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過度交易:在動盪市況下提高勝率的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最近市況比較動盪,投資人心理壓力增加,其實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的投資方法,是否建立在錯誤的基石之上? 「不要過度交易」會是我近期的核心邏輯,但「過度交易」是什麼意思呢? “過度” 本身已是一個負面意義詞,任何再好的事情也都是“適度”最佳,這一點在投資上也是成立的。 以一般投資人來說,如果打算以每月 1 萬元投資股市,那麼不管你是單筆買進、還是分成兩筆,甚至五筆(意義不大)來把這 1 萬元投進市場。 這些都不算“過度交易”。 所謂「過度交易」,不是指投入多少次資金,而是「資金在市場中頻繁進出、幾乎沒有停留」。 過度交易會有什麼問題? 首先,以台股來說,交易的「摩擦成本」是不低的,如果過度交易了,每個月會產生的手續費以及稅,將會變得可觀。 但這不是最大的問題,過度交易能影響投資人比較深的是,心態上的變化。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主動交易者,應該都是依循著某種「信條」來和市場互動的。 雖說不同的投資人,會有不同的投資模式,但大家都會對市場出現的“機會”進行「分級處理」 當我們打算每月只進行 2~3 次交易,我們自然會選擇那些顯而易見的「更好的機會」,至於這牽涉到主觀判斷的勝率高不高,就先不討論。 另一種情況,當我們不對交易次數進行設限,也就是: 「球來就打、不管是好球還是壞球」 當事情演變到這個地步,投資人的交易邏輯容易“崩壞”。 「好的機會」跟「次好的機會」會被混在一起處理,漸漸地還會再混入「中等的機會」。 但是,中等以下的機會,其實根本不能算是機會,這是因為,「長期投資全市場」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而這代表的意思是,你幾乎不該在次好的機會以下,去進行主觀判斷。 否則,輸給大盤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增加。 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情是: “投資”應該要反人性而行,避免成為“羊群效應” 的一份子。 但是,當交易次數達到一定程度,我們對於機會的判斷標準,其實容易變麻木。 若在大牛市階段,也許不會輸給大盤太多,但在市場偏空的背景下,心態上會比較容易崩潰。 --- 談完過度交易對勝率的傷害問題,現在我們來聊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 「現在該賣股票嗎?」 市場正在調整。 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不管是從近期,那斯達克明顯的下降趨勢裡,還是費城半導體指數一次又一次破底,都已經是成立的事。 至於,有沒有必要在此時,賣出那些遭到市場錯殺的好公司? 如果你沒有上槓桿,我的結論是:我不會賣。 這不是信仰的問題,站在獲利的角度上去思考,此時賣掉雖然可以避免市場進一步下殺,但無法為目前已經產生的虧損買單。 這個風報比是很低的,但如果你認為大盤還能再跌 20% 以上,那就另當別論。 如果市場信心始終都會回來,此時賣股票,等同於要在上漲前想辦法買回來,這個難度是高還是低,就留給各位自行思考。 其實昨晚,已經有許多我心中的好股票,都出現很好的價位,但最終我只在加碼了一些 #TSLA 。 在必須尊重市場趨勢的前提下,我不會選擇撿走所有的鑽石,以免帶不回家。 至於開頭那個問題,如何提高投資的長期勝率? 方法不少,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在容易輸全局的地方,只需專注在降低“畢業” 的可能性、只要能先提高生存率,就離目的不遠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盤整之王的市場觀測中心
0會員
16內容數
美股財經分析|投資心理學|科技巨頭業內觀察 全球經濟總覽|政治地緣|AI產業研究|比特幣研究
2025/04/24
本文探討指數化投資中VT與QQQ的差異,並分析QQQ的優缺點及潛在風險。作者認為投資不應僅選擇單一標的,需考量時間段、資產配置及市場波動等因素,並深入研究投資邏輯及風險。
Thumbnail
2025/04/24
本文探討指數化投資中VT與QQQ的差異,並分析QQQ的優缺點及潛在風險。作者認為投資不應僅選擇單一標的,需考量時間段、資產配置及市場波動等因素,並深入研究投資邏輯及風險。
Thumbnail
2025/04/15
本文探討 Vibe Coding 的未來發展趨勢,並從三個角度分析其失敗的可能性:門檻降低速度、業界反撲以及技術限制。作者認為,Vibe Coding 的商業價值不容小覷,隨著 AI 技術持續進步,其門檻將不斷降低,最終成為主流。
Thumbnail
2025/04/15
本文探討 Vibe Coding 的未來發展趨勢,並從三個角度分析其失敗的可能性:門檻降低速度、業界反撲以及技術限制。作者認為,Vibe Coding 的商業價值不容小覷,隨著 AI 技術持續進步,其門檻將不斷降低,最終成為主流。
Thumbnail
2025/04/11
昨天有個新聞有點意思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我們發現斷頭的七成,大概是40到69歲的族群是佔最多數。」 --- 這波斷頭的七成都是中年人,代表現在的年輕人管控風險很強? 這讓我想到,這幾天很紅的複製文:「這次股災我沒有受傷,因為我很注意國際時事、而且我也沒錢」 年輕人比以
Thumbnail
2025/04/11
昨天有個新聞有點意思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我們發現斷頭的七成,大概是40到69歲的族群是佔最多數。」 --- 這波斷頭的七成都是中年人,代表現在的年輕人管控風險很強? 這讓我想到,這幾天很紅的複製文:「這次股災我沒有受傷,因為我很注意國際時事、而且我也沒錢」 年輕人比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1. 制定明確的交易計劃 除了確定入場和出場條件外,還要考慮每日的交易次數和總風險承受能力。例如,你可以設定每日最大虧損限額,一旦達到就停止交易。 2. 設置止損和止盈點 可以使用技術分析工具來確定合理的止損點,如支撐位或前期低點。止盈點可以設置在阻力位或使用trailing stop來鎖
Thumbnail
1. 制定明確的交易計劃 除了確定入場和出場條件外,還要考慮每日的交易次數和總風險承受能力。例如,你可以設定每日最大虧損限額,一旦達到就停止交易。 2. 設置止損和止盈點 可以使用技術分析工具來確定合理的止損點,如支撐位或前期低點。止盈點可以設置在阻力位或使用trailing stop來鎖
Thumbnail
分批入場、選擇高殖利率且公司優良的股票,在急跌時入場,降低風險。
Thumbnail
分批入場、選擇高殖利率且公司優良的股票,在急跌時入場,降低風險。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交易波動大的股票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並提出了一套操作架構和規則。透過控制虧損在一定範圍內,以及選擇持續上漲趨勢的股票,提高勝率、降低損失、並實現高回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交易波動大的股票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並提出了一套操作架構和規則。透過控制虧損在一定範圍內,以及選擇持續上漲趨勢的股票,提高勝率、降低損失、並實現高回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股市投資中只做多的重要性,並提出避開空頭時間,選擇在月線或季線之上做多的策略。同時也強調投資者應該正確看待股市波動及應對,選擇波動度高的股票等技巧。文章勉勵投資者要積極面對投資中的風險,以及優先選擇可能性上下限更高的標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股市投資中只做多的重要性,並提出避開空頭時間,選擇在月線或季線之上做多的策略。同時也強調投資者應該正確看待股市波動及應對,選擇波動度高的股票等技巧。文章勉勵投資者要積極面對投資中的風險,以及優先選擇可能性上下限更高的標的。
Thumbnail
金融市場操作方式繁多,投資者應該在操作選擇上作出明智的選擇,避免資金上的損失。除了數學上告訴我們,投資應該要儘量做多並且壓低每次虧損的比例,並且長期獲利的角度來看,股市的走勢長期走多,這些都有利於多方長期獲利。對於短線交易,投資者更應該注意控制交易頻率和避免輕易曝險的空間。
Thumbnail
金融市場操作方式繁多,投資者應該在操作選擇上作出明智的選擇,避免資金上的損失。除了數學上告訴我們,投資應該要儘量做多並且壓低每次虧損的比例,並且長期獲利的角度來看,股市的走勢長期走多,這些都有利於多方長期獲利。對於短線交易,投資者更應該注意控制交易頻率和避免輕易曝險的空間。
Thumbnail
在參與市場時,不應該盲目跟隨市場熱度,而是要在手上有資金時審慎判斷如何參與市場。避免因情緒而進場,避免擔心賺不到而受到外在壓力。提出克服情緒交易陷阱的兩種作法:定期分批投入和選擇低迷的標的物進場。
Thumbnail
在參與市場時,不應該盲目跟隨市場熱度,而是要在手上有資金時審慎判斷如何參與市場。避免因情緒而進場,避免擔心賺不到而受到外在壓力。提出克服情緒交易陷阱的兩種作法:定期分批投入和選擇低迷的標的物進場。
Thumbnail
在大多頭市場持續上漲的環境下,對於交易策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在任何回跌的低點下買進,都可能解套甚至獲利出場。然而,投資者應該謹慎進行,不要過度膨脹自信心,不可以用極高的獲利率去推算資產目標。該如履薄冰般地去考慮隨時會虧40~50%,謹慎地安排交易策略。
Thumbnail
在大多頭市場持續上漲的環境下,對於交易策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在任何回跌的低點下買進,都可能解套甚至獲利出場。然而,投資者應該謹慎進行,不要過度膨脹自信心,不可以用極高的獲利率去推算資產目標。該如履薄冰般地去考慮隨時會虧40~50%,謹慎地安排交易策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