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忘記當我和太太逗留在非洲肯亞的最後一天,我們身處肯亞的首都奈羅比,我們打算看看當地的城市跟我們逗留了七星期的鄉村和小鎮有什麼分別,又想了解一下那邊的民生如何,就在我們在市中心逛街的時候,先後遇上幾位小朋友向我們討東西,經驗告訴我們千萬別心軟,因為你不知道當你把糖果或零錢給這位小朋友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於是我們也狠心地繼續向前行,而小朋友也一直跟着我們幾條街,有一次還要一個當地人給我們解圍。這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歷,但也沒有辦法。
把經驗告訴給其他人,只要有一定的年紀,也會說只要把糖果或零錢給予一個小朋友,就會有一班不知從何而來的小孩子走出來討東西,到時就麻煩了;但有趣的是這班有一定年紀的長輩朋友都會不約而同地補充說四十年前的中國大陸就是這樣了。
事實上,在我的腦海中,好像也存有這樣的記憶,只是比較模糊,可能曾幾何時我的父母也曾把年幼的我帶到中國大陸探親或旅遊,當我們去到車站或進入一些景點的大門前,就會有些跟我當時年紀相若或大一點的小孩子走過來討東西,他們的衣服不單止沒有我們的光鮮,甚至還有些破舊,更不是每個小孩子也穿着鞋子。由於我當時年紀還小,所以不需要決定是否給予糖果或零錢,一切就由長輩們代勞,當時我們也會同情那些小孩子,亦很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上世紀接近尾聲的中國是怎樣我並不百份百的肯定,不過若果再說到我在肯亞所見到他們的道路、房屋、民用設施和衛生等情況,長輩們更加確定的告訴我們四十年前的中國就是這樣;中國往後經濟怎麼高速的發展起來,開始懂事的我能夠見證這一切,但非洲在四十年後能否發展得如今日中國一樣蓬勃呢?就我在那段時間所見及所經歷的,其實我是挺有保留。
在我來看,首先了解到當地的氣候及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恐怕是局限了他們的農業發展,糧食及食水不穩定自然就容易引發其他問題;另外就是發展的時機,相信上世紀末跟這個時候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當日的政治氣候及大環境做就了機會,中國人和政府把握了就有今日,只是今日和可見的將來怎樣我實在不知道;不過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始終是中國人的特質,例如勤奮和節儉等,並且能夠利用小聰明去改變現狀。我相信四十年前非洲很多國家也有發展的機會,只是當地的人民及政府並未能好好把握。有後期前往肯亞的弟兄說到他們最近嘗試去申請一些牌照,好方便教會在當地繼續運作及投放資源,誰知道他們發現來到今天還是遇上懷疑官員貪污的情況,當地人究竟是否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會令有心在當地發展的外國人卻步呢?另外政策朝令夕改、政局不穩、民心散亂,就算有來自其他國家對非洲的有心人、有心組織或企業,也令人們前往非洲大地抱有猶疑。
中國發展至今雖然還遇上一些沙石和不足之處,但當我不久前為親人的緣故走進過內地的醫院,又試過去交通部申請中國的駕駛執照,我也不得不承認今日中國大陸不似我印象中四十年前的中國大陸實在不簡單,最少我不用見到滿街沒有鞋子穿着的孩子,亦不會擔心打直步入醫院會趟著被送出來,政府及人民的努力是不能抹殺,當去過非洲走入過民間,也應該要為此感到欣慰。
所以,每當聽到年長的朋友說到「這不就是四十年前的中國大陸麼」,心中是百感交集,我們固然應該為四十年後今日的中國而自豪,但對曾踏足過非洲大地又見過那些單純可愛的小孩子,給他們另一個四十年之後可以改變到嗎?
(0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