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慈聖宮1919年之柱
在臺北大稻埕慈聖宮,可看到上圖這1919年之石柱,上面有這樣的署名:
「正團長周清桂敬奉」
「附貢生張希袞敬撰并書」
張希袞(1849-1940)是著名書法家,他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曹秋圃。
其祖籍同安,原居士林,後移居普願街,從柱子上附貢生三字可知其為秀才。曾被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 亦曾為保良局長、首任大稻埕區長。不過,後來辭去公職,專心教育。
張希袞養生有術,兼之名重儒林,所以在他80大壽的時候,辦得轟轟烈烈,連台北市尹太田吾一和辜顯榮都來了,報紙連刊了好幾天。
一個大壽可以讓報紙刊載數日,其地位之隆可知。
其實張老本不想如此聲張,但因為其名聲太響,加之弟子眾多,眾意難違,只好順從,不過根據報紙報導,祝壽方式採用「新式」。
祝壽當天先是到臺灣神社舉行奉告式,然後到劍潭寺、霞海城隍、慈惠宮及保安宮參拜,後到太平公學校接受祝賀,最後由張老設宴致謝。
張希袞是傳統讀書人,重視孔孟教化,曾發起宣揚孔教,1925年和一些儒者成立孔道宣講團,於大稻埕、大龍峒和艋舺,每月宣講四次,每次聽講者皆達三、四百人之多,有時也應邀赴外地演講,例如1926年該團曾至苗栗宣講,因該地客語為主,還帶了翻譯,聽講者竟達兩千人之多。
張希袞且致力推動建立台北孔廟,對於維繫漢家文化,確實有貢獻。
至於周清桂(1883-1931)是商人,父親為保正,經營酒米生意等起家,在商界頗活躍,很多宗教場合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且熱心慈善事業,曾被媒體評為商界新秀,可惜年僅48歲,便因腦溢血去世。
他那個正團長的頭銜,推測可能是壯丁團,因他自1917年擔任壯丁團長,至1928年才卸任,此對聯之年代正好在這任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