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6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How to Work Hard。
關於如何努力工作,似乎沒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凡上過學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即使他們選擇不這麼做。有些12歲的孩子已經能表現出驚人的勤奮。然而當我問自己是否比學生時代更懂得努力工作時,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我明白的一點是:若想成就偉大,就必須付出巨大努力。小時候我對這點並不確定。學校作業難度參差不齊,想要表現優異不見得總需要拼命用功。某些名人的成就看起來幾乎毫不費力。難道存在某種憑藉天賦就能逃避艱苦工作的途徑嗎?現在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根本沒有。
某些學科看似簡單,是因為學校標準太低。名人看似輕鬆的成就,實則是多年練習的結果——他們只是讓事情看起來容易罷了。
當然,這些名人通常也具備過人天賦。偉大工作需要三大要素:天賦、練習和努力。僅憑其中兩項也能取得不錯成就,但要達到頂尖必須三者兼具:你需要卓越天賦、大量練習,以及全力以赴。[1]
以比爾·蓋茲為例,他既是同代商界最聰明的人之一,也是最勤奮的工作者之一。「我二十多歲時從未休息過一天,」他說,「一天都沒有。」梅西的情況也相似。他擁有驚人天賦,但青年隊教練談起他時,記憶最深的不是天賦而是奉獻精神和求勝欲望。若要我選出20世紀最佳英語作家,沃德豪斯(P.G. Wodehouse)大概會當選。他的文字看似輕鬆寫意,但背後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及。74歲時他寫道: 每當開始新書創作,我總覺得這次在文學花園裡摘到了酸檸檬。這其實是好事,能讓人保持警覺,逼著我把每個句子重寫十遍,甚至二十遍。 聽起來有點極端?但比爾·蓋茲的事蹟更令人咋舌——整整十年無休?這兩位不僅擁有頂尖天賦,更付出了人類極限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這個道理看似顯而易見,但在實踐中我們卻難以真正領會。天賦與努力之間存在微妙的互斥感,部分源於流行文化的深層影響,部分因為兩者兼備者實在罕見。如果頂尖天賦與非凡驅動力都屬稀有,那麼兼具兩者者就是稀有平方。你遇到的多數人往往某項突出而另一項欠缺。但若想成為真正的頂尖,你必須兩者兼備。既然天賦難以改變,實踐中成就偉業的關鍵就落在全力以赴上。
在學校這種目標明確且外部強制的環境下,努力相對直接。這需要些技巧:學會不自欺、不拖延(這是自欺的表現)、不分心,遇到困難不放棄。這種程度的自律,只要孩子願意,似乎相當年幼時就能掌握。
我在成年後學會的是如何為那些既不明確也非外部強制的目標奮鬥。要成就真正偉大的事業,這兩種能力都需掌握。
最基礎的層面是自發產生工作動力。如今當我懈怠時,警鈴就會響起。努力時雖不確定方向,但懈怠時確知自己停滯不前,這種感覺糟透了。[2]
這種覺悟並非頓悟。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我享受學習新知帶來的成就感。隨著成長,這逐漸轉化為無所事事的厭惡感。明確的轉折點發生在13歲——那年我停止了看電視。
與我交談過的許多人都在類似年紀開始認真對待工作。當我問Patrick Collison何時開始厭惡懶散時,他回答: 大約13、14歲。我清楚記得某個夏日坐在客廳凝望窗外,疑惑自己為何虛度暑假。 或許青春期確實會帶來某些轉變,這解釋得通。
弔詭的是,認真工作的最大障礙或許正是學校教育——它讓工作(他們所謂的工作)顯得枯燥無意義。必須先理解真正工作的本質,才能全心投入。這需要時間,因為即便在大學,許多課程也毫無意義——某些科系根本就是擺設。但當我領悟真正工作的形態時,發現對它的渴望竟完美契合,彷彿天生註定。
我猜想多數人必須先理解工作本質才能熱愛它。哈代在《一個數學家的辯白》中精闢寫道: 我不記得少年時期對數學有過熱情,當時對數學家生涯的想像也談不上崇高。數學意味著考試與獎學金:我想擊敗其他男孩,這似乎是最直接的途徑。 直到大學閱讀約旦的《分析教程》,他才真正理解數學的意義: 我永遠不會忘記閱讀這部傑作時的震撼——它啟發了我們這代眾多數學家,讓我首次領悟數學的真諦。 要理解真正的工作,需要辨識兩種虛假形態:其一是哈代在學校遭遇的扭曲教學——為適應教學而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學科,與實際工作毫無相似之處[3];其二是某些工作與生俱來的虛假性,它們要麼本質空洞,要麼只是瑣碎事務。
真正工作具有某種堅實感。雖非都像撰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那般偉大,但都讓人感到不可或缺。這標準雖模糊,但刻意如此——因為它需要涵蓋各種類型。[4]
理解真正工作的形態後,需確定每日投入時長。不能簡單地醒著就工作,因為多數工作都存在產出質量開始下降的臨界點。
這個臨界點因人因事而異。我做過各類工作,每種的極限都不同。高強度寫作或編程的極限是每天五小時。而創業期間我可以全天候工作——至少在前三年如此;若持續更久,可能需要定期休假。[5]
唯有跨越界限才能找到極限。培養對工作質量的敏感度,就能察覺過度工作導致的品質下降。此處誠實至關重要:既要覺察懶散,也要識別過勞。若認為過勞值得讚賞,請摒棄這種觀念——這不僅降低產出質量,更是種自我炫耀(即便只是向自己炫耀)。[6]
尋找工作強度極限是持續動態的過程。工作難度與個人能力時時變化,需要不斷評估努力程度與工作成效。
全力以赴不意味時刻自我鞭策。或許有人如此,但我的經驗更具普遍性:唯有專案啟動或遇到關卡時需要自我驅動,這時易產生拖延。但一旦進入狀態,自然會持續推進。
驅動力的來源因工作而異。創辦Viaweb時,恐懼失敗是主要動力。那時幾乎不拖延,因為總有事務亟待處理——每完成一項就與失敗拉開距離,何必等待?[7] 如今撰寫文章,動力來自文章缺陷。每篇間隙會焦躁數日,像狗狗轉圈尋找最佳臥姿。但一旦動筆,錯誤與疏漏自會推動前行。
我會刻意聚焦核心議題。多數問題都有堅硬核心與鬆散邊緣。努力意味著盡可能直指核心。有時力有未逮,只能處理邊緣事務,但目標應始終對準核心。
人生方向的重大抉擇正是此類問題。核心處的關鍵問題往往艱難,邊緣的次要問題相對容易。因此除了日常微調,偶爾需要做出事業方向的重大調整。原則相同:努力意味著瞄準核心——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但所謂核心應是實際核心,而非當下共識。關於關鍵問題的共識常存謬誤,無論整體或特定領域皆然。若你正確質疑共識,可能發現開創新局的良機。
更具雄心的任務通常更困難,但既不應否認這點,也不該將難度視為絕對指標。若發現某種雄心勃勃的工作對你而言性價比更高——無論因天賦、創新方法或純粹熱情——務必投身其中。某些最佳成果正來自於找到攻克難題的捷徑。
除了理解真正工作的形態,還需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這不僅是能力匹配——非說七尺身高就該打籃球。適合性更多取決於興趣而非天賦。對主題的深度熱情能激發任何紀律都無法比擬的努力。
發現興趣比發現天賦更難。興趣類型多於天賦,且童年時期就開始被評判,而對某主題的興趣可能到二十多歲甚至更晚才成熟——某些領域甚至早期並不存在。此外還需辨識強力誤導源:你真正對X感興趣,還是因名利驅動或父母期望?[8]
確定工作方向的難度因人而異。這是我成年後領悟的重要道理。兒時總覺得人人都有天命,只需發現它——電影與簡化版傳記都如此呈現。現實中確有莫札特這類早慧者,但牛頓這類人則在不同領域輾轉探索。後人或許希望牛頓多研究數理、少涉獵鍊金與神學,但這只是後見之明——當時並不存在召喚他的天命之聲。
因此,有人的人生早早定向,有人終生探索。對後者而言,確定方向不是努力工作的前奏,而是其持續組成部分,如同解聯立方程式。這類人的努力過程需增加第三維度:在評估努力程度與工作成效時,還需思考是否該轉換領域。若努力未獲相應回報就該轉向。說來簡單,實踐極難——不該首日遇挫就放棄,需要給予適當時間。但多久才算適當?當順遂的工作突遇瓶頸又該如何?[9]
如何定義「良好成果」?這可能極難判斷。若探索少人涉足的領域,甚至不知良好成果的樣貌。歷史上充滿誤判工作重要性的案例。
判斷工作價值的終極標準是興趣。這看似主觀危險,卻可能是最準確的指標。身為實踐者,誰比你更懂其重要性?而興趣正是重要性的最佳預測指標。
但要使此標準生效,必須保持絕對誠實。這正是努力工作的核心奧義:每個環節都仰賴對自我的誠實。
努力工作不是簡單的強度調節,而是需要精確調校的複雜動態系統。需理解真正工作的形態,看清自身最適領域,瞄準其真實核心,準確評估當下能力與表現,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極限投入。這個系統過於複雜難以取巧,但只要保持誠實與清醒,它自會形成最佳狀態,讓你獲得罕見的高效產能。
註釋
[1] 在《天才的公車票理論》中,我曾提出偉大工作的三要素是天賦、決心與興趣。這屬於前置階段公式:決心與興趣產出練習與努力。
[2] 此處以「天」為單位,非「小時」。常會在非工作狀態(如淋浴或睡眠)獲得突破,但這正是前日努力的延續。
休假無妨,但我偏好學習新知。單純海灘躺平非我所好。
[3] 學校活動中最接近真實工作的是體育運動。畢竟許多運動本就源於校園遊戲。至少在此領域,孩子們確實在做與成人相同的事。
在普通美國高中,你要麼假裝做正經事,要麼認真做虛假事。後者未必更糟。
[4] 知曉工作方向不等於能夠實踐。多數人(特別是早期)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做非情願之事。但若知曉方向,至少明白人生該如何調整。
[5] 高強度工作的時間限制,為「有孩子後工作時間減少」提供解決方案:轉攻更難課題。我確實如此實踐,雖非刻意。
[6] 某些文化崇尚表演式勤奮。我對此存疑,因為:(a)扭曲重要事物 (b)使人耗竭於無意義之事。雖無法斷言利弊,但傾向認為弊大於利。
[7] 創業者如此拚命的原因之一,在於創業可能失敗,且失敗往往明確而顯著。
[8] 為賺錢工作無可厚非。金錢問題總需解決,高效率賺取並無不妥。純粹愛錢也無妨——個人選擇而已。關鍵在保持動機覺察,避免讓金錢需求扭曲對真正興趣的認知。
[9] 多數人在單一專案層面遭遇此問題。但放棄某類工作比放棄單一專案更難辨識與接受。越是堅定者越難抉擇——就像西班牙流感患者,你在對抗自身免疫系統:「不該放棄,該更努力。」誰能斷言這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