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出時間看家具的歷史—從藤具業的發展看見建基路的輝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字/呂國維

攝影/呂國維、廖珮容


屏東潮州的建基路曾有「家具街」一稱,蓬勃時期街上多達 10~20 家藤具店。

自日治時期引進藤編以及製作藤具的技術,一直到光復後,竹、藤器加工在台灣農村社會仍扮演要角。以台南關廟地區,為主要的發展重心,一路向南都能看見藤編師傅的足跡。而在屏東最熱鬧的市中心——潮州,也曾歷經過,一家店十幾位師傅從日出忙到日落的榮景。

藉建基路上的兩家藤具店:祥瑞藤具、永昌藤具,一窺這條家具街的輝煌歷史。

raw-image

▲藤加工業在台灣曾一度扮演重要的經濟支柱,家家戶戶都加入藤編的行列。廖珮容攝。


光復初期至民國五十年代:竹器與藤器的交融

台灣光復後,竹、藤器加工與農村社會生活關係密切。其中,以台南關廟地區最具代表性。

祥瑞藤具第三代經營者張仲賢亦提到,早期的藤編師傅和技術都是從台南關廟南下,而自己的爺爺(祥瑞藤具第一代經營者)就是來自台南水上鄉(現已改為為水上區),早年在該地種植甘蔗,而後於民國 36 年來到屏東開店,至今已經有 80 年歷史。

raw-image

▲祥瑞藤具第三代經營者張仲賢於工作室修補藤椅。呂國維攝。


關廟位於嘉南平原與新化丘陵交界帶,屬熱帶季風氣候,林地多產竹子,成為全台主要竹材市場之一。

毗鄰的龍崎鄉同樣盛產竹子,竹材藉由陸運與水運運往下游販售,使關廟成為竹材集散地,帶動竹器加工業發展。農閒時期,許多家庭透過製作與販售竹器補貼家用,但當時仍以家庭式經營為主,品質較為粗糙,單價低廉。

民國四、五十年代,政府為發展外銷市場並提升傳統手工製品的品質與設計,陸續成立多處手工業推廣中心,並邀請外籍專家來台改良藤竹設計與編織技術。當時,台灣省政府亦於關廟鄉設置手工藝研究中心,培訓大批編織學員,奠定日後關廟成為手工藝重鎮的基礎。

隨著日本對藤製品的需求攀升,原有的竹編技術再加上藤材加工的優勢,關廟地區成為日本藤器委外代工的重點區域。

raw-image

▲高掛在祥瑞藤具店門口的藤椅。廖珮容攝。


日本方面則提供先進的塗裝與加工技術,邀請台灣師傅前往日本學習。1968 年前後,台灣商人郭萬來等人於台南市成立藝芳公司,成為日本藤器的海外代工廠;之後台新、榕山、華藤、萬藝、德芳等工廠陸續設立,使藤加工業更加蓬勃。


民國六十年代:台灣藤業的興盛與繁榮

民國六十年代以前,台灣家具藤原料仍以本地藤為主,但因台灣本地黃藤韌性不足,加上外銷需求不斷擴大,導致國內藤材供不應求。

張仲賢說道,當時的業者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大量進口原藤,單公斤平均價格在十幾元左右,而高級瑪瑙藤單支約百元,為最高檔的家具原料。之後在技術升級與機械化發展後,產能得以迅速擴充,品質亦提升,因而大受國際市場歡迎。

raw-image

▲張仲賢解釋,經過削皮加工後的黃藤較白(右)也比較不會扎手。廖珮容攝。


在外銷訂單爆量的推動下,70 年代後期至 80 年代初是藤業的高峰期,台灣產量一度居世界首位,被稱為「藤業王國」。當時外銷以日本、美國為主,而少數則銷往澳洲、歐洲等國。

台南關廟地區產量占全台 85% 以上,街道上隨處可見家庭代工景象。「尤其是打麻將的人一次都要坐六、七個小時,藤椅比較透氣不會熱,也能久坐。」張仲賢也提到,有些服務業者如檳榔攤,工作期間也需要久坐,他們也是購置藤椅的大戶。

許多原本從事竹器的人口轉行投入藤加工業,為整體地方經濟帶來可觀收益,不少工廠年出口額可達數百萬至上千萬美元。張仲賢回憶,民國七十年代是祥瑞藤具巔峰時期,當時店裡請了十幾位師傅,一天能製作 50~60 張藤具,裝滿一輛小貨卡完全沒問題。

當時整個屏東至少二十家藤椅店家,都是從祥瑞批貨、販售,「之前最遠甚至送到桃園,」張仲賢說,自己二十幾歲時也曾幫家裡送貨。

永昌藤具創辦人賴騰芳便是這一波藤業浪潮加入藤具的行列。

raw-image

▲永昌藤具創辦人賴騰芳。廖珮容攝。


賴騰芳從小居住於建基路時,早已見證許多藤具店於這條路上經營。

建基路在全盛時期曾被譽為「家具街」,短短一條路上有達十幾家店鋪。賴騰芳自小便在家裡附近的藤具店學習藤編的技術,僅僅花了半年的時間就成為專業的藤編師傅。「其他人要學兩年,我只花不到一半的時間就通了。」賴騰芳驕傲地說。

賴騰芳回憶起那時的訂單量驚人,天還沒亮就已經開始做藤具,整日十二小時都待在店內的工作室,訂骨架、織藤編,「那時候經常早飯只吃了一口,手就停不下來,要一直忙到中午才會再吃下一口飯。」

每逢十月至次年四月是藤業的旺季,而早年農家在過年時期習慣換新家具;因此,十二月初一路到春節,是建基路上最繁忙的訂單巔峰期,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趕工。「做到晚上九點還在加班都很常見」賴騰芳說。

到了 36 歲時(1975-1976 年),賴騰芳以自家的祖厝開了一家店,即為永昌藤具店。「我們那時候一天通常是做 12 個小時,從早做到晚」,賴騰芳粗估,以當時店內師傅們的工作量,一天差不多可以製作七到九把藤椅,一家店單日生產 40~50 張藤具一點也不誇張。

而在早期,藤椅算是較為高檔的家具,再加上屏東四季如春的氣候,藤椅坐起來格外舒適且不悶熱,在建基路上銷量相當好也非常受人喜愛。

raw-image

▲賴騰芳的工作間在自家後院,牆上和地面皆掛滿工具。呂國維攝。


民國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藤業的出走與轉型

張仲賢指出約在 1988 年後(約民國七十年代),當時印尼政府為發展自家藤器產業並保護森林資源,宣布全面禁止原藤出口;其他東南亞國家也陸續跟進,加上世界各地開始投入藤產品加工,台灣瞬間喪失主要的原料來源與市場優勢。許多藤業工廠被迫停擺或轉型。

同時期的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因工資更為低廉、就地取材,紛紛取代台灣在勞力密集型產業的地位。許多國際客戶被低價商品吸引,日本、美國、歐洲等市場大量轉向東南亞國家採購。

raw-image

▲隨著藤具業逐漸外移,台灣藤椅師傅的精細手藝,慢慢淡出歷史舞台。廖珮容攝。


當時國內市場對藤製品並無極大需求,一旦外銷受阻,難以支撐龐大的產業規模。政府與業者雖有意嘗試新原料來源或鼓勵國際合作,但仍無法挽回大勢,藤加工業榮景不再。

張仲賢說,民國八十年左右,關廟地區還有五十到六十家藤工廠,三分之一仍繼續從事藤加工生產,三分之一則從印尼進口半成品,在台灣工廠進行噴漆、組裝和包裝步驟,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直接從印尼進口藤製品來販賣。


民國九十年代至今:成為回憶修復師

時至今日,張仲賢坦言,整體藤具的產業規模已大幅縮水,建基路原有的藤具店也慢慢消失,僅剩少數店家仍持續在製作藤製品,並且聚焦於較高價位、精緻化、客製化的藝術工藝型態。

raw-image

▲祥瑞藤具店內陳設許多從印尼進口的竹籃,各種樣式大小不一。呂國維攝。


祥瑞藤具店內有許多竹編的籃子以及藤編的凳子,這些都是從印尼進口,「人家印尼做的比較便宜,該脆直接跟他們批貨,」作為第三代經營者的張仲賢認為,這些物件都是他不能割捨的記憶,小時候放學就會跟著店內師傅學技術,藤材的淺黃跟亮橘,是他童年主要的色調。

張仲賢說,現在開店的主要收入已經不是銷售,而是修復,也就是幫客人維修老藤椅。

「之前有個客人拿他家裡的老藤椅來維修,那張椅子壞得很嚴重,但那客人就很堅持要把這張藤椅修好,」張仲賢後來得知,這張藤椅是客人的爺爺奶奶生前最常坐的椅子,有將近 70~80 年的歲月,希望能夠保存他們留下的東西。

raw-image

▲祥瑞藤具店內有許多等待被修理的老藤椅,每一張都乘載家的回憶。呂國維攝。


而年紀已 83 歲的賴騰芳,身上流著客家的血脈,他則開玩笑地說「小孩可以不接藤具店,但是一定要會講客家話。」

事實上,賴騰芳早已設想兒女可能不會承接藤椅的事業,太太賴李銀嬌也認為不必強迫子女接手,「畢竟做藤椅真的很耗時間跟精力,而且也容易刺傷手」賴李銀嬌打開手掌,每個指頭都長滿厚繭,手心也有幾道明顯的傷痕。

raw-image

▲賴騰芳的雙手除了有歲月的紋路,也有著六十年的藤編印記。呂國維攝。


即便如此,永昌藤具每天早上九點仍舊準時開門,賴騰芳和太太也會親自迎接每一個上門的客人。「就算是小事,也該好好做。」賴騰芳說,只要客人有需要,他一定會繼續編。

對賴騰芳而言,現在的店面更像是小型的里民活動中心,附近鄰居可以來喝茶聊天,聯繫彼此的情感之外,若有需要還能順便修補藤椅。

藤具確實已經不再是個有賺頭的生意,工廠外移、師傅老去,但是建基路上的人們與藤具共編的回憶,仍舊留在這條曾經的家具街上;雖然泛黃,卻仍舊清晰。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土地的一切是人類多重延伸的畜養元素,而在新北市坪林區就是個台灣重要包種茶基地。 在新北市坪林區多達九成居民世世代代都以種茶為業, 探索「台灣茶」的無限可能。立基於新北市坪林區這一個百年茶鄉,肩負文山包種茶的再興使命,在坪林的山裡滿佈茶園,茶農間很多是親戚關係。在新北市坪林區高峰期間多達一百多家茶
Thumbnail
「從太平山森林開始,正式成立於1968年。」 前身為「新義發木材股份有限公司」,「農禾 × 辳和企業」(以下簡稱「農禾」)是羅東在地的木材公司,早期從事台灣檜木一般製材,於木材市場,從原木、製品的進口、製材都有良好的口碑。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興建於1937年,在中日大戰後,因為捲菸外銷產量的需求增加,在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因而建造松山菸廠,此座菸廠也是台灣現代化工業的先驅,不但有完善的制度,更重視員工福利,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大工廠,佔地足足有約19公頃左右。這裡是後門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位於台中的『富興工廠1962』,原為台灣首間化妝品公司盛香堂的老工廠所在地,如今經過重生成為文創景點。在政府和民間合作下,透過設計團隊的努力,將老工廠改造為新興的創意藝術空間,並吸引了眾多國際設計獎的肯定。場內匯集咖啡廳、餐飲、黑膠唱片、攝影、酒吧、二手書等店家,成為臺中文創品牌的聚集地。
Thumbnail
台灣花磚深具歷史與藝術價值,卻面臨被拆除與全面消失的命運。這篇文章介紹了花磚的歷史、起源以及挽救花磚文化的努力。
Thumbnail
  2024年初頭、ある湾生(台湾で生まれた日本人)のルーツ探しを手伝うため、日本統治時代の基隆について調べ始めた。 その過程で、岸田呉服店にも注目し、岸田文雄現首相とかなり関係があることを知った。 残念なことに、呉服店の歴史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人物が正しい
Thumbnail
位在基隆義重町的岸田吳服店 2024年初,為了幫一位灣生日本人尋根,我開始去認識日治時期的基隆,研究過程中,也注意到岸田吳服店,並得知它與現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頗有淵源,可惜的是,最早揭露吳服店歷史的人,並未傳達正確資訊,錯誤的訊息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不僅誤導台灣民眾,連日本人也不假思索的引用,這是令
Thumbnail
提到「大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溪老街、豆干與木器產業。每每一進到大溪的市區,光是賣豆干相關產品的店家到處林立,但在這些店家之中總是脫離不了「黃家」的影子,同為「艸頭黃這一家」雖然沒有親戚關係,卻也激起我對大溪黃家豆單豆干的好奇心。
Thumbnail
來到埔里的第一站,便是著名的「廣興紙寮」。 「聽說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始於清末時期,可說是歷史悠久喔!」一到廣興紙寮,盧得寶便開始介紹起這裡的手工造紙業。 「想不到你對造紙業也有研究…… 」吳若瑄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那當然!」 「你果然挺適合當導遊這項工作的。」吳若瑄笑著說。
Thumbnail
土地的一切是人類多重延伸的畜養元素,而在新北市坪林區就是個台灣重要包種茶基地。 在新北市坪林區多達九成居民世世代代都以種茶為業, 探索「台灣茶」的無限可能。立基於新北市坪林區這一個百年茶鄉,肩負文山包種茶的再興使命,在坪林的山裡滿佈茶園,茶農間很多是親戚關係。在新北市坪林區高峰期間多達一百多家茶
Thumbnail
「從太平山森林開始,正式成立於1968年。」 前身為「新義發木材股份有限公司」,「農禾 × 辳和企業」(以下簡稱「農禾」)是羅東在地的木材公司,早期從事台灣檜木一般製材,於木材市場,從原木、製品的進口、製材都有良好的口碑。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興建於1937年,在中日大戰後,因為捲菸外銷產量的需求增加,在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因而建造松山菸廠,此座菸廠也是台灣現代化工業的先驅,不但有完善的制度,更重視員工福利,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大工廠,佔地足足有約19公頃左右。這裡是後門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位於台中的『富興工廠1962』,原為台灣首間化妝品公司盛香堂的老工廠所在地,如今經過重生成為文創景點。在政府和民間合作下,透過設計團隊的努力,將老工廠改造為新興的創意藝術空間,並吸引了眾多國際設計獎的肯定。場內匯集咖啡廳、餐飲、黑膠唱片、攝影、酒吧、二手書等店家,成為臺中文創品牌的聚集地。
Thumbnail
台灣花磚深具歷史與藝術價值,卻面臨被拆除與全面消失的命運。這篇文章介紹了花磚的歷史、起源以及挽救花磚文化的努力。
Thumbnail
  2024年初頭、ある湾生(台湾で生まれた日本人)のルーツ探しを手伝うため、日本統治時代の基隆について調べ始めた。 その過程で、岸田呉服店にも注目し、岸田文雄現首相とかなり関係があることを知った。 残念なことに、呉服店の歴史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人物が正しい
Thumbnail
位在基隆義重町的岸田吳服店 2024年初,為了幫一位灣生日本人尋根,我開始去認識日治時期的基隆,研究過程中,也注意到岸田吳服店,並得知它與現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頗有淵源,可惜的是,最早揭露吳服店歷史的人,並未傳達正確資訊,錯誤的訊息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不僅誤導台灣民眾,連日本人也不假思索的引用,這是令
Thumbnail
提到「大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溪老街、豆干與木器產業。每每一進到大溪的市區,光是賣豆干相關產品的店家到處林立,但在這些店家之中總是脫離不了「黃家」的影子,同為「艸頭黃這一家」雖然沒有親戚關係,卻也激起我對大溪黃家豆單豆干的好奇心。
Thumbnail
來到埔里的第一站,便是著名的「廣興紙寮」。 「聽說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始於清末時期,可說是歷史悠久喔!」一到廣興紙寮,盧得寶便開始介紹起這裡的手工造紙業。 「想不到你對造紙業也有研究…… 」吳若瑄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那當然!」 「你果然挺適合當導遊這項工作的。」吳若瑄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