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發聲要改善發聲的效率,讓講話、唱歌的人講的更久、唱的更久、更高,通常都會建議音色要明亮些、講話的音高要高一些,其實這背後有個聽覺的科學在支持這個做法,它是人類聽覺的"等響曲線"。
人的聽覺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會有不同的聲增益,聽覺最敏感的區域約在2000~5000Hz這段(黑線所示),當音色更加明亮與音高較高時,這個區域的聲量佔比就會更多,受益於等響曲線的加碼增益,相同的總聲量上,聽眾會聽的更清楚、更大聲。
人類聽覺的"等響曲線"(倒置)
用個實際的聲譜來說明,下圖是我發不同音色、相同音高的聲譜圖,當人發出一個音高,其實是一系列的頻率所組成的聲音,這個一系列的頻率會呈現整數倍數,若有不呈整數倍數的泛音,那就聽起來有沙啞感。這一系列的泛音頻率,決定了聽起來是什麼"母音"、音色是晦暗還是明亮、是男聲還是女聲,都由這一系列的泛音頻率來決定。
推論是如此,我要做的就是用數學去加總聲譜,在不同頻段的總聲量,在不同音色與音高下的佔比,直接先給結論吧:
音高變化對不同音色下頻段聲量佔比
由上圖,不論音色是"晦暗"、"正常"或是"鴨嗓",當音高高了八度,由A2(110Hz)變成A3(220Hz),在小於1000Hz的頻段的聲量佔比都明顯的縮小,如晦暗的音色,在A2音高時,佔比高達76.7%,而在A3音高時,相同音色下聲量佔比降低到61.2%;反之,1000~2000Hz、2000Hz~6000Hz與6000Hz以上的頻段,聲量的佔比幾乎都變大。例如,晦暗的音色,在A2音高,2K~6KHz的佔比為17.8%,音高上升到A3時,則為22.5%。
再者,這張表在相同音高,不同音色下,也說明了發的更明亮的頻段效果。例如在A2音高時,晦暗的音色在小於1000Hz的聲量佔比高達76.7%,若是正常音色則為50.0%,用上鴨嗓音則僅有28.9%。
這也證明了,鴨嗓音可以聲音中高頻佔比上升、低頻佔比下降的結論。
而且,上表的數字都還沒有被人聲的聽覺等響曲線去對不同頻段做聲增益,若加上聲增益,那對1000Hz以上的中高頻段的聲量佔比會更高。
文中就不寫如何去加總各頻率聲量的計算過程了,雖然算的頂開心的,像是10分貝增加,代表聲壓增加3.162倍,聲能增加10倍,要統一計算聲壓的佔比,在數學上有些有趣的運算操作,寫起來會有點小複雜。
回到一開始說的~"教發聲要改善發聲的效率,讓講話、唱歌的人講的更久、唱的更久、更高,通常都會建議音色要明亮些、講話的音高要高一些。"
以上證明完畢!
文末將上表計算用的聲檔YT放上,大家可以去聽一下,晦暗、正常、鴨嗓的音色長的什麼樣子。
~~~~~~~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