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肉丸在大學選修了貨幣銀行學這堂課程,又剛好最近市場對於聯準會降息的路徑炒得沸沸揚揚,因此對這個主題產生興趣。
維持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的平衡是聯準會最大的職責,他們可以透過提高利率,來降低市場流動性,趨緩通貨膨脹,從而使物價穩定,但也會導致民間投機需求降低、減少工作崗位、增加失業率。而凱因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到,政府應通過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促進就業,即使可能會暫時提高通膨,他的核心觀點如下:
一般而言通膨的傳導是從原物料->生產者->批發商->經銷商->消費者,我們可以先觀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PPI反映的是與工業企業生產環節的價格變動情況。透過圖表能夠看到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這次危機對美國經濟的衝擊極為嚴重,導致經濟活動急劇下滑、失業率飆升以及金融市場動盪,聯準會不得已展開無限量化寬鬆,也進而引發PPI急速上升。到了2022年,聯準會在這時採取了積極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目的是對抗因無限QE和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而導致的高通脹。經過兩年多高利率的時代,PPI終於穩定在3%的水準。
接著可以進一步觀察與我們日常消費較相關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PI主要是由食品、能源、商品、服務所組成。食品及能源較容易受到短期的因素所影響,例如在12月受到禽流感雞蛋供給減少,以及節慶前雞蛋需求增加,導致食品CPI短期內上升。又如中東戰事、以阿衝突等地緣政治的影響,使得石油的供給減少,引起能源CPI的短期震盪。若是扣掉這兩項,只探討商品及服務的話,則是所謂的核心CPI。
零售銷售增長迅速,可能反映出消費需求強勁,進而可能推高價格,導致商品CPI上升。零售銷售數據是由耐久財(如汽車、大型家電)及非耐久財(如衛生紙、洗衣精)所組成,而耐久財的銷量容易受到景氣的影響,這與其屬性及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的特點有直接關係,消費者收入穩定或增加,對未來的預期樂觀,會更傾向於購買耐久財。數據的強勁,也代表著終端消費市場的復甦,股市也較容易來到非理性繁榮的階段。透過圖表觀察藍色折線圖顯示,年度增長率從前期低點逐步回升,達到3.8%,表明與去年同期相比,整體銷售活動有所改善。雖然月增速度穩定,但0.7%的增幅屬於溫和增長,未顯示出強勁復甦跡象。
若再細看零售銷售細項的話,可以觀察到近月的漲幅,大多來自於黃色的汽車銷量,以及粉色的無店鋪銷售(電子商務),汽車的銷量可能是受到颶風的影響,因為家用汽車的毀損,不得已購買新車。年底的節日購物季(如黑色星期五、聖誕節)通常是零售銷售的重要推力,可進一步驗證市場是否持續回暖。
從商品及服務對核心CPI的占比,可以知道其實商品並不是導致通膨下不來的原因,近期還是由藍色的服務所推動,服務可細分為租金成本、交通服務、醫療服務、休閒服務、教育和通訊服務、個人服務。
計算租金成本的兩大項目,分別是業主等權租金OER及實質租金。然而受到高利率的影響,房屋供給量大減,對於有剛性需求,或是有換屋需求的民眾,只能以更高的價格來購買房產。雖然租金成本並未計算房價的漲幅,但是卻會透過OER來影響它,當房價漲幅較高時,自住者往往會受到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對自己的房屋價值產生主觀的高估,認為其「租金價值」應該同步上升。這種心理偏差可能影響調查數據或模型計算,導致OER被高估。
雖然薪資通膨本身不是CPI的一部分,但它會導致企業成本提升,間接影響到服務通膨,而且受到工會及法規的牽制,薪資通膨擁有極強的僵固性,透過觀察美國每小時實薪及核心CPI的圖表,聯準會展開的高強度升息,確實讓核心CPI大幅下降,但薪資通膨的跌幅卻相對緩和,此僵固性也讓聯準會遲遲無法決定降息的路徑。
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是一個經濟概念,指的是勞動市場達到最大可能的就業水平,而不會引發通膨加速上升。其中非農就業數據(Nonfarm Payrolls, NFP) 是衡量美國就業市場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由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 每月第一個星期五發布,反映除農業外的所有新增就業人數。非農就業報告(NFP) 主要來自兩大調查:
核心數據包括: 非農就業人數、平均時薪、平均工時。特點是樣本量大,以「企業名 冊」為基礎,能準確衡量企業層面的就業變化。以下圖表為非農就業人數月變化量,2024年11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了22.7萬人,高於市場預期的20.2萬人,顯示就業市場表現優於預期。
核心數據包括: 失業率、勞動參與率。特點是包含自營職業者、農業工作者、非正式就業人員,可以衡量個人就業狀況,而非企業層面變動。觀察失業率的變化,雖然就業人數增加,但同期失業率卻上升至4.2%,略高於前值的4.1%。
非農就業數據(企業調查)與失業率(家庭調查)之間的差異,可能來至於非法勞工的統計方式。在家庭調查中受訪者需要提供身份資訊,而非法勞工可能不願意參與調查,以及非法勞工往往不被視為正式的勞動力人口,因為他們沒有合法的社會安全號碼(SSN),所以他們較難被納入家庭調查的樣本中。但是企業調查是透過企業回報的薪資數據來統計新增就業人口,報告中不一定會區分勞工的合法身份,尤其是在非正式雇傭(如現金支付的工作)。
在探討物價穩定的過程中,我們從PPI到CPI,再深入分析CPI的細項,發現租金成本受到業主等權租金的高估,並揭示了影響服務項目的隱性成本(如薪資)僵固性,這些因素共同造成美國通膨遲遲未能達到3%的目標。隨後,我們轉向充分就業的議題,透過家庭調查與企業調查數據的背離,發現非法勞工對美國就業市場的隱性衝擊。這些非法勞工並未完全納入統計,造成了就業市場的扭曲,進一步加劇了本土民眾的就業困難。尤其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對勞動市場的穩定性產生了挑戰,也使得政策制定者面臨更為複雜的決策。
感謝各位讀者願意花時間閱讀到這裡。肉丸只是將日常所瀏覽的財經資訊,透過文章來整理和思考,看看自己能夠理解多少。如果其中有任何錯誤或解釋不夠清晰的地方,歡迎大家一同討論,共同學習與進步。再次感謝您的耐心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