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如何獨立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0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raw-image

有些工作若無法與同儕保持不同思維,便難以出色完成。例如要成為成功的科學家,僅正確是不夠的。你的想法必須既正確又新穎。你不能發表陳述他人已知觀點的論文,必須提出無人意識到的見解。

投資者亦是如此。公開市場投資者僅正確預測公司前景並不足夠。若多數人做出相同預測,股價早已反映此預期,無利可圖。唯有多數投資者未察覺的洞見才具價值。

初創企業創辦人亦呈現此模式。若創業方向是眾人公認的好點子,必然已有其他公司在執行。你必須選擇多數人認為糟糕、但你深知其價值的領域—例如為數千愛好者使用的小型電腦編寫軟體,或創建讓人們在陌生人家地板鋪設充氣床墊的網站。

文章作者同樣如此。重述已知觀點的文章令人乏味,必須提供新見解。

但此模式並非普世適用。事實上,多數工作無需此特質。例如行政工作,只需做到前半部分—正確即可,無需他人犯錯。

多數工作容許些許新意,但實務上存在明確分野:哪些工作本質需要獨立思考,哪些則否。

但願兒時有人告知此區別,因選擇職業方向時,這是最重要的考量之一。你希望從事必須以不同思維取勝的工作嗎?多數人的潛意識會在理性思考前已回答此問題,我自身經驗亦如此。

獨立思考傾向似屬天性而非後天培養。這意味若選錯職業類型,將陷入痛苦。天生獨立思考者擔任中階主管會倍感挫折;慣性從眾者從事原創研究則如逆風航行。

此處難題在於:人們常誤判自身在從眾到獨立思考光譜上的位置。從眾者不願承認自己從眾,主觀上確信所有判斷皆出於自主—只是恰巧與同儕觀點一致。而獨立思考者常不自知其觀點與主流差異,直至公開陳述時方知。[1]

多數人成年後,大抵知曉自身智力水平(狹義解為解決預設問題之能力),因不斷接受測試與排名。但學校通常壓制獨立思考,故我們缺乏對此特質的明確反饋。

此處甚至存在達克效應:最從眾者自信具獨立思考,真正獨立者反憂慮自身不夠獨立。


能否培養獨立思考?我認為可行。此特質或許先天為主,但確有方法可強化,或至少避免壓制。

最有效方法之一,多數書呆子無意間實踐:減少關注主流觀點。不知應從眾什麼,自然難成從眾者。但或許這類人本就具獨立傾向。從眾者若不知他人想法,可能焦慮並積極探詢。

社交圈影響重大。若身處從眾者中,將限制觀點表達,進而限制思考範疇。若圍繞獨立思考者,則獲相反體驗:聽聞驚人觀點將激勵你表達並產生更多想法。

獨立思考者身處從眾群體時倍感不適,故有機會便自我隔離。高中問題在於尚未有此機會,且高中常是缺乏自信的封閉小世界,強化從眾壓力。故高中對獨立思考者常是痛苦經歷,但亦有裨益:教會你該避開什麼。若日後遭遇情境令你想起「這像高中」,便知該抽身。[2]

新創企業是另一獨立與從眾思維碰撞場域。創辦人與早期員工多具獨立思考,否則企業難成功。但從眾者數量遠超獨立者,故企業擴張時,原初獨立精神必遭稀釋。除顯見的企業平庸化,還引發諸多問題。最奇特者,創辦人發現與其他公司創辦人交流,反較自家員工更自在。[3]

所幸無需全天候與獨立思考者相處。擁有定期交流的一兩位足矣。且一旦相遇,對方通常同等渴望對話—他們亦需要你。儘管大學不再壟斷教育,頂尖學府仍是結識獨立思考者的絕佳場所。多數學生仍屬從眾,但至少能找到獨立者群體,而非高中時的近乎絕跡。

反向操作亦有效:除培養獨立思考友人,盡量接觸多元人群。多重社交圈可削弱同儕影響。跨足不同領域者,常能跨界移植概念。

但此處「多元」指思維差異,非人口結構差異。周邊即有思維迥異者。每當遇見冷門領域專家(深究下去幾乎人人皆是),我總試圖挖掘其獨到見解。此處總有驚喜。雖是與陌生人交談良方,但我非為寒暄,實為求知。

透過閱讀歷史,可在時間維度擴展影響源。我讀史不僅為知曉事件,更試圖理解古人思維:彼時情境於他們何等模樣?此舉雖難,但值得付出,如同遠行測量定位點般珍貴。

可採取更明確措施避免盲從主流觀點。最通用方法是培養懷疑態度。聽聞論述時,自問「此為真否?」勿出聲質疑,非要求他人自證,而是自主評估。

視之為解謎遊戲。已知某些公認觀念終將證偽,試猜測哪些。終極目標非挑錯,而是發掘被謬見掩蓋的新思想。此遊戲應是刺激的新知探索,非枯燥的智識衛生程序。當你開始問「此為真否?」,將驚訝發現答案常非立即可得。若有想像力,線索往往過多而非不足。

廣義目標應是:不讓未經檢驗之物進入思維。影響力最鉅者常屬隱性。如何察覺?退後觀察他人思想來源。

保持足夠距離後,可見思想如波浪在人群間傳播。最明顯屬時尚:見數人穿某款襯衫,漸次增多,終至半數人身著同款。你或不在意穿著,但智識時尚確存,且你必不願參與。不僅因需思想自主,更因非主流思想往往導向有趣領域。最佳新思想產地,正是無人關注之處。[4]


欲超越泛泛之談,需剖析獨立思考的內在結構—猶如鍛鍊肌肉般訓練的個別要素。依我所見,其含三大要素:求真之執著、抗命之精神、好奇之心。

求真執著超越單純拒斥虛假,更謹慎對待信念程度。多數人信念程度未經審視便趨極端:低可能視作不可能,高可能視作必然。[5] 對獨立思考者,此等草率不可原諒。他們容納從高度推測到表面同義反覆的各種思想,但在關注領域,每項都須標註經深思的信念程度。[6]

故獨立思考者厭惡意識形態—要求同時接受整套信念並視為信條。於他們,此舉猶如講究飲食者被迫吞下來源不明的潛艇三明治。

缺乏求真執著,難成真正獨立思考者。僅具抗命精神不足。此類人推翻傳統觀念,卻代以最隨機的陰謀論。因這些陰謀論常為俘虜他們而製造,最終反較常人更不獨立—受制於比傳統更嚴苛的主人。[7]

能否增強求真執著?我認為可。經驗顯示,僅關注某項執著便促其增長。若然,此為罕見可因渴求而增長的品德。若類同其他執著,應可自幼培養。我自身便深受父親影響。[8]

獨立思考第二要素—抗命精神—最為外顯,卻常遭誤解。最大謬誤在視其為純粹負面特質。語言強化了此觀念:你「不從眾」、「不在乎他人想法」。但此非免疫般被動,頂尖獨立思考者心中,抗命精神是積極力量。非僅懷疑,更是對顛覆傳統智慧的觀點主動追尋,愈反直覺愈好。

許多突破性思想初現時幾近惡作劇。注意你對新思想的常見反應是發笑。非因新思想本質有趣,而是新穎與幽默共享驚奇特質。二者雖非等同,但確存關聯—幽默感與獨立思考正相關,正如乏味與從眾正相關。[9]

我認為抗命精神難以後天大幅增強。此為三要素中最先天者,具此特質的成人在兒時已顯端倪。但若無法增強,至少可透過結交獨立思考者來鞏固。

第三要素好奇心得最為有趣。若需簡答「新思想源自何處」,答案即好奇心。此為靈感迸發前人們的普遍感受。

據我觀察,獨立思考與好奇心完全互為預測指標。我認識的每位獨立思考者皆深具好奇心,每位從眾者皆無。除卻兒童—所有孩童皆好奇。或許因從眾者初期亦需好奇以習得常規,而獨立思考者則是好奇的饕餮,飽足後仍持續進食。[10]

三大要素協同作用:求真執著與抗命精神為大腦騰出空間,好奇心則以新思想填充。

有趣的是,三要素可如肌肉般相互代償。若求真足夠嚴謹,抗命需求便降低,因嚴謹自會創造認知空隙。任一要素可代償好奇心,因認知真空的不適會強化好奇。反之,足夠好奇則無需預留空間,因新發現自會驅逐既有常規。

因要素間高度可替換,不同強度組合仍可達相同效果。故獨立思考無單一模式:有人公然顛覆,有人靜默求索,但皆掌握通關密語。

如何培養好奇心?首先避開壓抑環境。當前工作激發多少好奇?若答案「不多」,或許該求變。

培養好奇最關鍵步驟,可能是追尋激發興趣的主題。成人鮮有對萬物同等好奇,且興趣取向似非自主選擇。故需自行尋覓,必要時創造。

另一方法是縱容好奇,深入探索興趣領域。好奇心異於多數欲望:滿足反促其增長。問題催生更多問題。

相較求真執著與抗命精神,好奇心更顯個體差異。後兩者通常具普遍性,前者則因人而異。故好奇心或為指南針。若目標是發現新思想,座右銘或該是「追隨好奇」而非「追隨熱情」。

註釋

[1] 無人自認從眾的便利結果是:你可隨意評論從眾者而不致大禍臨頭。撰寫〈從眾四象限〉時,我預期會遭激進從眾者猛烈抨擊,實則反應溫和。他們隱約感到文章令其極度不悅,卻難尋具體段落指摘。

[2] 自問生活中何者類同高中,答案是Twitter。此平台不僅充斥從眾者(此為規模必然),更常爆發令我想起木星風暴的從眾思潮。雖使用Twitter總體弊大於利,但至少促使我深入思考獨立與從眾的區別—這本非我會主動探究的課題。

[3] 初創企業擴張導致的獨立精神流失仍是未解難題,但或存解法。

創辦人可刻意招聘獨立思考者延緩問題,附帶好處是獲得更好點子。

另一解法是制定政策瓦解從眾壓力,如控制棒減緩連鎖反應,降低從眾者危害。洛克希德「臭鼬工廠」的物理隔離或有此效。近期案例顯示Slack等員工論壇未必全然有益。

最激進解法是營收成長不擴編。你以為聘初階公關比工程師便宜,但對公司平均獨立程度影響如何?(大學行政人員相對教職員的增長亦有類似效應)或許「外包非核心業務」原則應增補「外包可能破壞文化的職位」。

某些投資公司已能營收成長不擴編。自動化與「技術堆疊」的精細化,或使產品公司未來實現此景。

[4] 各領域皆存智識時尚,但影響力各異。政治之所以乏味,主因極度受制於此。政治觀點的門檻遠低於集合論,故雖存政治思想,實務常被智識時尚浪潮淹沒。

[5] 從眾者常被自身觀點強度誤導,以為具獨立思考。然堅定信念非獨立表徵,恰為其反面。

[6] 求真執著不意味獨立思考者絕不欺瞞,但保證其不受蒙蔽。類似「紳士從不無心失禮」的定義。

[7] 政治極端分子尤見此現象。自認反叛,實為小眾從眾者。其觀點或有異於常人,但受同儕影響往往更深。

[8] 若擴展求真執著至排斥逢迎、虛偽與浮誇,我們的獨立思考模型可延伸至藝術領域。

[9] 此關聯遠非完美。哥德爾與狄拉克似乏幽默感。但「神經典型」且乏幽默者極可能從眾。

[10] 例外:八卦。幾乎人人對八卦好奇。

avatar-img
116會員
175內容數
歡迎來到「最近學什麼」!學習是輸入、吸收、轉譯和輸出的過程,在這裡我將會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學到的一些有趣知識和見聞。不限於任何主題,只要是最近學到的知識,我都會分享,歡迎大家可以持續追蹤!有寫錯的地方,也歡迎格友不吝指教,讓我們一起學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學什麼 的其他內容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5 月發佈的文章《Crazy New Ideas》,探討理性專家提出貌似荒唐之點子常隱含深厚資訊與巨大潛力。面對既定典範,多因保守輕易否定創新,應以提問探究真意。新觀念初現雖脆弱,卻蘊含顛覆性可能,鼓勵懷新者放膽挑戰陳規。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5 月發佈的文章《Fierce Nerds》,探討書呆子不僅表面沉默,實則擁有狂熱好勝、獨立思考與過度自信等特質,其內在動力能驅使他們挑戰傳統、勇闖新局。若能正確運用狂熱本性,投身大計劃,即轉劣勢為成功契機。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6 月發佈的文章《How to Work Hard》,探討了努力工作的本質與實踐方法。Paul Graham 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剖析了成就偉大工作所需的關鍵要素,並分享了從個人經驗中提煉出的深刻見解。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0 月發佈的文章《Beyond Smart》,探討智力與創新之間的鴻溝。作者指出,僅憑天生聰明無法保證創新成果,強調獨立思考、寫作能力等後天可培養的素質對突破智商侷限、實現卓越至關重要。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Good Taste?》,探討好品味是否存在,指出否定品味即否定藝術優劣,然而藝術確有高下,因此品味亦然。雖具主觀性,但仍有評判標準,優秀品味確實存在。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2 年 02 月發佈的文章《Putting Ideas into Words》,探討寫作如何將模糊思維轉化為精準論述,因為書寫的過程實為思想淬鍊的熔爐,初稿往往暴露認知漏洞,唯有反覆修改並以陌生讀者視角的檢驗,才能打磨成完整觀點。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5 月發佈的文章《Crazy New Ideas》,探討理性專家提出貌似荒唐之點子常隱含深厚資訊與巨大潛力。面對既定典範,多因保守輕易否定創新,應以提問探究真意。新觀念初現雖脆弱,卻蘊含顛覆性可能,鼓勵懷新者放膽挑戰陳規。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5 月發佈的文章《Fierce Nerds》,探討書呆子不僅表面沉默,實則擁有狂熱好勝、獨立思考與過度自信等特質,其內在動力能驅使他們挑戰傳統、勇闖新局。若能正確運用狂熱本性,投身大計劃,即轉劣勢為成功契機。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6 月發佈的文章《How to Work Hard》,探討了努力工作的本質與實踐方法。Paul Graham 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剖析了成就偉大工作所需的關鍵要素,並分享了從個人經驗中提煉出的深刻見解。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0 月發佈的文章《Beyond Smart》,探討智力與創新之間的鴻溝。作者指出,僅憑天生聰明無法保證創新成果,強調獨立思考、寫作能力等後天可培養的素質對突破智商侷限、實現卓越至關重要。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Good Taste?》,探討好品味是否存在,指出否定品味即否定藝術優劣,然而藝術確有高下,因此品味亦然。雖具主觀性,但仍有評判標準,優秀品味確實存在。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2 年 02 月發佈的文章《Putting Ideas into Words》,探討寫作如何將模糊思維轉化為精準論述,因為書寫的過程實為思想淬鍊的熔爐,初稿往往暴露認知漏洞,唯有反覆修改並以陌生讀者視角的檢驗,才能打磨成完整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成為一人公司的過程,以及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和思考。書中提到了許多重要觀念,如自我價值、內心動力和業務拓展。這將對那些有志於擁有自己事業的人提供深刻啟發。
Thumbnail
在進入一人創業及網路創業的階段時,如何制定策略、理清目標與客戶旅程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分享了一些技巧和心智圖應用,以幫助創業者做好規劃。
Thumbnail
PAUL GRAHAM 的《如何反駁》是網路上多數人公認理想的討論及表達不同意見的方法。本文以詳細分析與探討,希望讓網路上的討論能更好的瞭解彼此立場,並解決紛爭。本文是對 PAUL GRAHAM《如何反駁》的深入研究和闡述,以供討論、深究和研究參考。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我的寫作已成為日常,透過《一人創富》一書,學會如何建立個人品牌與前進方向,利用創業四象限和PICK框架的工具,幫助釐清發展策略。
Thumbnail
今年 7 月江湖人稱矽谷創業之父的 Paul Graham 寫了這一篇 "How to do great work" ,有幸在迷惘的高峰有機會閱讀了這篇好文。這次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篇文章,除希望自己反覆思考文章重點外,也希望可以用簡單易懂的朋友口吻和同樣在迷惘中的朋友分享自己的體悟和心得!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成為一人公司的過程,以及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和思考。書中提到了許多重要觀念,如自我價值、內心動力和業務拓展。這將對那些有志於擁有自己事業的人提供深刻啟發。
Thumbnail
在進入一人創業及網路創業的階段時,如何制定策略、理清目標與客戶旅程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分享了一些技巧和心智圖應用,以幫助創業者做好規劃。
Thumbnail
PAUL GRAHAM 的《如何反駁》是網路上多數人公認理想的討論及表達不同意見的方法。本文以詳細分析與探討,希望讓網路上的討論能更好的瞭解彼此立場,並解決紛爭。本文是對 PAUL GRAHAM《如何反駁》的深入研究和闡述,以供討論、深究和研究參考。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我的寫作已成為日常,透過《一人創富》一書,學會如何建立個人品牌與前進方向,利用創業四象限和PICK框架的工具,幫助釐清發展策略。
Thumbnail
今年 7 月江湖人稱矽谷創業之父的 Paul Graham 寫了這一篇 "How to do great work" ,有幸在迷惘的高峰有機會閱讀了這篇好文。這次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篇文章,除希望自己反覆思考文章重點外,也希望可以用簡單易懂的朋友口吻和同樣在迷惘中的朋友分享自己的體悟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