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lete Unknown:巴布狄倫與1960年代美國民謠音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談起現今仍在的音樂人,Bob Dylan其人其事無疑廣受受電影人喜愛,相關題材作品相當多,佳作也不少。奧斯卡熱門《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 2024)改編自紀實文本,故事聚焦於1961年,狄倫赴紐約發展、倏起、到轉向電吉他,而終於1965年Newport Folk Festival演出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的石破天驚現場,短短五年的經過。雖然片長近兩個半小時,但電影鋪陳迴避狄倫撼動美國反戰運動的史詩格局,動盪紛亂的冷戰國際政治與種族平權乃至反文化運動,在片中也相對輕描淡寫,而是相當穩健紮實地娓娓道來他與民謠音樂的關係。電影自然也不免俗,以相當篇幅刻畫他與紐約時期第一位女友和另一位民謠傳奇瓊拜雅的情史。

如果想看Bob Dylan以時代巨人之姿掀起整個美國文化滔天巨浪,可能會對《搖滾詩人》有點失落。整部電影不但沒有什麼英雄主義這類好萊塢陳腔濫調,甚至對音樂人傳記電影常有的創作焦慮、愛慾情狂等高度戲劇張力的激昂情節也著墨甚少;整體敘事的戲劇處理甚至有些反高潮,估計只有兩段,更讓結尾收得有些沈澱低迴。但我個人很欣賞編導James Mangold的做法,讓我們有機會窺看那個年代的美國民謠音樂,在搖滾樂大駕光臨主宰未來三十年的流行音樂前,因瓊拜雅、狄倫而綻放它幾可謂最後的燦爛。那是美國的各種社會與文化運動掀起滔天巨浪的年代,所有社會與文化的質變都日見劇烈且不斷擴大且加速。而《搖滾詩人》呈現給我們的,是舞台空間快速萎縮的民謠音樂,彷彿無可奈何、近乎絕望地緊抓住如瓊拜雅、狄倫這些年輕、廣受歡迎的歌手,卻又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尤其是狄倫改玩象徵搖滾的電吉他,將不插電、不重擊鼓點的老派民謠音樂拋在後頭。

換言之,與其說《搖滾詩人》是青年期狄倫的傳記電影,不如說它是展現1960年代美國民謠音樂地景震盪之作。它藉由瓊拜雅與狄倫的登場,事實上還包括老一代民謠歌手如Woody Guthrie、Pete Seeger的凋零,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演唱與對話,試圖捕捉民謠音樂的轉向、音樂創作的精神,以及這些人事的時代意義。

這或許是本片有意淡化狄倫經典Blowing in the Wind的創作策略,我認為也是《搖滾詩人》好看的地方,它讓狄倫的音樂以及整個民謠音樂成為主角,而不是狄倫個人高度神秘氣息的傳奇色彩、也不盡然是反戰美國的時代精神(雖然這些也都很重要)。當然,演員選得好,甜茶、飾演Seeger的Edward Norton、或飾演瓊拜雅的Monica Barbaro,表演既內斂又有張力,更全程親自彈奏獻唱、還唱得有模有樣,也為本片可看性貢獻不少。縱然傳記型態音樂電影的一大魅力便是演員在場獻聲,但能夠做到入木三分的細膩、為電影本身增色的,印象中好像也只有近半世紀前的《礦工的女兒》(Coal Miner’s Daughter, 1980)和James Mangold自己的舊作《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 2005)。

講到這裡忍不住岔題,談《為你鍾情》的主人翁Johnny Cash。這位鄉村歌手在《搖滾詩人》裡也有些份量,當狄倫快速竄起之時,Johnny Cash已是轉向鄉村搖滾的火紅歌手。在他得知狄倫轉向電吉他,惹得唱片公司、民謠音樂推手都不太開心時,他的反應是對狄倫一貫的支持。他說,儘管興風作浪吧!(“Go track some mud on the carpet. Make some noise.”)

這段小插曲特別感動我;這是對於創作還有勇於突破的尊重與氣魄。對比於Seeger努力維持民謠音樂節與民謠音樂「本色」之類的初衷、或瓊拜雅為「顧全大局」而半推半就迎合聽眾,年方25歲的狄倫有初生之犢的音樂探索衝勁,不願受制於成規或市場。而這種創作初衷與探索未知的勇氣,相信過來人Johnny Cash也感同身受。也是這原因,電影沒能演到這段佳話:後來,狄倫在1969年推出鄉村色彩十足的Nashville Skyline首支曲、時隔五年重新錄製的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便邀來Johnny Cash合唱。

音樂電影的核心該是音樂本身,而音樂探索應無止境;這可能就是James Mangold藉《搖滾詩人》呼之欲出闡述的題旨。正如片中一再讓歌曲創作的情境主導敘事、呈現創作過程而非主人翁心境或人物衝突,電影也著墨狄倫一次又一次對音樂類型、樂器配置等標籤、甚至重複演唱迎合觀眾的名曲感到厭膩。當狄倫在電視節目中說他什麼音樂都玩,這並非傲慢,而是他願意嘗試各種可能性。各類型音樂或許自有基礎、核心,但「音樂」在本質、精神上不該有類型、樂器的界限。誰說民謠音樂不能有電吉他?反過來看,搖滾樂乃至重金屬,何嘗不也多有鄉村風格的慢歌甚至情歌?如《搖滾詩人》原片名、取自Like a Rolling Stone歌詞的A Complete Unknown正精準道出的,這完全未知所指的,與其說是十足神秘色彩的狄倫,毋寧更是他體現、見證、乃至於帶領整個民謠音樂迎向的,未知的全新時代。

毫無疑問,那也是美國整個音樂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即將來臨的,全然未知的時代。


附記:關於電影最後高潮,1965年Newport Folk Festival的騷動,紐約時報有篇What Really Happened the Night Dylan Went Electric?,很不錯的電影與史實考證,說明James Mangold因戲劇性考量所做的創作取捨,如狄倫舊愛以及Johnny Cash根本沒出席當年音樂祭。不過最關鍵的莫過於Like a Rolling Stone引發的噓聲,究竟是否因電吉他而觸怒觀眾,而觀眾的反應又對狄倫造成怎樣的刺激,以及這場紛擾的歷史意義,這篇文章耙梳不少思考線索。又,Screen Daily的導演訪談How James Mangold Avoided “Standard Biopic Tropes” in Bob Dylan Film ‘A Complete Unknown’,標題夠直白了,無須說明,對理解導演的創作思考也有些幫助,建議一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論轟的沙龍
3會員
19內容數
論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4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 2024)雖然在本屆奧斯卡槓龜,但吸血鬼本來就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加上導演是色調、視覺經營都偏好陰暗風格的Robert Eggers,更想一窺究竟
2025/03/14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 2024)雖然在本屆奧斯卡槓龜,但吸血鬼本來就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加上導演是色調、視覺經營都偏好陰暗風格的Robert Eggers,更想一窺究竟
2025/02/12
《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2019)觀後感
2025/02/12
《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2019)觀後感
2025/01/12
從《香巴拉》的兩場戲,來初探電影現實主義美學、影像再現與某種東方想像的微妙關係
Thumbnail
2025/01/12
從《香巴拉》的兩場戲,來初探電影現實主義美學、影像再現與某種東方想像的微妙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Thumbnail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樂團或音樂人從歷史的長河中被重新發掘,進而獲得應有的讚譽和平反,諸如 Nick Drake、American Football ,又或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 Death,他們皆因超前時代的審美或時運不濟等種種原因而被錯過屬於自己的黃金時期。
Thumbnail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樂團或音樂人從歷史的長河中被重新發掘,進而獲得應有的讚譽和平反,諸如 Nick Drake、American Football ,又或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 Death,他們皆因超前時代的審美或時運不濟等種種原因而被錯過屬於自己的黃金時期。
Thumbnail
Burt Bacharach 在美國樂壇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作曲無數,他的創作以「刁鑽和弦」聞名,從沒有人像他,既有歌曲,又有自己演奏的純音樂版本。
Thumbnail
Burt Bacharach 在美國樂壇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作曲無數,他的創作以「刁鑽和弦」聞名,從沒有人像他,既有歌曲,又有自己演奏的純音樂版本。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倫敦藝術學院最具創意的團體肯定是Bonzo Dog Doo Dah Band,他們曾受邀在披頭四的電影《 Magical Mystery Tour 》中表演。1967年發行的《 Gorilla 》具有劃時代意義,樂團在前衛爵士樂的基礎上,加入了迷幻搖滾的元素,至今仍難以在音樂領域找到與其相似的作品。
Thumbnail
倫敦藝術學院最具創意的團體肯定是Bonzo Dog Doo Dah Band,他們曾受邀在披頭四的電影《 Magical Mystery Tour 》中表演。1967年發行的《 Gorilla 》具有劃時代意義,樂團在前衛爵士樂的基礎上,加入了迷幻搖滾的元素,至今仍難以在音樂領域找到與其相似的作品。
Thumbnail
【風中的琴聲】【透明的詩】【寫一封長信給我】
Thumbnail
【風中的琴聲】【透明的詩】【寫一封長信給我】
Thumbnail
介紹Kenny Loggins、Bruce Springsteen、Richard Marx、Bryan Adams、Huey Lewis、Rod Stewart、John Mellencamp、David Bowie、Corey Hart,這11位80年代知名的搖滾男歌手及其歌曲賞析。
Thumbnail
介紹Kenny Loggins、Bruce Springsteen、Richard Marx、Bryan Adams、Huey Lewis、Rod Stewart、John Mellencamp、David Bowie、Corey Hart,這11位80年代知名的搖滾男歌手及其歌曲賞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