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戀愛經驗貧瘠,但也算早開竅,經歷了兩次戀愛,卻都短暫且無法持續。
情竇初開的年紀是在學生時代,對象是班上人緣很好的資優生。
戀愛的開端是玩笑間萌生的情愫,在同學的起哄下,我們曖昧了一陣子,最終進入熱戀。 然而,沒多久對方開始避不見面,我試圖找出原因,卻像是在對著一道無形的牆自問自答。 他冷落我,迴避我,我不明所以但又不想要浪費時間所以提出分手,這段感情不到一年就結束了。 可是在分手後,卻聽說對方仍然喜歡我。 那麼,為什麼在一起的時候不肯溝通?為什麼選擇逃避?
出社會後,我久違地談了第二次戀愛。 結果一樣不到一年便結束。 這次的原因雖然比較明確,但當我試圖找出問題時,對方卻選擇逃避,甚至對我說:「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這段感情。」
OK,我被激怒了。 他要我冷靜兩週,而我耐心等待,結果等來的卻是這句話。
所以我決定了,我不要了! 戀愛不應該這麼卑微,我冷冷地直接告訴他:「你不需要苦惱了,直接分手吧。」
從那時開始,我陷入困惑。 談戀愛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被陪伴,而是更深的孤獨。 這讓我開始質疑戀愛的意義,甚至懷疑「男朋友」這個角色是否真的比摯友和家人更重要。
再加上看到朋友為了另一半落淚、氣憤、失落的樣子,我總會思考,另外一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是陪伴嗎?還是情緒價值?
但當我失意時,真正接住我的是摯友和家人。 是陪伴嗎?可當對方因為我有其他行程而情緒勒索,要我陪他, 而當我撥了時間去找他,原本期待的是他的迎接, 結果等到的卻是:「自己來我家吧,然後……」
是的,是到對方家裡『打炮』
當下我很難過,甚至突然感受到為什麼談戀愛落的淚比單身的期間還要多,所以我問我自己,這是陪伴嗎? 如果這是陪伴,為什麼我覺得更寂寞?
然而,恢復單身的這段期間,我卻不曾感到孤獨。 朋友在我無聊、難過、需要情緒價值時, 一通電話就能陪我聊、陪我罵、陪我傷心。 即使無話可說,也能各自做自己的事,不會因為寂靜而焦慮。 家人也是如此。
或許對我來說,愛情的價值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有個另外一半」, 而在於彼此能否真正建立連結。
如果這樣的關係還未出現, 那麼單身,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哪天遇見某個人,讓戀愛不再是消耗, 而是讓世界更寬廣,讓自己更自在, 那或許這段感情才值得投入。
但如果只是為了「有個男朋友」, 那麼現在的狀態已經很好,根本不需要勉強自己適應不適合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