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農曆年前審查國防預算,由於在野黨凍結及刪除部份項目而引發執政黨強烈批評,認為此舉恐使台灣在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下更顯脆弱,甚至影響台美軍事合作。但事實上此次的預算調整包括3% 軍事裝備費削減、60% 文宣費刪減,都不涉及台灣的核心軍事戰力,而執政黨念茲在茲的海鯤號潛艦則是後續艦預算 10 億元遭凍結,在野黨認為須待首艦海試的成果再考慮解凍後續的預算,才不至於造成浪費。
此預算調整也引發國際關注。美國 CNN 指出台灣此舉可能影響台美關係,並引發華府關切。英國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內部政治對立導致國防預算削減,可能讓國際對台防衛決心產生疑問。法國 《世界報》則強調,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但國防支出未大幅增加,恐使外界對其自衛能力存疑。這些報導讓部分台灣民眾對在野黨的作法產生更大質疑,甚至認為外國人都在關心台灣,為何國內仍有人忽視國防?
外媒在批評台灣國防預算遭凍刪時,多從國際各方勢力較量的角度切入,強調民主陣營與中共等專制勢力的對抗,但卻未深入理解預算遭到凍刪的真正原因及軍購的複雜性。過去台灣就曾發生多起軍購弊案,例如 1990 年代的拉法葉艦軍購案,涉及巨額佣金,讓當時的海軍上校尹清楓疑因掌握不法內情而遭到滅口。近期,美國軍火商 雷神公司在對台軍售中抬高價格,導致台灣付出巨額款項,美國司法部介入調查後證實其報價不合理,最終讓台灣獲得 9.5 億美元的賠償。
此外,台灣軍購延遲問題也層出不窮,例如 38 輛 M1A2 艾布蘭戰車原定於 2022 年交付,卻因國際因素延遲至 2024 年底;66 架 F-16V 戰機原計 2023 年開始交付,但受供應鏈影響,首批延後至 2024 年底,最終交付時間恐拉長至 2030 年。更令人關切的是,部分交付的軍備品質不佳,例如最近美國向台灣運送的軍事裝備中,包含 受損及發霉的物資,如過期彈藥和發霉的防彈衣,這不僅影響台灣的防衛能力,也削弱了對美國軍事支援的信任。而在關鍵武器上,台灣曾多次表達購買 F-35 戰機 的意願,但美國基於戰略考量,至今未同意出售。
除了軍購本身的問題,外媒對此議題的理解存在侷限也影響了國內外的輿論。許多駐台外媒記者來台時間有限,部分甚至過去主要駐點中國大陸,對台灣政黨生態與預算審查機制理解有限。同時由於部分記者 不諳中文,依賴英語資訊,導致報導未能精確反映台灣內部討論。這些因素使得外媒的報導往往流於簡化,將國防預算刪減直接解讀為削弱防衛能力,而忽略了監督與財政紀律的考量,甚至將內部政策辯論誤讀為台灣整體防衛意志動搖,引發國際及部份台灣民眾的誤解。
更進一步來看,外媒在報導軍購議題時,常以地緣政治作為主要框架,卻忽略台灣本身的預算考量。他們過度聚焦於台美關係,將軍購削減直接與美國對台支持掛鉤,卻忽略軍售本身的商業性質與長期交貨問題。美國軍火商的定價與交貨延遲,在其他盟國間亦屢見不鮮,但在台灣卻常被解讀為「台灣不願投入防衛資源」。這種敘事方式不僅忽視台灣軍購的現實考量,也可能使國際社會誤判台灣的防衛決心,進而影響盟友的政策評估。
台灣國防預算的調整關乎財政紀律與監督機制,而非單純削弱防衛能力。在野黨監督軍費支出,是民主政治運作的常態,確保資源能夠被合理運用。國防議題不應只是一場預算之爭,更應是台灣長遠安全戰略的一環。政府應確保軍購合理化,避免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而非被動的依外部期待而行事。唯有建立穩健的國防政策與審慎的財政規劃,台灣才能真正確保自身的安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