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蒂利奧·雷戈洛號
阿蒂利奧·雷戈洛號(RN Attilio Regolo)是義大利皇家海軍的羅馬統帥級大型驅逐艦(後為輕巡洋艦)。該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投入使用,戰爭結束後被作為戰爭賠償賣給了法國海軍。
該船以羅馬政治家和士兵馬庫斯·阿蒂利烏斯·雷古勒斯(拉丁語:Marcus Atilius Regulus)的名字命名,他是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也是第一次佈匿戰爭初期羅馬軍隊的指揮官。
排水量:3,750噸(標準);5,420噸(滿載)
長:142.9米
寬:14.4米
吃水:4.9米
動力:110000匹
裝置:4 x 桑尼克羅夫特式燃油水管鍋爐;2 x 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2 x 推進器
航速:40節
航程:4350海浬/18節
編制:418人
武器:4 x 雙聯裝135mm/45 安薩爾多/OTO 1938型;8 x 單裝37mm/54 布雷達 1939;4 x 雙聯裝20mm/65 布雷達 1935;2 x 四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2 x 深彈投射器;2 x 深彈軌道;114~136 x 水雷
裝甲:無
阿蒂利奧·雷戈洛號遭魚雷擊中後失去船頭
該船在利沃諾的造船廠建造,船體於1939年9月29日鋪設,並於1940年8月28日下水。於1942年5月14日服役,同年6月由護衛艦的上校翁貝托·德爾格蘭德擔任指揮;11月7日,雷戈洛號在執行布雷任務返回途中被英國潛艇「和平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該魚雷將雷戈洛號的船頭完全炸掉。在成功抵達巴勒莫後,她被拖至拉斯佩齊亞,在那裡仍在建造的卡約馬裡奧號船頭被安裝在她上面。 一些消息來源稱,1943年夏天,她配備了EC.3ter-Gufo雷達,而大多數消息來源認為只有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號配備了這種類型的雷達,這種差異也涉及姐妹艦龐培大帝號,7月12日至13日夜間,在墨西拿海峽水域,五艘盟軍魚雷艇與這艘艦艇發生衝突。由於姊妹艦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號在7月16日至17日夜間在墨西拿海峽海域與敵方魚雷艇發生了類似衝突,因此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因為無法查閱航海日誌這兩個單位的事件是否是同一事件,消息來源稱是兩艘不同的巡洋艦所為。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在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後,考慮到該島陸地作戰的進展,盟軍可能封鎖墨西拿海峽,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號被委託執行任務是強行渡過海峽並抵達塔蘭托。
波爾圖馬翁的雷戈洛號
1943年9月4日,該艦重新服役,由護衛艦上校馬可·諾塔巴托洛·迪·西亞拉指揮。艦隊還有雷蒙多號和薩沃亞號,第七師的指揮艦懸掛奧利瓦海軍上將的旗幟。當天,海軍作戰部隊司令貝爾加米尼上將接到海軍參謀長德庫爾滕的電話,告知即將停戰,以及有關艦隊的相關條款,其中規定立即移交義大利船隻,義大利船隻將在那裡等待命運的安排,在移交過程中,他們將在帆桁上舉起黑色旗幟作為投降的標誌,並畫出甲板上有兩個黑色圓圈。停戰宣言於當天晚上透過廣播傳來,而幾個小時前,阿爾及爾的廣播已經發布了這一消息。 貝爾加米尼得知後勃然大怒,後來,在得到保證說不會交出船隻、降下旗幟,並得知安布羅西奧將軍已向英美軍請求:由於技術原因,艦隊可以轉移到拉馬達萊納,那裡已經做好了停泊船隻的一切準備,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和政府也將駐紮在那裡。 9月9日凌晨3點,在軍官們激烈的會議之後,出現了不同的立場,例如打算啟航尋求最後的戰鬥,或者沉沒船隻,貝爾加米尼從拉斯佩齊亞控制了局勢,前往前往撒丁島馬達萊納島的海軍艦隊由戰艦羅馬號(其旗艦為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和義大利號,構成第九支隊)和巡洋艦阿蒂利奧·雷戈洛號(第七支隊)組成,同型的還有協助護航的數艘魚雷艇。
碧藍航線 阿蒂利奧·雷戈洛
該艦隊在出發約三小時後,重新加入了來自熱那亞的海軍艦隊,該艦隊由第八支隊的各單位組成,包括加里波第號、阿布魯齊公爵號和比安切里海軍上將的旗艦奧斯塔公爵號,還有魚雷艇天秤號,由海軍少校里卡迪指揮。兩個海軍編隊重新合併後,為了獲得巡洋艦特性的同質性,奧斯塔公爵號從第八支隊移至第七支隊,取代了阿蒂利奧·雷戈洛號,後者由第八支隊指揮。
這支海軍編隊由23艘艦艇組成,在出航時並未按照停戰條款的規定在帆桁上懸掛黑色旗幟,也沒有在甲板上拉起黑色圓盤,但「羅馬號」上懸掛著海軍上將貝爾加米尼的軍旗。9月9日下午,當編隊即將抵達拉馬達萊納時,貝爾加米尼收到來自馬裡納的消息,稱該島已被德軍佔領,並被命令改變航線,前往阿爾及利亞的博納。貝爾加米尼下令立即轉彎180°,並以高速進行機動。該編隊位於阿西納拉島附近,由德國空軍的雙引擎Dornier Do 217飛機從馬賽附近的伊斯特爾機場起飛,在高空飛行,投擲了魯爾斯塔爾SD 1400遙控滑翔炸彈,盟軍稱之為弗里茨.X,其穿透力由墜落時獲得的高速度賦予,發射高度規定不低於5000公尺。該炸彈配備了飛機發射的超短波接收裝置,可以將其對準目標,只能透過無線電幹擾來對抗,因為飛機在6,500公尺的高空飛行時無法控制炸彈。由於過於嚴格遵守最高統帥部的中立指示,利托里奧級戰艦上搭載的水上戰鬥機並未起飛,而這是唯一能夠對抗德國轟炸機高空行動的手段。
15:45,羅馬號戰艦第一次被砲彈擊中,這顆砲彈顯然沒有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因為爆炸發生在船體深處,但15:50,第二顆砲彈擊中了船頭,對戰艦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後果。2號機爆炸湧入大量海水,幾分鐘後船體就破裂了。裝甲指揮塔被衝擊波擊中,它實際上因高溫而變形和彎曲,向前倒塌並消失了,在兩股巨大的煙柱中被向上拋出碎片:海軍上將貝爾加米尼和他的總參謀部,阿多內號艦艇的指揮官德爾西瑪和大部分船員幾乎立即斃命。大火至少上升到400公尺以上的黑雲氣體,形成經典的「蘑菇」形大爆炸。
碧藍航線 阿蒂利奧·雷戈洛
下午4點11分,該船側翻,幾分鐘內斷成兩截沉沒,倖存的船員中許多人受重傷和燒傷,在甲板上掙扎。隨著船沉入水中,船體斷成兩截,船上所有人,尤其是船尾的人,都難逃一死,而五十名正要跳入水中的水手也被捲走了,那些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設法逃脫並被護航驅逐艦救起。 沒有等待命令,護航的驅逐艦立即掉頭去救出倖存者,接著是雷戈洛號和富西里爾號,還有數艘魚雷艇加入。為了營救遇難者,所有命令都在戰艦羅馬號沉沒前五分鐘發出,兩支海軍大隊被派往救援:一支由大型驅逐艦阿蒂利奧·雷戈洛號和第十二驅逐艦艦隊的三支部隊組成:龍騎兵號和另外兩艘驅逐艦;另一支隊包括三艘魚雷艇。第一組由朱塞佩·馬里尼上校指揮,魚雷艇中隊則由魚雷艇飛馬號指揮官、護衛艦上校里卡多· 伊佩里亞利·迪·弗蘭卡維拉指揮。戰艦「羅馬號」共有1,352名水手喪生,派往救援的海軍部隊打撈起622人,其中3艘驅逐艦打撈起503人,阿蒂利奧·雷戈洛號打撈起17人,3艘魚雷艇打撈起102人。 隨後,義大利號(原利托里奧號)也遭到嚴重打擊,但由於其裝藥量很小,這艘戰艦儘管載有約八百噸水,但仍在重量加大的情況下繼續編隊航行。 海軍上將奧利瓦是編隊中最資深的海軍將官,也是第七師的指揮官,在歐亨尼奧·迪·薩沃亞號上掛著旗幟,在羅馬號被擊沉後,他指揮艦隊前往馬爾他。當七艘船停下來回收旗艦的傷亡人員時,艦隊的其餘部分繼續駛向馬爾他,這是盟軍選擇的目的地,艦隊將在那裡與從塔蘭托出發的艦隊匯合。
碧藍航線 阿蒂利奧·雷戈洛 同人創作
與此同時,驅逐艦「烏戈利諾·維瓦爾第號」和「安東尼奧·達·諾利號」於9月8日晚上離開拉斯佩齊亞,目的地是奇維塔韋基亞,國王和政府原本應該從那裡登船前往已被佔領的拉馬達萊納島,德國人決定讓國王前往布林迪西,而此時接近奇維塔韋基亞的兩支艦隊收到了相反的命令,要求她們重新加入從拉斯佩齊亞出發的艦隊並繼續前往博納;但由於艦隻被迫穿越博尼法喬海峽,兩艘艦隻遭到德國魚雷艇的襲擊,並遭到位於科西嘉島的德國海岸砲台的轟炸,還觸及雷區而沉沒。參與救援「羅馬號」戰艦沉船的船隻也救回了兩艘驅逐艦的倖存者。 救援工作於下午6點前結束,此時,船長(米特拉格里爾號指揮官,第十二艦隊中隊隊長)考慮到船上有許多人受了重傷,向雷戈洛號請求授權指揮高速駛向利沃諾,但雷戈洛號指揮官馬可·諾塔巴托洛告知,驅逐艦群指揮官弗朗哥·加羅法洛上校不在船上,因為他已獲得貝爾加米尼的授權登上戰艦意大利號,雖然雷戈洛號的準備工作稍有延誤,但他的少尉仍留在雷戈洛號上,而此時,七艘艦艇組成的艦隊的海上最高指揮官,也就是最資深的軍官,是馬里尼本人,他突然必須做出決定,但卻缺乏必要的資訊。該小組無法聯繫上海軍上將奧利瓦和馬裡納指揮的編隊,沒有收到任何對他們信息的回應,而且由於攔截馬裡納的信息表明不可能返回意大利港口讓急需醫院治療的傷員上岸,馬里尼隨後接管了決定到達最近的中立海岸,讓那些由於傷勢嚴重而無法在船上接受治療的傷員上岸,而且由於燃料油庫存的減少,船隻的自主權也降低了。 考慮到魚雷艇的速度較慢,馬里尼司令將編隊分成兩組,讓魚雷艇在護衛艦上校里卡多·伊佩里亞利的指揮下自由行動,而伊佩里亞利是「飛馬號」的指揮官,他則指揮編隊中剩下的魚雷艇。海軍陸戰隊和義大利海軍自主決定將他們的編隊指向巴利阿里群島,考慮到西班牙是中立的,希望它允許傷者登陸並提供必要的燃料和飲用水,而不是繼續拘留船隻和它具有位於中心位置的優勢,對於任何後續向義大利,土倫或北非的移動都是如此。
1945年1月23日,阿蒂利奧·雷戈洛號跟隨艦隊在返回塔蘭託的途中
兩組船隻於9月10日上午抵達巴利阿里群島,馬里尼的小組停靠在梅諾卡島的波爾圖馬翁,三艘魚雷艇停靠在馬略卡島的波連薩灣。在找到的六百二十二名罹難者中,九人在船上死亡,十六人在波爾圖馬翁醫院死亡。 9月10日至11日夜間,雷戈洛號上的渦輪機遭到破壞,以防止其在離開西班牙水域時向盟軍投降。同一天晚上,即9月11日凌晨3點,畢卡索號和衝勁號的指揮官在離開停泊地後,將這兩艘船鑿沉,船員隨艇抵達陸地並被扣押。馬里尼司令曾試圖獲得水和燃油供應,但西班牙以各種權宜之計沒有給予,9月11日下午,西班牙當局在沒有按照《海牙公約》發出必要通知的情況下,向司令官通報了馬里尼表示,由於這些船隻沒有在規定的24小時內起錨,因此被西班牙政府下令扣押。 拘留後的幾個月充滿了緊張氣氛,許多船員公開同情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944年1月,富西里爾號的總工程師、海軍工程師和雷戈洛號的射擊指導中尉叛逃,後者在前意大利海軍軍官的幫助下到達了北方意大利。2月份,雷戈洛號上的10名水手試圖逃跑,但卻發生了悲劇,他們休假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同時失踪的一艘14噸重的漁船使人們相信這十人偷了這艘漁船是為了實施他們的逃跑計劃,而當晚以及接下來的幾天裡,天氣暴風雨肆虐,海浪洶湧,導致人們相信逃犯遭遇了海難。 由於信奉西班牙傳統主義方陣軍的西班牙士兵和平民對被認為是巴多利亞人的船員懷有仇恨,因此局勢十分緊張。1944年6月22日,西班牙當局在卡爾德斯德馬拉維利亞舉行磋商,將「羅馬號」、「佩加索號」、「伊姆佩托索號」的遇難乘客以及維瓦爾第的一些倖存者關押在此;每位軍官和水手都被要求在南方王國和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之間做出選擇。如果選民選擇了社會共和國,他們將被送往法國邊境;如果選民選擇了南方王國,他們將被送往直布羅陀,船將通過直布羅陀返回。 經過多次外交談判,這些船隻於1945年1月15日獲準離開西班牙水域,並於1月23日抵達塔蘭托。
碧藍航線 阿蒂利奧·雷戈洛 時裝
戰後,根據和平條約的條款,她是義大利必須作為戰爭損失賠償的船隻之一,1948年7月27日,該船被賣給了法國,縮寫為R4。
與雷戈洛號一起,她的姐妹艦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號也被交給了法國人。1948年7月30日,雷戈洛號抵達土倫,船上載滿了意大利商船船員,為了紀念海軍上將弗朗索瓦-路易·魯斯萊,即沙托雷諾侯爵( 1637-1716),該船以德格拉斯級的一艘輕巡洋艦命名,改名為沙托雷諾號。 1953年3月21日,她進入拉塞訥河畔梅爾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成為一艘區艦隊領艦,並於1955年4月9日重新投入使用,進行包括武器裝備和船上電子設備在內的工作,並徹底拆除了原來的武器裝備,取而代之的是六門105毫米SK C/33作為主武器,以及十門安裝在五個雙聯裝砲架上的博福斯57毫米/L60砲。105毫米火砲與德國希佩爾級巡洋艦的防空武器相同,此外,這些火砲的優勢在於能夠使用解放後在法國發現的大量這種口徑的彈藥。原來的四座135/45砲塔被三座雙聯105毫米砲塔取代,而 B 位置的砲塔則被一座雙聯博福斯57毫米/L60砲取代,另外還加裝了四座與 B 砲塔類似的雙聯57毫米砲塔,兩個反飛機武器裝備分別放置在第二個煙囪的兩側,所有其他高射砲均被拆除。反潛武器包括十二具550毫米魚雷發射管,安裝在四座三聯裝砲架上,位於中央舷側前方,取代了原來的兩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艦配備DRBV20A遠程對空搜索雷達、DRBV11中程對空對面搜索雷達、DRBC11及DRBC30砲火雷達及聲納。 重返海軍後,沙托雷諾號被重新歸類為區艦隊領艦,其船艦編號為D606,並擔任大西洋第二護衛艦隊的旗艦。 1956年5月24日,在直布羅陀海峽與一艘懸掛利比里亞國旗的貨船相撞後,她被迫最初在奧蘭避難,然後於7月18日抵達土倫進行相關維修。1958年至1959年間,該船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以容納複雜的指揮所。在這些工程中,105毫米後砲和6具魚雷發射管被拆除,以便為更大的雷達設備和新的人員宿舍騰出空間,以容納綜合指揮部的總參謀部。1957年4月25日,她擔任駐紮在土倫的地中海海軍艦隊第一護航艦隊的指揮艦,並一直擔任該職位直到1961年4月5日。 4月15日,她成為駐紮在布列斯特的大西洋海軍艦隊的旗艦,取代其閒置的姊妹艦吉尚號,並參加了幾場大西洋巡航。同年10月,該船駛往美國,參加了1781年在弗吉尼亞州切薩皮克灣舉行的切薩皮克灣戰役180週年紀念活動,該戰役以19日英國戰敗投降而告終。在約克鎮,英國將軍康沃利斯向喬治華盛頓將軍致信,從而有效結束了美國獨立戰爭。 該船於1962年6月16日退役,並被拖至洛里昂,從隔年10月1日起被用作當地基地步槍手的靜態訓練船,於1969年6月2日退役,隨後於1970年在拉斯佩齊亞拆除。她的一對10.5厘米SK-C-da 105/56砲現在在奧爾納瓦索市展出。
碧藍航線 阿蒂利奧·雷戈洛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