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音效百年發展史

凌茜-avatar-img
發佈於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這篇文章也是英翻中,因為個人覺得很有意義,對電影史有興趣深入瞭解的人,可以看一下:

默片時代(1911-1927)

在同步音效尚未出現之前,電影製作者必須依靠視覺敘事來吸引觀眾。然而,無聲電影並不代表完全沒有聲音。放映時,現場音樂家、劇院音效師,甚至整支管弦樂團都會伴奏,利用各種物件現場製造音效,以配合銀幕上的動作。這個時期的電影人學會了時間掌控與聲音創意的重要性,為未來的音效創新奠定了基礎。


在默片時代,好萊塢迅速發展。電影產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從短片過渡到長片製作。這一時期見證了明星制度的興起,像查理·卓別林和瑪麗·畢克馥等演員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在創作上,電影製作者突破了銀幕上可實現的界限,嘗試新的敘事形式、剪輯技術和視覺敘事方法。由於缺乏錄製的對話,音樂和現場音效在傳達情感和增強敘事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電影音效的關鍵創新

在無聲時代,音效通常由單個音效師現場表演,他們使用各種道具來模擬銀幕上的動作,從電話鈴聲到馬蹄聲,使用如椰子殼、金屬板(模擬雷聲)和木板(模擬槍聲)等物品。

一些人甚至使用名為 Photoplayer 的多功能機器,如下所示:

Photoplayer 是一種專為無聲電影設計的自動演奏鋼琴,配備了管風琴管、打擊樂器和各種音效裝置。操作員可以通過拉動皮革繩、按下按鈕和踩踏板來觸發音效,以配合銀幕上的動作。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Photoplayer 的使用逐漸減少,但它在電影音效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一部默片時代的經典之作是巴斯·基頓(Buster Keaton)主演的《將軍號》(The General,1926年)。在這部電影中,現場音效被用來增強追逐場景和肢體喜劇的效果,營造緊迫感並提升喜劇節奏。現場音樂家和音效師會在放映時同步製作聲音,以配合銀幕上的動作,讓觀眾更深入地體驗電影情節。

現今,許多音樂家和作曲家為《將軍號》創作了新的配樂,以不同風格重新詮釋這部經典作品。例如,作曲家安德魯·厄爾·辛普森(Andrew Earle Simpson)為《將軍號》創作了一部完整的原創管弦樂配樂,旨在緊密追蹤電影的動作和情感,從頭到尾支持銀幕上的畫面。

此外,著名作曲家久石讓(Joe Hisaishi)也為《將軍號》創作了配樂,為這部經典電影帶來了新的聽覺體驗。

這些現代配樂的創作和現場演出,展示了無聲電影時代藝術家們的創新精神,並使現代觀眾能夠以全新的方式欣賞這些經典之作


另一部著名的無聲電影是弗里茨·朗(Fritz Lang)執導的《大都會》(Metropolis,1927年)。該片在放映時由管弦樂團伴奏,音效師透過現場效果重現工業聲響和故事的主題元素,增添了電影的未來氛圍。這些電影展示了即使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音效也能為敘事增添深度,強調視覺笑點,並豐富無聲電影的主題



有聲電影的興起(1927-1930)

1927年,隨著《爵士歌手》的上映,有聲電影(Talkies)時代正式揭開序幕。觀眾首次能夠聽到演員的對話、歌唱,以及與影像同步的音效,這在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時期,電影製作人和技術人員積極探索錄製和整合聲音的方法,以實現聲音與影像的無縫結合。


向有聲電影的過渡,對好萊塢而言既是技術上的革命,也是文化上的巨變。電影公司面臨著將無聲電影劇院改造成具備聲音設備場館的巨大財務挑戰。許多無聲電影時代的演員和導演難以適應新形式,導致行業內部出現重大變革。聲音的引入為更複雜的敘事和對話驅動的劇情創造了可能性。同時,那些能夠大力投資新聲音技術的大型電影公司開始主導市場,進一步塑造了好萊塢的體系。


有聲電影時代帶來了聲音錄製和播放技術的重大突破。其中一項關鍵進展是使用光學聲軌將聲音直接錄製到膠片上,實現了對話、音樂和音效的同步,徹底改變了電影的製作和觀賞方式。此外,指向性麥克風的引入顯著提升了錄音質量,並使片場的聲音捕捉更加靈活。

隨著同步聲音的出現,電影製作人開始注重創造更真實的聽覺體驗。此時期,背景噪音、環境聲音和幕外音效的初步嘗試為現代聲音設計奠定了基礎。


《爵士歌手》(1927年)被譽為改變電影史的作品,不僅因其使用了同步對話,還因其將音樂和現場表演聲音直接融入劇情。這部電影展示了聲音如何增強敘事深度,並為未來的電影製作樹立了新標杆。

總之,1927年至1930年間,有聲電影的興起徹底改變了電影產業的面貌。技術創新、商業策略和創意轉變共同推動了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過渡,為後世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敲詐》(1929年)是希區考克執導的另一部重要影片,以其創新的聲音運用而著稱,包括幕外音效以及通過調節音量和清晰度來傳達角色的心理狀態。這些電影展示了聲音在敘事、角色發展和情感投入方面增添新維度的潛力


好萊塢的黃金時代與海斯法典 Hays Code(1930-1948)

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從1930年代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是電影史上變革性的重要時期。此時期以制片廠體系的主導地位、傳奇明星的崛起,以及電影技術的突破性進展為特徵,特別是在聲音領域。

同時,這一時代也深受《電影製作守則》(即海斯法典)的影響。自1934年起,該法典對電影內容的道德標準進行了規範,限制了犯罪、暴力和性暗示等主題的呈現。


在黃金時代,主要制片廠如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和華納兄弟(Warner Bros.)等,掌控了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的各個環節。這種垂直整合的模式使得制片廠能夠培養並推廣自己的明星,確保電影的高產量和一致的質量。


這一時期,銀幕上湧現出許多傳奇明星,如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和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等。他們的魅力和才華吸引了全球觀眾,成為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象徵。


聲音技術的進步使得電影製作人能夠創作出更複雜和引人入勝的敘事。同期錄音、音效設計和配樂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電影的表現力和觀賞體驗。

為了回應公眾對電影內容的擔憂,電影製片人和發行商協會(MPPDA)於1930年制定了《電影製作守則》,並於1934年開始嚴格執行。該守則詳細列出了電影中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內容,對電影製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 Hays Code 海斯法典 最終在 1968 年被取代,但它在好萊塢黃金時代所激發的藝術巧思,持續對整個電影界產生深遠影響。




「電影廠體系的衰落 (1948-1965)


Studio System 體系 的沒落標誌著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隨著主要片廠對產業的高度掌控逐漸放鬆,獨立製片人和導演得以大膽嘗試突破傳統思維的製作方式,並在技術與敘事技巧方面不斷創新,好萊塢的製片模式更加去中心化,讓創作者可投入更具個人風格與多元主題的作品。這種轉變部分受到 1948 年 Paramount Decree 派拉蒙法令 影響,該法令強制終止片廠的垂直整合並要求拆分院線業務。


另外,電視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迫使電影產業必須想方設法吸引用戶眼球,於是導演與製片人開始嘗試新的類型與敘事手法,其中包含更貼近現實、強調臨場感的聲音設計,以突顯電影和電視之間的差異。


電影音效的關鍵創新

這段時期的錄音技術進步神速,攜帶型、高品質的錄音設備開始普及,能夠直接在外景記錄到純淨的現場聲響、音效與背景噪音,進一步豐富觀眾的沉浸式體驗。此外,現場同步錄音也更加普及,導致對白與環境聲音呈現更加一致且自然,讓電影世界顯得更為真實完整。

同時,使用非畫面內聲音(non-diegetic sound)或音樂來刻畫角色內心世界或故事主題,也在此時期萌芽並逐漸受到重視。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風雲》 (1954) 是這個寫實風潮的代表作之一。透過在真實地點收錄的背景聲與對白,該片成功營造出碼頭的粗獷氛圍和角色生活的實感。聲音設計成為觀眾融入故事、感受角色處境的重要媒介,使電影更具震撼力和説服力。」


「《 Psycho 驚魂記 》(1960),由 Alfred Hitchcock 希區考克 執導,運用創新音效手段大幅提升懸疑與恐懼張力,尤其是在極具代表性的淋浴場景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透過對聲音的精準剪輯,再搭配 Bernard Herrmann 伯納德·赫爾曼 的驚悚配樂,交織出令人難忘的聽覺體驗,也奠定了電影音效設計的經典範例。

電影廠體系解體,以及這段時期在聲音設計上的各種突破,象徵了電影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電影人善用新技術與更寬廣的創作自由,盡情發揮聲音的潛能,讓整個觀影過程在沉浸感和震撼力上更上一層樓。」


「 Hollywood Blacklist 好萊塢黑名單 (1947-1961)


從 1940 年代後期至 1960 年代初期,整個好萊塢籠罩在強烈的政治壓力與社會恐慌之下。被懷疑或視為有共產傾向的電影人,若遭列入黑名單,其事業與創作自由將嚴重受限;但事實上,這種恐懼也使電影產業的整體創造力進一步收斂。


然而,這段時期同時孕育了黑色電影 ( film noir ) 的全面開花。黑色電影以巧妙的音效運用聞名,藉由聲音塑造濃厚的情緒張力與心理陰影,讓觀眾感受到深層的心靈震撼。

在這個政治高壓的環境中,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 HUAC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 ) 對好萊塢的調查如同懸在業界頭上的利劍,迫使各大片廠與創作者審慎行事。任何帶有爭議或顯示「反美」立場的電影內容都被嚴加防範與迴避。

即便如此,黑色電影在這個年代透過對聲音的精巧運用而大放異彩。爵士樂背景、回蕩的腳步聲、若有似無的城市噪音,都為黑色電影的神祕、充滿宿命感的氛圍增添了深度。如此繁複的聲音空間,不僅提供懸疑與壓迫感,更彰顯了黑色電影的陰鬱美學與批判精神。

《 Sunset Boulevard 日落大道 》(1950) 正是黑色電影善用聲音設計的最佳代表作之一。透過劇中場景本身的音樂、人聲與老舊豪宅中回盪的空洞聲響,電影營造出一股詭譎而憂鬱的氛圍,進一步凸顯了角色的孤獨與故事的悲劇色彩。」


「 New Hollywood 新好萊塢 (1965-1975)


這段時期與此前的電影傳統大相逕庭,被視為一次創意上的大解放。在此背景下,導演在製作過程中的掌控度大幅提昇,聲音設計也因而獲得更高的重視與自由度。不僅如此,劇院的聲響系統也在這段期間迅速發展,從立體聲到多聲道系統的應用,讓電影聲音效果更加精細與逼真。

像 Star Wars 星際大戰 等具有指標意義的作品,成功展現了聲音在營造沉浸感與豐富電影體驗上的潛力,重新定義了觀眾對電影聲音的期待。

New Hollywood 新好萊塢 的誕生,與制片廠系統的崩解、產業財務壓力,以及 1960 至 1970 年代社會與文化的劇烈動盪息息相關。電影人積極投入各種不同且有時頗具爭議性的題材,反映出時代氛圍的轉變。同時, auteur 作者 導演 的出現,為電影敘事與視覺語言帶來多元且創新的演繹方式。

這段期間的聲音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錄音與回放系統都達到嶄新的高度。除了立體聲之外,多聲道系統(如 Dolby Stereo 杜比立體聲 )也得到廣泛應用,開啟了電影音效設計的全新格局,讓觀眾在視聽體驗上更能身歷其境。」

《 Star Wars 星際大戰 》(1977) 首開風氣之先,透過獨特的音效創作,為整個聲音設計領域帶來巨大變革。從光劍的嗡嗡聲到星際飛船的轟隆巨響,都是聲音設計師 Ben Burtt 班·伯特 精心打造的經典元素,與影片的視覺效果同樣重要。


另一部由 Francis Ford Coppola 法蘭西斯·柯波拉 執導的《 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 》(1979) 更展示了聲音在敘事與情感營造中的威力。透過直升機螺旋槳聲、音樂與對白的交織,影片製造出一種迷離且令人不安的氛圍,真實反映了越戰的混亂與恐懼。

隨著 New Hollywood 新好萊塢 時代與 Blockbuster 大片 潮流的交疊,電影在聲音設計上出現重大突破。聲音科技的進步與創作者的野心讓電影體驗的多元化與沉浸感持續攀升,也為後世熟悉的動態聲場奠定了基礎。」


The Blockbuster Age of Hollywood (1975-1995)


在這個階段,好萊塢經歷了技術創新的黃金時期,並在商業層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中,聲音設計在電影體驗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數位音效剪輯技術日漸成熟,以及電影院開始配置環繞聲系統,電影聲音的表現力被大幅提升。


像《 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 》這樣的經典之作,透過前所未有的音效細節,讓恐龍與場景彷彿真實重現眼前,不僅豐富了視覺奇觀,也創造了更強烈的臨場感。

好萊塢的演變內幕:商業見解與創意轉變


隨著《 Jaws 大白鯊 》和《 Star Wars 星際大戰 》在票房市場所取得的空前佳績, 1970 年代中葉之後的好萊塢開始傾向製作高概念、視覺與聲音效果都引人入勝的電影,希望能夠吸引大量觀眾並累積可觀的票房收入。


於是,電影工業迅速吸收與整合新的特效技術與聲音技術,以求打造更加令人沈浸且吸睛的作品。數位化聲音剪輯與先進的環繞聲設備問世,讓電影人得以在聲音設計上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將聲音深度融入到電影故事與世界觀中。


這段時間裡,聲音技術飛速發展,從類比剪輯走向數位剪輯的轉變,使聲音設計的操作與配置變得更靈活更精準。類似 Dolby Digital 、 DTS 、 SDDS 等數位聲音格式的問世,讓電影能夠製作出極具層次且具方向性的聲效,讓觀眾能更深切地感受電影中的種種氛圍與動作。


有了這些技術加持,製作團隊能夠栩栩如生地呈現各種聲音—from 細膩的大自然聲響,到恐龍的震撼嘶吼—與畫面一同打造出更具真實感與震撼力的觀影體驗。


定義這個時期的音效趨勢

在 Blockbuster Age 大片時代 ,音效設計的目標是打造極度精細且沉浸式的聲音場景,與電影的視覺奇觀相得益彰。聲音設計師與剪輯師廣泛運用多種技術,創造既真實又引人共鳴的音效,不僅用來刻畫劇中角色與情節,也用以營造整體情緒與緊張感。


由於空間感在這個時期相當受到重視,製作人員會將各種音效精心配置於環繞聲道中,讓觀眾彷彿置身於電影的世界裡。


《 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 》(1993) 為大片時代的里程碑作品之一。由 Gary Rydstrom 蓋瑞·萊斯壯 帶領的音效團隊運用多種動物聲音融合,打造出震撼人心的恐龍聲效,既讓人信服,又充滿刺激感。


《 Terminator 2 魔鬼終結者2 》(1991) 也依託創新的音效表現與極具衝擊力的視覺特效相輔相成。透過合成音與真實音效的混搭,影片成就出與眾不同的氛圍與節奏。

總括來說, Blockbuster Age 大片時代 中的聲音設計得以在新技術的助力下煥發光彩,透過與視覺相互交融而共同提升故事的情感強度與敘事深度。正因如此,觀眾在走進電影院時,往往能夠體會到聲音與影像融合所帶來的強烈震撼與難忘回憶,也奠定了現代電影聲音設計的高標準與發展方向。」


「數位電影 (1995-2005)


從 1995 年到 2005 年,被譽為數位電影的崛起時代。數位科技大規模地應用於電影製作流程,不僅改變了影像製作及後期處理,也深刻影響了聲音設計與音效的呈現方式。在這十年間,電影製作、剪輯以及放映的模式都經歷了重大轉型,使得電影聽覺體驗走向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這個階段,面臨市場與技術的雙重驅動,好萊塢逐步由傳統膠片轉向數位作業。除了期待在製作效益和成本控制上取得進步,電影人也借助數位剪輯與視覺特效開啟了全新的故事表現手法。同時,數位放映讓觀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高畫質影像。聲音領域則因為數位化的混音與編輯技術,大幅提升了聲音處理的準確度與彈性,為聲音設計帶來了一次革命。

藉由數位音效剪輯與混音工具,聲音設計師可以更迅速且精確地疊加或修飾聲音元素,從微小的音高調整到音色塑造都能輕鬆完成。這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讓電影世界中的音場可被塑造成更錯綜豐富又高品質的聽覺體驗,激發了眾多大膽創新的聲音運用。


在這十年間,聲音設計師們專注於打造高度沉浸、層次豐富的聲音氛圍。數位技術的精準度讓聲音可在情感與感官層面產生更強烈的作用,帶動整部電影的氛圍走向更深層、更立體的境界。實驗性也成為此時期的一大特色,透過數位化的彈性,創作者不斷嘗試在聲音中嶄露新意,進而強化觀眾的情緒共鳴。

《 The Matrix 駭客任務 》(1999) 堪稱視覺與聲音創新的代表作,採用特殊的音效設計來模擬時空扭曲,使觀眾在觀看顛覆性的視覺特效時,同時感受到對聽覺的衝擊。「子彈時間 ( bullet time )」特效所搭配的獨特音效,使得動作場景的緊張感與張力被放大到極致,成就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數位革命與全球電影擴張(2005-2015)


這一階段,電影產業在數位技術方面日趨成熟,全球化也使電影在題材與市場方面皆更形多元。


好萊塢的演變內幕:商業見解與創意轉變


許多片廠與創作者在這個時期全面使用數位拍攝與剪輯,不再僅限於視覺特效領域,而是真正將整體製作流程數位化。數位放映的普及,使觀眾能在全球各地的戲院享受高品質畫面。3D 電影的爆發,如同 Avatar 阿凡達 帶領的潮流,更顯示了聲音在 3D 世界中的環繞定位與空間感,也能大幅強化「沉浸」這一核心訴求。


電影音效的關鍵創新

  1. 三維環繞音效: Dolby Atmos 、 Auro 3D 等新技術,將環繞音從水平面延伸到垂直空間。
  2. 數位擬音(Foley)技術與龐大聲音資料庫: 數位工具讓製作團隊可快速搜尋並合成聲效,更準確呈現影片需求。

定義這個時期的音效趨勢


在這個國際化的電影市場中,各類聲音設計都試圖更貼近故事本身的文化與場景。設計師以高度真實感與豐富層次為目標,同時追求沉浸式的聲學體驗。


經典電影與其突破性的聲音設計

  • Avatar 阿凡達 (2009): 透過先進音效技術打造 Pandora 潘朵拉 星球的生態與文化,讓聲音成為建立外星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環。
  • Inception 全面啟動 (2010): 以放慢「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的方式,為夢境轉換提供時空感受,音效的存在感在影片敘事中舉足輕重。

此時期徹底奠定了數位化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更讓聲音與整部電影的視覺意象能夠無縫結合。


串流時代與進階音訊技術(2016 年至今)


隨著串流平台的崛起與音訊技術的快速演進,電影製作與消費模式正在轉型。 Netflix 、 Amazon Prime Video 、 Disney+ 等平台也開始產製自有電影與影集,擴大觀眾對多樣故事題材的需求。


串流平台的興起顛覆了以往「院線優先」的傳統發行模式,也使得題材更具有實驗性與多元性。全球化內容的供應與需求,也推動了聲音設計需要貼近文化細節,或利用沉浸式音效吸引廣大國際觀眾。


電影音效的關鍵創新

  1. 沉浸式音訊與空間音效: Dolby Atmos 在戲院與家庭娛樂中被廣泛採用,建立三度空間的立體聲響。
  2. VR/AR 聲音設計: 互動體驗要求聲音對使用者動作及環境進行即時回應,提出更高精度的空間聲響需求。


聲音設計師利用先進技術不斷追求逼真且身歷其境的效果,同時亦針對觀眾所在環境、裝置特性,進行動態調適。這使得「個人化」成為一大趨勢,讓每位觀眾都能享有最佳的音效體驗。


時期代表作品與突破性聲音設計

  • Stranger Things 怪奇物語 (2016 至今): 以合成器音樂和懸疑音效,再現 80 年代風格,同時兼具現代化後期處理技術,形成獨特的音聲氛圍。
  • 1917 (2019): 長鏡頭與沉浸式聲音設計並行,使觀眾彷彿置身戰場,飛機呼嘯聲、砲火聲與角色對白環繞左右。

串流時代下的聲音設計與技術蓬勃發展,反映電影產業正加速朝向「隨時隨地」的觀影新形態,而聲音仍是強化觀眾投入感不可或缺的元素。


展望未來(2025 年及往後!)

展望未來,電影聲音將在更高維度進化。隨著科技與觀眾期待的推進,沉浸感、互動性,以及個人化設定可能成為決定聲音設計走向的關鍵因素。


好萊塢的演變內幕:商業見解與創意轉變

電影生態系可能與數位平台的整合更加緊密,觀影形式也越發多元化與互動化。業界需要在此基礎上調整製作與行銷策略,使聲音設計成為故事賣點之一。


未來電影音效的關鍵創新

  1. 超擬真環境聲音模擬: 透過精密的聲學運算實現前所未見的真實度。
  2. 個人化音訊體驗: 系統可根據觀眾的聽力狀況、喜好等,動態調整並最佳化音效。
  3. 觸覺音訊技術: 聲音與震動、觸感結合,為觀眾帶來全方位感官衝擊。
  4. 情感回饋聲音設計: 透過監測觀眾生理反應,即時改變聲音細節,提升情緒帶入感。
  5. AR 故事中的聲音布局: 在現實環境中精確布置數位音源,提供結合真實與虛擬的沉浸式體驗。
  6. 量子運算與聲音即時處理: 提升聲音運算速度與複雜度,於現場或放映即時切換聲音場景。


未來音效趨勢

聲音設計將朝向更高沉浸感與動態互動邁進,透過新技術與觀眾的情緒或參與程度深度結合。同時,也會更強調因地制宜的個人化方案,務求無論觀眾在哪裡、使用何種設備,都能獲得最優質的聽覺感受。


未來電影與技術的可能性

  1. VR/AR 在電影中的深度應用: 觀眾可直接「走進」電影世界,體驗交互式聲音敘事。
  2. 互動式與動態聲音場景: 聲音能隨觀眾選擇或即時反饋而改變,強化故事自由度。
  3. 3D 音效於行動與耳機裝置: 令觀眾在個人裝置上也可享受高擬真空間感的音效。
  4. AI 生成音效: AI 能即時生成並調整音效,根據影片內容量身打造獨特聲響。
  5. 劇院噪音抑制: 更先進的降噪技術,使觀眾在戲院中能專注於電影原聲。
  6. 高階語音合成配音: 逼近真實演員語氣,讓多語版本也能保有角色靈魂。
  7. 區塊鏈協作聲音設計: 提供分散式安全環境,加速聲音團隊的跨國協作。

在科技與創意的雙重推動下,電影聲音仍將持續創新。對於懷抱電影夢的新生代影人與聲音設計師來說,過去的發展正是未來靈感的基礎。隨著產業不斷前行,聲音也將繼續成為加深觀眾共鳴、強化故事張力的關鍵因素。











avatar-img
3會員
19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寫字的人也是拍片的人,專業範圍涵蓋企劃、影片創作、寫作,近幾年也使用AI工具創作 。 在這邊,我會分享跟電影、藝文有關的故事,還有AI工具的分享和應用。 未來則會和會員,兩性關係互動和自我提升技巧,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更加自信、從容、充滿智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凌茜探奇 的其他內容
這篇不是影評,看完《愛的噩夢》覺得裡面演白佳琪的女主角很漂亮,上網搜尋了一下名字後順便發現幾篇影評,提到影片在性別意識的薄弱,包括男性凝視、以及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等,我自己看完卻覺得,就是因為電影敘事中對於女性實在一點都不瞭解,所以反而讓政治不正確的結果,變得很正確
裸體午餐為什麼那麼瘋?因為原作作者本來就是個瘋的。 裸體午餐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是威廉布洛斯,中文版譯者說這本書極難翻譯:「混合同性戀俚語、毒品黑話、古典文學典故、爵士樂、醫學、心理學、考古人類學等駁雜學問,再採用意識流、實驗性斷句、不合文法的劣質語言書寫」....
梅里葉是個巴黎富二代,家中開高級製鞋店,老爸老媽把他送到倫敦學英文,希望他未來協助家業,為在英國開業鋪路,誰知道喬治一頭栽在劇院當中,他愛上劇場與魔術,當梅里爺爺回到巴黎,就決定把家產股份全部賣給其它兄弟,然後將所有的錢拿來買劇院,並且學習成為一個魔術師,然而劇院的生意並不好。
「這是化名吧。」第一次看到「任俠」這個名字時,我不禁這麼想。導演雖然不像明星需要取藝名,但這名字實在太像武俠小說中的人物。然而這竟然是他的真名。從網路上的互動到相見,他給我的印象,確實人如其名,帶種「識江湖卻不流於江湖」的氣質。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改編1988年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在電影外,真實事件更殘酷: 1968年,日本一位女性(以下稱為S)與男友交往生下了小孩,由於沒能力撫養而送人。 1973年,S和男友的第2個小孩出生了,就是電影主角『明』。
《霍爾的移動城堡》又要重新上映啦,直到年紀大了才發現,這部片是在講生命中的不完美,蘇菲的外表不完美(變老醜)霍爾雖帥但有陰暗面也不完美,然而他們共同面對外來的威脅與內心的困境,最終一起打破了詛咒,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這篇不是影評,看完《愛的噩夢》覺得裡面演白佳琪的女主角很漂亮,上網搜尋了一下名字後順便發現幾篇影評,提到影片在性別意識的薄弱,包括男性凝視、以及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等,我自己看完卻覺得,就是因為電影敘事中對於女性實在一點都不瞭解,所以反而讓政治不正確的結果,變得很正確
裸體午餐為什麼那麼瘋?因為原作作者本來就是個瘋的。 裸體午餐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是威廉布洛斯,中文版譯者說這本書極難翻譯:「混合同性戀俚語、毒品黑話、古典文學典故、爵士樂、醫學、心理學、考古人類學等駁雜學問,再採用意識流、實驗性斷句、不合文法的劣質語言書寫」....
梅里葉是個巴黎富二代,家中開高級製鞋店,老爸老媽把他送到倫敦學英文,希望他未來協助家業,為在英國開業鋪路,誰知道喬治一頭栽在劇院當中,他愛上劇場與魔術,當梅里爺爺回到巴黎,就決定把家產股份全部賣給其它兄弟,然後將所有的錢拿來買劇院,並且學習成為一個魔術師,然而劇院的生意並不好。
「這是化名吧。」第一次看到「任俠」這個名字時,我不禁這麼想。導演雖然不像明星需要取藝名,但這名字實在太像武俠小說中的人物。然而這竟然是他的真名。從網路上的互動到相見,他給我的印象,確實人如其名,帶種「識江湖卻不流於江湖」的氣質。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改編1988年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在電影外,真實事件更殘酷: 1968年,日本一位女性(以下稱為S)與男友交往生下了小孩,由於沒能力撫養而送人。 1973年,S和男友的第2個小孩出生了,就是電影主角『明』。
《霍爾的移動城堡》又要重新上映啦,直到年紀大了才發現,這部片是在講生命中的不完美,蘇菲的外表不完美(變老醜)霍爾雖帥但有陰暗面也不完美,然而他們共同面對外來的威脅與內心的困境,最終一起打破了詛咒,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部影片當中,哪裡需要音樂、哪裡不需要音樂,永遠都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導演本人都不一定知道正確答案,但這是配樂工作者非常重要的課題之一。 以前念碩士時,電影分析一直是占比很重的一堂課,每週都要看3-5部電影,然後同學輪流上台講解這幾部電影的配樂分析報告。為的就是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Thumbnail
Hollywood, (Former) Capital of Movies and Television 好萊塢,(前)電影和電視的首都
▌好萊塢片廠正在片庫裡翻箱倒櫃尋找新希望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0426 公告:老闆又進入了埋頭寫書的閉關期,每日讀報還是暫時轉換成比較簡明的快讀版,和大家分享我覺得有意思的影視產業動態。長文還是等老闆喘口氣的時候吧~ ■ IMAX 殺死了電影中的性場面 Indi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聽過少數朋友說,難以接受電影劇情進行的同時,角色卻無端端唱起歌或跳起舞來,所以這些朋友不喜歡音樂電影。當然娛樂消費全憑個人喜好,也不能因為與蔚藍是朋友,就強迫他們觀賞,但喜愛音樂的蔚藍,確實非常喜愛電影裡的各種音樂元素。 寶萊塢確實是世界上最獨特的電影型態,亦是世界上產能可媲美好萊塢的地方,每部電
Thumbnail
最早的電影只有畫面沒有音樂,得由影廳內的樂隊提供配樂,以及在場的音效人員透過各種組合器具,迅速模擬畫面裡的音效,顯示當時的觀眾已經對「聽覺」有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30年代初終於出現影像和音軌能併行的影片,各家製片商也錄製自己的罐頭音效,並且重複使用,像是槍聲、落水聲、馬蹄聲,有些音效.....
Thumbnail
紀錄片將聲音工作比喻成管弦樂隊,從取樣、擬音、對白剪輯、演奏、配樂到混音等,一再解剖幕後工作者的專業與矛盾,同時不乏以影片例證說明音效賜予影像傳遞的重要性,使它擁有滿足影迷卻不嚴肅生硬的教育內核,可說是認識電影音效的入門指南。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部影片當中,哪裡需要音樂、哪裡不需要音樂,永遠都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導演本人都不一定知道正確答案,但這是配樂工作者非常重要的課題之一。 以前念碩士時,電影分析一直是占比很重的一堂課,每週都要看3-5部電影,然後同學輪流上台講解這幾部電影的配樂分析報告。為的就是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Thumbnail
Hollywood, (Former) Capital of Movies and Television 好萊塢,(前)電影和電視的首都
▌好萊塢片廠正在片庫裡翻箱倒櫃尋找新希望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0426 公告:老闆又進入了埋頭寫書的閉關期,每日讀報還是暫時轉換成比較簡明的快讀版,和大家分享我覺得有意思的影視產業動態。長文還是等老闆喘口氣的時候吧~ ■ IMAX 殺死了電影中的性場面 Indi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聽過少數朋友說,難以接受電影劇情進行的同時,角色卻無端端唱起歌或跳起舞來,所以這些朋友不喜歡音樂電影。當然娛樂消費全憑個人喜好,也不能因為與蔚藍是朋友,就強迫他們觀賞,但喜愛音樂的蔚藍,確實非常喜愛電影裡的各種音樂元素。 寶萊塢確實是世界上最獨特的電影型態,亦是世界上產能可媲美好萊塢的地方,每部電
Thumbnail
最早的電影只有畫面沒有音樂,得由影廳內的樂隊提供配樂,以及在場的音效人員透過各種組合器具,迅速模擬畫面裡的音效,顯示當時的觀眾已經對「聽覺」有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30年代初終於出現影像和音軌能併行的影片,各家製片商也錄製自己的罐頭音效,並且重複使用,像是槍聲、落水聲、馬蹄聲,有些音效.....
Thumbnail
紀錄片將聲音工作比喻成管弦樂隊,從取樣、擬音、對白剪輯、演奏、配樂到混音等,一再解剖幕後工作者的專業與矛盾,同時不乏以影片例證說明音效賜予影像傳遞的重要性,使它擁有滿足影迷卻不嚴肅生硬的教育內核,可說是認識電影音效的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