不像瑪波小姐,倒是比較像女的馬修史卡德),比較讓我覺得意外程度不如商業作品來的刺激之外,冰島人口數稀少本來就不是新聞了,只是,隨意奔走就能接觸到所有與案情疑似有關的誤會型誤導風格,其實有點像是金庸筆下的岳不群那個招式用老這種常見的毛病。
不然,我真的不知道原來這麼快的在三百頁不到(整個三部曲總共九百多頁),真兇的身份就突然冒了出來,我還來不及去記憶客串角色的路人甲乙丙丁戲名之際,故事就草草結束,而主角也在書尾悄然隕落?
很好,讓我繼續前往《冰島暗湧三部曲_孤島》裡看看接下來,又該怎麼製造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