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知道嗎,其實我很想家」
綜合各式各樣過去那幾年沒發生的爭吵,只能透過手機視訊,群組聊天才能知道遠方的你們過得如何,總要等到你我都有空閒的時間,才能進行短暫的假互動,疫情嚴重爆發的時刻,被迫留在陌生的城市,有些人經過依依不捨道別了以後,彷彿學會了珍惜;可有些人經歷了無數次道別以後,變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是任性嗎?是太過自以為是,在保護自己,是想學著珍惜可是又想以遠離的狀態去保護他人?
尋過了各種理由...也許真的卡在這裡了,是自願停留的狀態,執著還自以為這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不經意將自己的心理狀態顯露出來,想要以一種成熟的方式去掩飾脆弱的表現,任性幼稚的行為,實際上卻是令人無比討厭,連自己都看不下的幼稚鬼,想大方地承認自我需求,也許因為自尊心吧,剛出生的嬰兒總是又哭又鬧的,可卻能夠被理解,也可以分析成有需求的寶寶,可到了這種該大不大,小不小,成年人的年齡,還想這麼鬧,好像成了記仇的寶寶,對於渴望成熟懂事的人來說,是隱藏在自我內心裡的反派角色,好比一個天使與惡魔的的爭奪賽,總是有一方狼狽不堪地退場,可要是發生在生活中,只會進入一個看不見底的無底洞,又怎麼能分得出勝負呢。
聽過這樣的一句話:
「人總是在某個瞬間就長大了。」
而那一瞬間,並非一般人可以接受的過程,或許說那不是小孩子們的家家酒,也不像課業裡可以解法的難題,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會即刻想出解決方案,可有人害逃避恐懼暫且逃離了現實。
「這樣待久了真的會身心俱疲,其實只是想找一個地方躲起來,或許是想逃到一個舒適圈」可所謂的舒適圈,不存在,也許是非舒適與舒適的混合才能成為舒適圈。
說好聽點那叫堅持,說不好聽那叫執著,可是若我情願卡在這裡,那又如何呢?
人在那一瞬間成長了,只看見眼前所發生的事實卻還來不及消化,而長大以後,待煩惱可以被解決被忽略的時候,才接下去那段卡了很久,又未完的故事。
寫完了,記得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