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況比較動盪,投資人心理壓力增加,其實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的投資方法,是否建立在錯誤的基石之上? 「不要過度交易」會是我近期的核心邏輯,但「過度交易」是什麼意思呢? “過度” 本身已是一個負面意義詞,任何再好的事情也都是“適度”最佳,這一點在投資上也是成立的。 以一般投資人來說,如果打算以每月 1 萬元投資股市,那麼不管你是單筆買進、還是分成兩筆,甚至五筆(意義不大)來把這 1 萬元投進市場。 這些都不算“過度交易”。 所謂「過度交易」,不是指投入多少次資金,而是「資金在市場中頻繁進出、幾乎沒有停留」。 過度交易會有什麼問題? 首先,以台股來說,交易的「摩擦成本」是不低的,如果過度交易了,每個月會產生的手續費以及稅,將會變得可觀。 但這不是最大的問題,過度交易能影響投資人比較深的是,心態上的變化。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主動交易者,應該都是依循著某種「信條」來和市場互動的。 雖說不同的投資人,會有不同的投資模式,但大家都會對市場出現的“機會”進行「分級處理」 當我們打算每月只進行 2~3 次交易,我們自然會選擇那些顯而易見的「更好的機會」,至於這牽涉到主觀判斷的勝率高不高,就先不討論。 另一種情況,當我們不對交易次數進行設限,也就是: 「球來就打、不管是好球還是壞球」 當事情演變到這個地步,投資人的交易邏輯容易“崩壞”。 「好的機會」跟「次好的機會」會被混在一起處理,漸漸地還會再混入「中等的機會」。 但是,中等以下的機會,其實根本不能算是機會,這是因為,「長期投資全市場」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而這代表的意思是,你幾乎不該在次好的機會以下,去進行主觀判斷。 否則,輸給大盤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增加。 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情是: “投資”應該要反人性而行,避免成為“羊群效應” 的一份子。 但是,當交易次數達到一定程度,我們對於機會的判斷標準,其實容易變麻木。 若在大牛市階段,也許不會輸給大盤太多,但在市場偏空的背景下,心態上會比較容易崩潰。 --- 談完過度交易對勝率的傷害問題,現在我們來聊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 「現在該賣股票嗎?」 市場正在調整。 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不管是從近期,那斯達克明顯的下降趨勢裡,還是費城半導體指數一次又一次破底,都已經是成立的事。 至於,有沒有必要在此時,賣出那些遭到市場錯殺的好公司? 如果你沒有上槓桿,我的結論是:我不會賣。 這不是信仰的問題,站在獲利的角度上去思考,此時賣掉雖然可以避免市場進一步下殺,但無法為目前已經產生的虧損買單。 這個風報比是很低的,但如果你認為大盤還能再跌 20% 以上,那就另當別論。 如果市場信心始終都會回來,此時賣股票,等同於要在上漲前想辦法買回來,這個難度是高還是低,就留給各位自行思考。 其實昨晚,已經有許多我心中的好股票,都出現很好的價位,但最終我只在加碼了一些 #TSLA 。 在必須尊重市場趨勢的前提下,我不會選擇撿走所有的鑽石,以免帶不回家。 至於開頭那個問題,如何提高投資的長期勝率? 方法不少,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在容易輸全局的地方,只需專注在降低“畢業” 的可能性、只要能先提高生存率,就離目的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