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Mangold的七千轉浪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日前看了Bob Dylan傳記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 2024),看著看著想起導演James Mangold五年前的《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2019),兩部作品給我的觸動很像。當時寫了些《賽道狂人》觀後感,重新整理分享如下:

《賽道狂人》進入大約1.5小時的時候,我在轟隆的引擎聲、流線車形、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車速間,猛然領略到這部電影的核心:技藝萬歲。

這部取材自1966年法國利曼(Le Mans)二十四小時大賽的賽車競速主題作品,講的是福特首次擊敗法拉利,並且成為至今唯一在利曼奪冠的美國車廠的歷史事件。當時的福特車廠正力求轉型,而法拉利雖瀕臨破產,卻也在利曼連續四年奪冠而樹立品牌地位;福特決定以名留青史為目標,改造笨重、性能差的品牌形象。提出此改造方案的福特高層,找到因心臟問題而從賽車最前線退而改車賣車的Carroll Shelby,而Shelby找上Ken Miles。第一位贏得利曼大賽的美國人Shelby,以及名聲不佳但技術非凡、賽車場上冠軍頭銜比Shelby還多的英國人Miles,這兩人的任務是帶領團隊在一年內打造出足以參加利曼大賽、並且擊敗法拉利車廠的福特汽車。

《賽道狂人》可以有很多著眼點:它是新興美帝資本擊敗歐洲舊大陸精湛手工藝的汽車工業戰;庸才與英才鬥爭、資本家收編獨立小資產階級的二十世紀寓言;它也是兩位旗鼓相當的改車賽車高手相知相惜的bromance,更是個勵志故事,滿腔熱血與過人天份終於勝出,賽道永留名。但《賽道狂人》也是關於改裝與測試賽車的手工藝技術登峰造極的故事,從主角搭擋改裝與試車,電影不斷展現的是兩人在剎車皮、風阻、引擎過熱與否、車重等零件細節,乃至於過彎轉速、剎車時機、加速時機等駕駛技巧,無止盡的斟酌與微調,在每個技術細節追求極致、完美。整部《賽道狂人》透過1966年利曼大賽的這場經典賽事始末要表達的核心題旨,毋寧在於技術精良定義品牌價值的工藝思維,法拉利能夠達到的汽車工藝,資本雄厚的福特汽車沒有理由不能辦到。

《賽道狂人》將故事重心與最多篇幅放在這些駕駛與車件的技術性細節,使得這部電影有別於其他著眼於人事分合或競速快感的賽車電影。它突顯了這種手工業與工業化之間的競爭,道出生產線產品製造的迷思。改車迷未必能感同身受《極速快感》(Need for Speed, 2014)這種爽片的樂趣,但一定都懂《賽道狂人》所傳達的狂熱與執著;汽車只是工廠拼裝而成的工業產品,但將汽車改裝成性能卓越的藝術品,則需要手工業的思維和精巧技藝。賽道競速所需的高超細緻的駕駛技術亦然,因此Shelby和Miles念茲在茲的七千轉、過彎與換檔加速時機,關乎嚴謹細膩更甚於腎上腺素狂飆的橫衝直撞。

這當然不是說《賽道狂人》講的是審慎冰冷的理性算計而已。它骨子裡畢竟是改裝廠與賽道上的逐夢故事,而且是男性專屬的陽剛浪漫,並透過好萊塢資本工程的美化謳歌、無限放大、進而推向世界邊緣。電影尾聲Miles因剎車故障而命喪練習場,鏡頭帶到Shelby握著電影之初那把Miles朝他扔來的板手走近Miles家的末場戲,有其定錨的關鍵意義:激動的Shelby對比平靜的Miles遺孀,一個交換眼神的畫面道盡箇中專屬男子漢式的浪漫;而Shelby將板手交給Miles幼子,則有傳承車手技藝與精神的象徵意義,何嘗不也是同樣的男性浪漫。

不論是感性逐夢的浪漫情懷,抑或理性追求完美技藝的謹慎細膩,觀賞《賽道狂人》趣味還在於文本內外脈絡的相互呼應。作為製作精良的好萊塢電影,苛求攝影鏡位、色調、光線、剪輯、音效、表演動作與表情,打造出《賽道狂人》這逼近完美藝術品的,何嘗不也是工匠技藝?我自然無從確認,本片是否有意跨越文本疆界;我只是忍不住這麼想,James Mangold選擇如此詮釋這場賽事,搭配足以角逐奧斯卡的技術表現,或許有它裡外符應的企圖心。《賽道狂人》也因此就提煉出後設電影的興味,每段節奏精確的情節、每個色澤飽滿的畫面、每次咆哮的引擎聲與剎車皮摩擦的尖銳聲響,都在示範這種高度仰賴眼手協作的工匠技藝。若說《賽道狂人》是致改裝競賽車的情書,它無非也是致電影的情書。

avatar-img
3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論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香巴拉》的兩場戲,來初探電影現實主義美學、影像再現與某種東方想像的微妙關係
《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裸はいつから恥ずかしくなったか:『裸体』の日本近代史)談的是:裸體什麼時候開始讓人感到羞恥?
4/5裸體日本
川端康成於1955年發表唯一的長篇小說《東京の人》,最初是以章回形式連載,只計畫寫百來回,因讀者反應熱烈而最後發表了五百餘回。
4/5東京人
顧名思義,《蘇維埃巴士站》介紹蘇聯時期的巴士站。卻也不是所有的巴士站,而是蘇聯時期留下來的造型特異的巴士站建築。
今年奧斯卡熱門之一《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原文片名或可理解為利害地帶,用來指稱攸關憲法或類似的基本法架構、需要規範或制約的重大課題。
奪2010年金馬最佳紀錄片獎的《街舞狂潮》(2010)有國內紀錄片少見的生猛活力,也是至今僅有的探討台灣青少年次文化的本土紀錄片。
從《香巴拉》的兩場戲,來初探電影現實主義美學、影像再現與某種東方想像的微妙關係
《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裸はいつから恥ずかしくなったか:『裸体』の日本近代史)談的是:裸體什麼時候開始讓人感到羞恥?
4/5裸體日本
川端康成於1955年發表唯一的長篇小說《東京の人》,最初是以章回形式連載,只計畫寫百來回,因讀者反應熱烈而最後發表了五百餘回。
4/5東京人
顧名思義,《蘇維埃巴士站》介紹蘇聯時期的巴士站。卻也不是所有的巴士站,而是蘇聯時期留下來的造型特異的巴士站建築。
今年奧斯卡熱門之一《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原文片名或可理解為利害地帶,用來指稱攸關憲法或類似的基本法架構、需要規範或制約的重大課題。
奪2010年金馬最佳紀錄片獎的《街舞狂潮》(2010)有國內紀錄片少見的生猛活力,也是至今僅有的探討台灣青少年次文化的本土紀錄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好吧!純粹是因為沒時間去看新作,但反正舊作還沒發心得就來發一下。 說起「衝鋒飛車隊」,這我還算熟悉,因為小時候我超愛的,三集都愛(雖然第一集不是這個名字,但我自動變成三集,反倒不知道原本片名),總之這邊我稍微聊一下從小到大的經歷。 第一次看的正確時間我沒印象了,因為第一集是1979年的作品,當年
Thumbnail
我對該系列的電影只有一個印象——就是看一部超速的計程車在螢幕中來回狂飆。以前不識貨,本來沒多大興趣,後來被一位老師推薦才去追的。 總計1-5,看著看著就直接入坑。 只能說真不愧是盧貝松。 每每看到片中被載乘客吐成那樣,覺得他們搭個車也不容易。當然,還是有在司機(丹尼爾)面前hold住的
Thumbnail
《賽道狂人》講述的是美國福特公司在著名的賽車比賽「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勝過傳統義大利賽車大廠法拉利的歷史事件;想當然耳,它是一部帶有美國民族主義色彩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兩國在賽車這件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
Thumbnail
直白的說這一部片是由二位老人所演的片~ 但來頭可不小,一位是奧斯卡影帝傑克尼克遜,另一位是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摩根費里曼主演。 簡述來說,故事內容如下: 一位是有錢人,傑克尼克遜,另一位是平凡修車工人,摩根費里曼,二人在醫院認識,彼此被宣告所剩下的生命期大約半年,二人後來成為朋友,一起寫下Th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法拉利 劇情:1957年,前職業車手恩佐法拉利(亞當崔佛 飾)處在二戰之後的歐洲經濟危機,他的賽車和工廠正面臨困境;親生兒子的過世,使得和妻子蘿拉(潘妮洛普克魯茲 飾)關係緊張;恩佐法拉利賭上一切在賽程長達一千英里的「Mille Miglia千里賽」。 費時二十幾年時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好吧!純粹是因為沒時間去看新作,但反正舊作還沒發心得就來發一下。 說起「衝鋒飛車隊」,這我還算熟悉,因為小時候我超愛的,三集都愛(雖然第一集不是這個名字,但我自動變成三集,反倒不知道原本片名),總之這邊我稍微聊一下從小到大的經歷。 第一次看的正確時間我沒印象了,因為第一集是1979年的作品,當年
Thumbnail
我對該系列的電影只有一個印象——就是看一部超速的計程車在螢幕中來回狂飆。以前不識貨,本來沒多大興趣,後來被一位老師推薦才去追的。 總計1-5,看著看著就直接入坑。 只能說真不愧是盧貝松。 每每看到片中被載乘客吐成那樣,覺得他們搭個車也不容易。當然,還是有在司機(丹尼爾)面前hold住的
Thumbnail
《賽道狂人》講述的是美國福特公司在著名的賽車比賽「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勝過傳統義大利賽車大廠法拉利的歷史事件;想當然耳,它是一部帶有美國民族主義色彩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兩國在賽車這件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
Thumbnail
直白的說這一部片是由二位老人所演的片~ 但來頭可不小,一位是奧斯卡影帝傑克尼克遜,另一位是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摩根費里曼主演。 簡述來說,故事內容如下: 一位是有錢人,傑克尼克遜,另一位是平凡修車工人,摩根費里曼,二人在醫院認識,彼此被宣告所剩下的生命期大約半年,二人後來成為朋友,一起寫下Th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法拉利 劇情:1957年,前職業車手恩佐法拉利(亞當崔佛 飾)處在二戰之後的歐洲經濟危機,他的賽車和工廠正面臨困境;親生兒子的過世,使得和妻子蘿拉(潘妮洛普克魯茲 飾)關係緊張;恩佐法拉利賭上一切在賽程長達一千英里的「Mille Miglia千里賽」。 費時二十幾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