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與成長
- 根據最新市場調查,2024年AR/VR裝置出貨量已達1,720.7萬台,年增率為0.1%,預計2025年將躍升至7,991.4萬台,年成長率達15.7%。
- 2030年全球AI眼鏡市場規模預測將達41.3億美元,2024-2030年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預計可達29.4%。
- AI眼鏡市場需求持續攀升,預估2025年出貨量為114萬台,至2028年將擴增至677萬台。
- 隨著技術進步與消費者接受度提高,市場預期進一步擴大,長期而言,AI眼鏡市場規模可能超越當前智能穿戴設備的增長趨勢。
產業趨勢
次世代AI眼鏡發展
- 隨著Meta-RayBan第二代產品的推出,智能穿戴市場進一步擴展,帶動相關技術的應用。新一代AI眼鏡將整合更強大的語音交互與即時影像辨識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
關鍵技術創新
- 光波導與Micro LED技術的發展,將顯著提升顯示效果並降低設備重量,提高可穿戴性。
- 生物識別技術的導入,將進一步提升AI眼鏡的個人化與安全性。
應用領域擴展
- AI眼鏡的應用場景從娛樂逐步擴展至生產力應用,如醫療、教育、遠端協作、工業檢測等專業領域。
- 企業市場的專業應用,如擴增實境(AR)培訓與沉浸式遠端協作,將成為產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
隱私與法規挑戰
- 由於AI眼鏡具備錄影、監測等功能,各國監管機構將加強法規限制,影響市場發展速度。
產業競爭與企業動態
市場佔有率變動
- 2024年Meta-RayBan AI眼鏡全球銷量突破100萬副,全年出貨量預計達150萬副,顯示市場對此類產品的興趣提升。
CES 2025趨勢觀察
- 預計2025年CES展中,多家科技巨頭將推出AI眼鏡產品,競爭將加劇,特別是中國與韓國企業的積極參與。
台灣供應鏈布局
- 台灣企業如宏達電、廣達、和碩等,涵蓋設計、製造與組裝環節。台灣在光學與半導體領域的優勢,使其在全球AI眼鏡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競爭格局分析(Porter五力分析)
現有競爭者
- Meta、Apple、Google等科技巨頭持續引領市場,並強化技術門檻。
- Samsung、Sony等企業可能加入市場,推動技術創新。
新進入者威脅
- 中小型創新企業投入市場,推出價格更具競爭力的AI眼鏡,形成市場擠壓效應。
- 中國新創企業憑藉低成本策略可能快速搶占市場份額。
替代品威脅
- 智能手機與其他穿戴設備仍可能成為AI眼鏡的替代選擇。
- 若AI眼鏡功能取代部分手機應用,市場接受度將加速增長。
供應商議價能力
- 台灣在IC設計與光學組件領域擁有優勢,但仍依賴高端供應商。
- 微型顯示技術與電池技術的突破將是供應鏈未來競爭的關鍵。
消費者議價能力
- 市場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影響滲透率。
- 技術進步與成本下降將促進市場穩定與擴展。
台灣關鍵企業概覽
光學與電子組件
- 大立光、玉晶光、、達邁、台積電:專注於光學鏡頭與晶片代工。
IC設計與AI晶片
- 創意電子、世芯-KY、比特光電:專注於AI處理器與專用晶片。
電池技術
- 興能高:專注於小型化高效電池技術,解決AI眼鏡續航問題。
LED與顯示技術
智能光學與隱形眼鏡
代工與組裝
結論
隨著技術突破與消費價格下降,AI眼鏡市場潛力顯著,並受到主要科技企業積極投入。AI眼鏡產業將持續演進,逐步從專業應用擴展至日常消費市場。未來,隨著更多創新功能的整合,如即時翻譯、AR導航與健康監測,AI眼鏡將成為新一代智能穿戴設備的重要代表,改變人機互動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邀約。投資具有風險,市場可能出現波動,您可能無法獲得預期的收益,甚至可能面臨資金損失。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建議您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審慎評估相關風險,並諮詢專業財務顧問。本文作者及相關單位對因依據本文資訊而做出的投資決策或其他行動所產生的任何損失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