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究竟龍生九子是哪九子呢?是古老傳說還是穿鑿附會呢?
先說結論:
龍生九子全是器物裝飾的名稱,不是神話傳說,只是被傳抄的坊間傳言而已。
至於為什麼會被傳抄,又變得這麼出名呢?一切的一切要從五百多年前說起:
西元1500年左右,當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聽說民間流傳「龍生九子」感到好奇,因此私下詢問大學士李東陽究竟是哪九子?李東陽一聽,馬上想起年少時在雜書中有看過相關資料,但記不清楚是哪九子,也忘記是在哪本書看到了,於是跑去找朋友羅玘求救,但羅玘只記得五、六個,於是又去問了朋友劉績;劉績找了一本書,書上雖然有提到,但沒寫出處,但也沒辦法了,只能湊齊九種回報給皇帝。李東陽怕後來忘記,於是把這拼湊出的「龍生九子」記錄在自己的著作《懷麓堂集》(1513年成書)中: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眦,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
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這是第一種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故事還沒結束。
讓一切變得更混亂的人,是李東陽的學生:楊慎。
楊慎在他的著作《升庵外集》(約1550成書)中寫下當年老師跟他說的龍生九子:
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盖。
六曰𧈢𧏡,性好水,故立於橋柱。
七曰睚眦,性好殺,故立於刀環。
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
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警廵。
問題來了,楊慎所寫很明顯與李東陽版本有出入,更別說這份名單列出了十種,已經不是九子了啊!
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他們所參考的是哪一本書,但後世考察發現,明孝宗詢問李東陽的前幾年,有位名叫陸容的官員在他的著作《菽園雜記》(約1490年成書)中,寫了十四種器物的特殊名稱:
古諸器物異名:
屭贔,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
螭吻,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
徒牢,其形似龍而小,性吼叫,有神力,故懸於鐘上。
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於獄門上。
饕餮,性好水,故立橋頭。
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於刀柄上。
䘎𧊲,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於殿脊上。
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采,故立於碑文上。
金貎,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蓋上。
椒圖,其形似螺螄,性好閉口,故立於門上,今呼鼓丁非也。
虭蛥,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於護朽上。
鼇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
螭𧉚,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上。
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
但他也自承,是從民間某本書抄錄下來的:
「右嘗過倪村民家,見其《雜錄》中有此,因錄之以備參考。」
看到這邊,是不是覺得龍生九子怎麼這麼混亂呢?
沒關係,早在那個年代,就有人吐槽過了:
胡侍《真珠船》(約1548成書,比楊慎版本還早),在一一考察李東陽的名單後,寫下:「已上都不見有龍子之說」
陳耀文《正楊》 (1583成書),寫得更兇狠:「按龍生九子蓋此事也。大臣不學小臣妄對,其誤一耳,公復筆之,以誇人豈容再誤乎。」
朝鮮實學派文學家 朴趾源《熱河日記 》(1780成書),距離明孝宗的提問已過了兩百多年,這位朝鮮作家如此觀察道:「諸說亦各不同。龍子名號及性情。何以知之。古說傅會多此類。」
是啊,龍生九子的本質,不是龍生下的孩子,也不是有響亮名號的傳說神獸,其實就只是各式裝飾紋路,在圖形衍生與穿鑿附會下,產生出的集合體。
這樣的存在,要怎麼知道其性情與身世呢?
然而「龍生」、「九子」,以及名單內被稱為龍子的眾多器物都擁有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就留待下次為各位娓娓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