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賣出與慢速買入:機構投資者的啟發與交易表現

老尤-avatar-img
發佈於論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研究指出,重點就是

1.減少當沖

2.不要借錢操作

3.慢慢進場慢慢賣出

4.買進跟賣出一樣都要有雙因子或是多重原因



提升投資決策績效的核心原則

根據研究與實務經驗,機構投資人在賣出決策上的表現往往不及買入決策,甚至比隨機賣出策略還差。這主要受到認知資源分配不均、有限注意力、啟發式決策、情緒壓力等因素影響。因此,投資人若希望提升投資績效,應從改善賣出決策與強化買入策略兩個方向著手,同時避免降低績效的行為。

提升投資績效的關鍵策略

  1. 強化賣出決策
    • 增加對賣出決策的關注,將其視為獨立且重要的投資環節,而非僅是為買入提供資金的手段。
    • 減少對近期股價波動的過度依賴,避免因短期市場情緒影響決策,應透過系統化分析進行評估。
    • 降低情緒影響,避免在市場波動或資金壓力下倉促賣出,應建立明確的賣出標準。
    • 強化回饋機制,持續追蹤賣出決策的結果,並透過數據分析改善決策模式。
    • 在收益公告期間進行賣出決策,研究顯示,此時的決策通常較為理性,能有效提升績效。
  2. 提升買入策略
    • 深入研究與分析,透過基本面、產業趨勢及市場數據篩選具備長期成長潛力的標的。
    • 避免過度自信,投資決策應基於數據與理性分析,而非主觀判斷或市場短期情緒。
    • 採取多元化配置,降低個別標的對投資組合的影響,以提升整體風險調整後的報酬。
    • 採取長期投資策略,避免短線交易頻繁進出,透過持有高品質資產來累積長期收益。
    • 嚴格執行風險管理,設立停損與資金控管機制,以控制潛在風險。

避免降低績效的行為

  1. 減少當沖與短線交易
    • 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預測,頻繁交易不僅提高交易成本,也容易受到市場情緒影響,導致決策品質下降。
    • 高換手率期間,投資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買入機會,而對賣出決策的關注度下降,容易導致錯誤決策。
  2. 避免槓桿與借貸交易
    • 借貸操作可能放大報酬,但同時也增加風險,當市場走勢與預期相反時,可能導致資金控管失衡,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 在市場波動加劇時,槓桿操作可能迫使投資人提前平倉,進一步惡化績效。
  3. 降低啟發式偏誤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 避免因近期股價表現極端而做出衝動決策,應透過完整的財務與市場分析來判斷標的價值。
    • 在投資組合調整時,應全面評估所有持倉,而非僅關注少數標的,以確保決策的合理性與一致性。
  4. 降低因資金壓力而做出的不當交易
    • 在需要籌集現金時,投資人容易做出不佳的賣出決策,應建立足夠的資金緩衝,以降低資金短缺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 當投資組合表現不佳時,應避免透過冒險交易試圖彌補損失,而是回歸基本面分析,確保決策的穩健性。


總體而言,提升投資績效的關鍵在於優化賣出與買入策略,減少當沖交易與槓桿操作,並透過強化決策機制降低認知偏誤與情緒影響。唯有建立理性、紀律且具數據支撐的投資框架,才能在市場波動中維持穩定的長期報酬。



Abstract  摘要

Are market experts prone to heuristics, and if so, do they transfer across closely related domains—buying and selling? We investigate this question using a unique datase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th portfolios averaging $573 million. A striking finding emerges: while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of skill in buying, selling decisions underperform substantially—even relative to random selling strategies. This holds despit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decisions in frequency, substance and consequences for performanc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n asymmetric allocation of cognitive resources such as attention can explain the discrepancy: we document a systematic, costly heuristic process when selling but not when buying.


市場專家是否容易使用啟發式方法,如果是的話,這些方法是否會在買入和賣出這兩個密切相關的領域中轉移?我們使用一個獨特的機構投資者資料集來研究這個問題,這些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平均為 5.73 億美元。一個驚人的發現浮現出來:雖然有明確的證據顯示買入技巧,但賣出決策的表現卻大幅落後,甚至相對於隨機賣出策略也是如此。儘管這兩種決策在頻率、內容和對表現的影響方面都很相似,但這一點仍然成立。證據顯示,認知資源(如注意力)的非對稱分配可以解釋這種差異:我們記錄了在賣出時系統性、高成本的啟發式過程,但在買入時卻沒有。



網址: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893357



avatar-img
17會員
61內容數
寫寫有興趣的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我們一起來探索如何透過改變日常小習慣,累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財富。「拿鐵因素」提醒我們,微不足道的日常開銷,若能轉化為儲蓄與投資,將對財務自由帶來巨大影響。三個關鍵習慣幫助我們有效積累財富:先付給自己、自動化儲蓄,以及活在當下。學會避免生活方式膨脹,並成為資產的擁有者,是實現財務增長的核心。
我們一起來探索如何透過改變日常小習慣,累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財富。「拿鐵因素」提醒我們,微不足道的日常開銷,若能轉化為儲蓄與投資,將對財務自由帶來巨大影響。三個關鍵習慣幫助我們有效積累財富:先付給自己、自動化儲蓄,以及活在當下。學會避免生活方式膨脹,並成為資產的擁有者,是實現財務增長的核心。
你可能也想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