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說法都很長,這裡簡要地節錄一下,和大家分享:
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三元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
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袪邪,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
漢文帝戡平「諸呂之亂」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這天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裡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
漢武帝對太一神十分崇拜,且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為隆重。自黃昏開始,通宵達旦地以盛大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東漢明帝對宗教的崇敬作法,導致僧道在正月十五日比法,最後佛家勝利。從此,東漢明帝正式下令不論平民或貴族,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一律在夜間張燈結綵,表示對佛法的尊崇。
二千年前,佛教傳入我國,第一次月圓時,人們隱約可見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蔽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的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燃火把照亮天空,試圖尋找天神。自此以後,雖然再也看不見天神了,但人人仍年年點燃火把尋神,相沿成習,漸漸就成了一種風俗。
東方朔為幫宮女「元宵」與親人見面,運用計策讓漢武帝下令全城百姓做湯圓、掛花燈。正月十五晚上,大街小巷掛滿燈籠,燃放煙花爆竹,並開放宮中嬪妃與侍衛混在人群裡同樂。
那夜,元宵姑娘按照東方朔的指示,果然見到了親人;漢武帝見百姓玩得盡興,便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夜都這樣慶祝。由於正月十五所供奉的湯圓是由名叫「元宵」的姑娘所製,人們後來也把湯圓稱作「元宵」,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也因此被稱為「元宵節」。
無論「元宵節」的由來如何曲折多樣,燈火與湯圓都象徵著一份「團圓」、「熱鬧」與「祝福」。在這一天,人們點亮一盞盞燈火,不只是為了祭祀與紀念,更是彼此照亮與守護的意志。當花燈閃耀,當湯圓溫熱地飄香,人們臉上的笑容、心中的溫暖,就共同編織出一年裡最明亮、也最温馨的一夜。願這份燈火的人情,帶著我們走過每一個新春,迎向更閃耀的未來。
#元宵節 #元宵節由來 #上元節 #漢文帝 #漢武帝 #太一神 #東方朔 #元宵姑娘 #花燈 #湯圓 #團圓 #祝福 #新春 #傳統習俗 #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