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0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有些工作若無法與同儕保持不同思維,便難以出色完成。例如要成為成功的科學家,僅正確是不夠的。你的想法必須既正確又新穎。你不能發表陳述他人已知觀點的論文,必須提出無人意識到的見解。
投資者亦是如此。公開市場投資者僅正確預測公司前景並不足夠。若多數人做出相同預測,股價早已反映此預期,無利可圖。唯有多數投資者未察覺的洞見才具價值。
初創企業創辦人亦呈現此模式。若創業方向是眾人公認的好點子,必然已有其他公司在執行。你必須選擇多數人認為糟糕、但你深知其價值的領域—例如為數千愛好者使用的小型電腦編寫軟體,或創建讓人們在陌生人家地板鋪設充氣床墊的網站。
文章作者同樣如此。重述已知觀點的文章令人乏味,必須提供新見解。
但此模式並非普世適用。事實上,多數工作無需此特質。例如行政工作,只需做到前半部分—正確即可,無需他人犯錯。
多數工作容許些許新意,但實務上存在明確分野:哪些工作本質需要獨立思考,哪些則否。
但願兒時有人告知此區別,因選擇職業方向時,這是最重要的考量之一。你希望從事必須以不同思維取勝的工作嗎?多數人的潛意識會在理性思考前已回答此問題,我自身經驗亦如此。
獨立思考傾向似屬天性而非後天培養。這意味若選錯職業類型,將陷入痛苦。天生獨立思考者擔任中階主管會倍感挫折;慣性從眾者從事原創研究則如逆風航行。
此處難題在於:人們常誤判自身在從眾到獨立思考光譜上的位置。從眾者不願承認自己從眾,主觀上確信所有判斷皆出於自主—只是恰巧與同儕觀點一致。而獨立思考者常不自知其觀點與主流差異,直至公開陳述時方知。[1]
多數人成年後,大抵知曉自身智力水平(狹義解為解決預設問題之能力),因不斷接受測試與排名。但學校通常壓制獨立思考,故我們缺乏對此特質的明確反饋。
此處甚至存在達克效應:最從眾者自信具獨立思考,真正獨立者反憂慮自身不夠獨立。
能否培養獨立思考?我認為可行。此特質或許先天為主,但確有方法可強化,或至少避免壓制。
最有效方法之一,多數書呆子無意間實踐:減少關注主流觀點。不知應從眾什麼,自然難成從眾者。但或許這類人本就具獨立傾向。從眾者若不知他人想法,可能焦慮並積極探詢。
社交圈影響重大。若身處從眾者中,將限制觀點表達,進而限制思考範疇。若圍繞獨立思考者,則獲相反體驗:聽聞驚人觀點將激勵你表達並產生更多想法。
獨立思考者身處從眾群體時倍感不適,故有機會便自我隔離。高中問題在於尚未有此機會,且高中常是缺乏自信的封閉小世界,強化從眾壓力。故高中對獨立思考者常是痛苦經歷,但亦有裨益:教會你該避開什麼。若日後遭遇情境令你想起「這像高中」,便知該抽身。[2]
新創企業是另一獨立與從眾思維碰撞場域。創辦人與早期員工多具獨立思考,否則企業難成功。但從眾者數量遠超獨立者,故企業擴張時,原初獨立精神必遭稀釋。除顯見的企業平庸化,還引發諸多問題。最奇特者,創辦人發現與其他公司創辦人交流,反較自家員工更自在。[3]
所幸無需全天候與獨立思考者相處。擁有定期交流的一兩位足矣。且一旦相遇,對方通常同等渴望對話—他們亦需要你。儘管大學不再壟斷教育,頂尖學府仍是結識獨立思考者的絕佳場所。多數學生仍屬從眾,但至少能找到獨立者群體,而非高中時的近乎絕跡。
反向操作亦有效:除培養獨立思考友人,盡量接觸多元人群。多重社交圈可削弱同儕影響。跨足不同領域者,常能跨界移植概念。
但此處「多元」指思維差異,非人口結構差異。周邊即有思維迥異者。每當遇見冷門領域專家(深究下去幾乎人人皆是),我總試圖挖掘其獨到見解。此處總有驚喜。雖是與陌生人交談良方,但我非為寒暄,實為求知。
透過閱讀歷史,可在時間維度擴展影響源。我讀史不僅為知曉事件,更試圖理解古人思維:彼時情境於他們何等模樣?此舉雖難,但值得付出,如同遠行測量定位點般珍貴。
可採取更明確措施避免盲從主流觀點。最通用方法是培養懷疑態度。聽聞論述時,自問「此為真否?」勿出聲質疑,非要求他人自證,而是自主評估。
視之為解謎遊戲。已知某些公認觀念終將證偽,試猜測哪些。終極目標非挑錯,而是發掘被謬見掩蓋的新思想。此遊戲應是刺激的新知探索,非枯燥的智識衛生程序。當你開始問「此為真否?」,將驚訝發現答案常非立即可得。若有想像力,線索往往過多而非不足。
廣義目標應是:不讓未經檢驗之物進入思維。影響力最鉅者常屬隱性。如何察覺?退後觀察他人思想來源。
保持足夠距離後,可見思想如波浪在人群間傳播。最明顯屬時尚:見數人穿某款襯衫,漸次增多,終至半數人身著同款。你或不在意穿著,但智識時尚確存,且你必不願參與。不僅因需思想自主,更因非主流思想往往導向有趣領域。最佳新思想產地,正是無人關注之處。[4]
欲超越泛泛之談,需剖析獨立思考的內在結構—猶如鍛鍊肌肉般訓練的個別要素。依我所見,其含三大要素:求真之執著、抗命之精神、好奇之心。
求真執著超越單純拒斥虛假,更謹慎對待信念程度。多數人信念程度未經審視便趨極端:低可能視作不可能,高可能視作必然。[5] 對獨立思考者,此等草率不可原諒。他們容納從高度推測到表面同義反覆的各種思想,但在關注領域,每項都須標註經深思的信念程度。[6]
故獨立思考者厭惡意識形態—要求同時接受整套信念並視為信條。於他們,此舉猶如講究飲食者被迫吞下來源不明的潛艇三明治。
缺乏求真執著,難成真正獨立思考者。僅具抗命精神不足。此類人推翻傳統觀念,卻代以最隨機的陰謀論。因這些陰謀論常為俘虜他們而製造,最終反較常人更不獨立—受制於比傳統更嚴苛的主人。[7]
能否增強求真執著?我認為可。經驗顯示,僅關注某項執著便促其增長。若然,此為罕見可因渴求而增長的品德。若類同其他執著,應可自幼培養。我自身便深受父親影響。[8]
獨立思考第二要素—抗命精神—最為外顯,卻常遭誤解。最大謬誤在視其為純粹負面特質。語言強化了此觀念:你「不從眾」、「不在乎他人想法」。但此非免疫般被動,頂尖獨立思考者心中,抗命精神是積極力量。非僅懷疑,更是對顛覆傳統智慧的觀點主動追尋,愈反直覺愈好。
許多突破性思想初現時幾近惡作劇。注意你對新思想的常見反應是發笑。非因新思想本質有趣,而是新穎與幽默共享驚奇特質。二者雖非等同,但確存關聯—幽默感與獨立思考正相關,正如乏味與從眾正相關。[9]
我認為抗命精神難以後天大幅增強。此為三要素中最先天者,具此特質的成人在兒時已顯端倪。但若無法增強,至少可透過結交獨立思考者來鞏固。
第三要素好奇心得最為有趣。若需簡答「新思想源自何處」,答案即好奇心。此為靈感迸發前人們的普遍感受。
據我觀察,獨立思考與好奇心完全互為預測指標。我認識的每位獨立思考者皆深具好奇心,每位從眾者皆無。除卻兒童—所有孩童皆好奇。或許因從眾者初期亦需好奇以習得常規,而獨立思考者則是好奇的饕餮,飽足後仍持續進食。[10]
三大要素協同作用:求真執著與抗命精神為大腦騰出空間,好奇心則以新思想填充。
有趣的是,三要素可如肌肉般相互代償。若求真足夠嚴謹,抗命需求便降低,因嚴謹自會創造認知空隙。任一要素可代償好奇心,因認知真空的不適會強化好奇。反之,足夠好奇則無需預留空間,因新發現自會驅逐既有常規。
因要素間高度可替換,不同強度組合仍可達相同效果。故獨立思考無單一模式:有人公然顛覆,有人靜默求索,但皆掌握通關密語。
如何培養好奇心?首先避開壓抑環境。當前工作激發多少好奇?若答案「不多」,或許該求變。
培養好奇最關鍵步驟,可能是追尋激發興趣的主題。成人鮮有對萬物同等好奇,且興趣取向似非自主選擇。故需自行尋覓,必要時創造。
另一方法是縱容好奇,深入探索興趣領域。好奇心異於多數欲望:滿足反促其增長。問題催生更多問題。
相較求真執著與抗命精神,好奇心更顯個體差異。後兩者通常具普遍性,前者則因人而異。故好奇心或為指南針。若目標是發現新思想,座右銘或該是「追隨好奇」而非「追隨熱情」。
註釋
[1] 無人自認從眾的便利結果是:你可隨意評論從眾者而不致大禍臨頭。撰寫〈從眾四象限〉時,我預期會遭激進從眾者猛烈抨擊,實則反應溫和。他們隱約感到文章令其極度不悅,卻難尋具體段落指摘。
[2] 自問生活中何者類同高中,答案是Twitter。此平台不僅充斥從眾者(此為規模必然),更常爆發令我想起木星風暴的從眾思潮。雖使用Twitter總體弊大於利,但至少促使我深入思考獨立與從眾的區別—這本非我會主動探究的課題。
[3] 初創企業擴張導致的獨立精神流失仍是未解難題,但或存解法。
創辦人可刻意招聘獨立思考者延緩問題,附帶好處是獲得更好點子。
另一解法是制定政策瓦解從眾壓力,如控制棒減緩連鎖反應,降低從眾者危害。洛克希德「臭鼬工廠」的物理隔離或有此效。近期案例顯示Slack等員工論壇未必全然有益。
最激進解法是營收成長不擴編。你以為聘初階公關比工程師便宜,但對公司平均獨立程度影響如何?(大學行政人員相對教職員的增長亦有類似效應)或許「外包非核心業務」原則應增補「外包可能破壞文化的職位」。
某些投資公司已能營收成長不擴編。自動化與「技術堆疊」的精細化,或使產品公司未來實現此景。
[4] 各領域皆存智識時尚,但影響力各異。政治之所以乏味,主因極度受制於此。政治觀點的門檻遠低於集合論,故雖存政治思想,實務常被智識時尚浪潮淹沒。
[5] 從眾者常被自身觀點強度誤導,以為具獨立思考。然堅定信念非獨立表徵,恰為其反面。
[6] 求真執著不意味獨立思考者絕不欺瞞,但保證其不受蒙蔽。類似「紳士從不無心失禮」的定義。
[7] 政治極端分子尤見此現象。自認反叛,實為小眾從眾者。其觀點或有異於常人,但受同儕影響往往更深。
[8] 若擴展求真執著至排斥逢迎、虛偽與浮誇,我們的獨立思考模型可延伸至藝術領域。
[9] 此關聯遠非完美。哥德爾與狄拉克似乏幽默感。但「神經典型」且乏幽默者極可能從眾。
[10] 例外:八卦。幾乎人人對八卦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