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前,我和小央的互動幾乎都停留在螢幕上,對彼此的了解很有限。正式交往後,我才發現有些事真的只能面對面體驗,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這次,就來分享幾件讓我又氣又好笑的異國戀趣事,究竟是文化差異還是個性問題呢?
我們的第一次約會是在東京,原本就打算採取 AA 制,各自分攤費用。第一晚報到飯店時,因為是我預訂的房間,理應由我支付。但當我準備拿出信用卡時,小央立刻制止,主動遞上自己的信用卡給櫃檯。當下我心想:「哇,好貼心,好大方!」然而,這份感動沒持續太久……
進房後,我出於禮貌提及費用問題,畢竟我不想佔對方便宜。然而,他思考片刻後竟然說:「那不然從明天開始,所有的費用都由妳支付吧。」
???
我當下愣住,心想或許只是表達不清楚,後來應該還是會各自分攤吧?然而,事實證明——我想錯了。無論是第二、第三天的飯店費用,還是日常的飲料和餐點,他總是示意要我掏錢,毫無要分攤的意思……這也成了我們第一次爭執的導火線。問題不在於 AA 制,而是他實在過於「精打細算」,連幾百日圓的小錢都毫不猶豫地讓我來付。
不過,這場爭吵倒也不是毫無收穫,至少讓我們坦誠討論彼此對金錢的看法,最終也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後來我們的默契是:
第一次約會時,就算只是一瓶飲料都要AA制, 好摳門!!!
還在曖昧階段時,小央沒送我生日禮物,這點我能理解,畢竟很多曖昧關係可能還沒來得及升級就自然消散了。但當我們正式交往後,某天他突然問:「妳生日快到了,想要什麼?」
我禮貌地回答:「不用麻煩啦。」
沒想到他立刻補了一句:「那我就真的不會買喔,我不喜歡猜對方想要什麼因為這樣很麻煩。」然後還舉例說:「我前女友都會直接告訴我她想要什麼。」
???(二度傻眼)
當時我其實也沒特別想要什麼,但心裡還是期待著某種「戀愛的儀式感」,例如小驚喜、小心意之類的吧?然而,當生日那天真的到來——沒有驚喜、沒有禮物,甚至連張小卡片都沒有。我只能說,期待越大,失落越深,那年的生日,真的挺空虛的。
過去在國外認識的日本男生大多溫文儒雅,日本情侶在公共場合最多只是牽牽手,讓我以為日本人在這方面普遍含蓄內斂。結果交往後,小央卻跟我說,他的好哥兒們私下聚會時,話題經常圍繞著「親密生活的細節」。
???(三度震驚)
不只如此,當小央跟他的好哥兒們聚會時,他的朋友們甚至大喇喇地問起我們情侶間的親密私事,語氣自然得就像在討論今天晚餐要吃什麼一樣!而最驚人的,是他的職場文化——某次公司聚餐,連他的上司跟同事都毫不避諱地聊起這類話題,讓我完全刷新了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
這一切,真的超出我的想像範圍。
在台灣,許多人剛開始交往就會帶另一半回家見父母,甚至會一起參加家庭旅行。我的朋友們中有很多都是這樣,而我的家人也認為這是一種「關係的認可」。不過,小央卻完全無法理解。他的想法是:「除非確定要結婚,否則不會帶另一半見父母。」
因此,當他來台灣找我的時候,即使我家人送了他一些伴手禮,他也只敢跟家人說:「這是我買的。」直到後來他真的帶我去見他的父母時,他才坦承那些伴手禮是我家人送的。
對他們來說,帶另一半見家人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不能輕易就帶一位還沒確定要廝守一生的伴侶回家。
我的朋友們時不時會突然打給男友聊聊天,但我和小央,從來不會在沒事先詢問的情況下直接打電話。我們的默契是:「發訊息確認對方是否方便接聽」,這樣比較不打擾對方的生活步調。
之前還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她某次直接打給她的日本男友,結果對方嚴肅地說:「妳應該要先問我可不可以講電話,這樣比較尊重彼此的空間。」
對此,我只能說,日本男生真的很重視「個人界線」,這或許是一種文化習慣吧。
這段異國戀讓我體驗了不少哭笑不得的時刻,從金錢觀、禮物哲學、私人話題尺度,到家庭觀念與相處方式,每一項都挑戰著我的認知。
當然,每個人都不同,不能以偏概全,但這些文化衝擊確實讓我學會了更多溝通與理解。異國戀就像一場文化交流,有驚喜、有摩擦,但也讓彼此成長。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文化衝擊,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許,你的另一半也曾讓你哭笑不得呢?
以上故事分享為個人經驗,請大家友善閱讀,避免發表攻擊性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