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非常喜歡騎腳踏車去淡水,一是一直坐在電腦前工作,不運動會越來越胖,二是雙北河岸自行車道,真的規劃非常好,只要體力OK,可以從淡水騎到汐止,甚至是文山的動物園。
當然騎到淡水也不是單純只有運動啦,畢竟這裡有不少交通建設正在進行,包括了淡江大橋、淡北道路、以及淡海輕軌二期的各種建設工程,甚至單純看淡海新市鎮的話,先前也出現焚化爐用地緊鄰住宅區的爭議,還有希望把現有開發面積再度擴大的呼聲。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c57JhXQADxA
從地圖來看,淡海新市鎮的位置,是比淡水舊市區更北邊的地方,10多年前因為推案量大、一堆房產投資客大炒特炒,結果後續出現入住率低、點燈率低,因此被稱作是鬼城,連帶房價大暴跌的慘況。不過從現在的人口總數來看,新北淡水區總人口數,早已突破20萬大關,淡海新市鎮的五個里,則是將近6萬4千人,甚至當中的崁頂里還是新北市的第三大里,僅次於林口,現在還出現要把崁頂里一分為三的規劃,相比先前鬼城的稱號的確有不小轉變。
不過在淡海新市鎮逐年成長的狀況下,陸續有不少爭議浮現,像是先前有在地居民,對於緊鄰住宅區的垃圾焚化爐用地,存在許多意見。
翻開1993年的相關文件,裡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垃圾焚化爐規劃,同時還不只有焚化爐喔,在南邊還有一大片的汙水處理廠,而會有這兩座設施的原因,最主要就是當時從一大片農田中,誕生的淡海新市鎮。或許有些人心裡會有疑問,為甚麼會在距離市中心這麼遠、大眾運輸也不太普及的地方,進行這麼大型的新市鎮開發計畫呢?很簡單,因為當時整個台北市,已經快要被擠爆了。
用擠爆兩個字形容其實並不誇張喔,從時間軸來看,淡海新市鎮的計畫始於1990年代,但台北市的總人口,從1960年還不到百萬,到1990年代已經來到將近272萬人,只不過短短30年就翻了好幾倍、成長速度太快,要知道最近才在說台北市人口要跌破250萬了,相比之下272萬真的是個非常非常高的數字,同時1980年代末期,也出現台北市房價大舉上升種種問題,讓中央政府決定在淡水找地方開發新市鎮,用來疏導市中心過多的人口,同時不只有在淡水喔,前前後後在林口、桃園、台中港跟高雄,都有相似的新市鎮規劃。整個淡海新市鎮的總面積,規劃來到1765.86公頃,當時預計能容納30萬人口,因此必須規劃相關設施,來處理連帶產生的垃圾跟汙水。
同時從當時的環評文件,還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細節,像是第一個,興建垃圾焚化爐跟汙水處理廠的土地,不是使用原本既有陸地,而是採填海造陸的方式,二是焚化爐燃燒後的垃圾灰燼,會在當地就地掩埋,年份為10年,所以在焚化爐旁邊有規劃掩埋場。三是兩項設施都有分期興建的構想,而動工年分得依照淡海新市鎮的發展速度而定,這張地圖,就是當時的設施配置。
不過從現狀就能看到,設施用地雖然後續是填出來了,但就只有一小塊作為水資源回收中心使用,同時不只有這塊地是這個樣子,整個淡海新市鎮的其他地區,也有不少面積廣大、且尚未使用的土地。
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啦,就是淡海新市鎮的從開始推動後,發展沒有如預期的好,導致原本預計開發的1765公頃,現在只有完成到第一期共兩區,而範圍更大的第二期則是暫緩辦理。同時垃圾焚化爐用地經過評估後,認為新北市其他地區的垃圾焚化廠,暫時能滿足淡海新市鎮,開發完成後的人口使用,所以在2004年就出現不需興建的結論。
後續是在最近的2023年,內政部營建署出現希望改成產業專用區的想法,原因是配合新北市的整體產業規劃,以及把土地的收入,挹注到新市鎮的開發基金裡。但棘手的是營建署提出這個構想後,陸續有不少民間團體站出來反對,一是他們認為這塊填海造陸的土地,是開發過程中不當規劃、亡羊補牢的結果,而填完土後卻又決議不興建,因此希望政府對過去錯誤政策負責。
二是這塊產專區放到整個淡海新市鎮來看,面積狹小、附近也沒有類似規劃,難以成為規模經濟。三則是現在周遭已經成為不少居民休閒散步、動物的棲息地,因此希望轉成溼地公園,保護環境生態,不希望為了籌錢,而把用地變成產業專用區,連帶衝擊當地環境跟交通。
除了垃圾焚化爐爭議,近期淡海新市鎮還有另一個議題,引起不少的關注,那就是暫緩辦理的二期開發,在2024年中,國土署表示已經啟動第二期第1區的區段徵收評估、以及地主意願調查,後續還有都市計畫變更等等程序要走。而這個第二期第1區在哪裡呢?
從地圖來看,這個是整個淡海新市鎮的規劃範圍,當中又分成兩期四區開發,南邊屬於第一期的1+2區、也就是現在已經完成的項目,而第二期第1區是比第一期更北方的區塊,面積大約來到655公頃,先前的土地使用分區,則是長這個樣子。不過這張圖其實可以當作參考就好,因為從不久前的說明會來看,整個規劃應該會做不少調整。
像是因為考慮到住宅需求降低,連帶出現減少住宅用地,同時調整商業跟公共設施項目,轉而增加產業專用區面積的想法,主要是希望解決產業用地不足,以及增加淡海新市鎮的就業機會,讓居民不用跑到很遠的地方上班。
而產業專用區的規劃,目前似乎有出現以科學園區或科技產業園區,兩種不同方向的構想,說到科學園區,很多人直覺反應就是半導體產業,但單純從國家政策,以及企業相互支援的需求來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位置,大部分還是以桃竹苗為主,同時還要考量到鄰近海邊產生的鹽害問題,我自己感覺半導體產業進駐的可能性,應該是很低。
而換到產業園區方面,因為現在淡水其實是有些製造業存在,如果朝這方向規畫,感覺可能會以現有產業轉型,或是上下游產業鏈進駐的方向走。當然還是得等到未來確定後,才會知道最終的走向。
以上就是淡海新市鎮,近期比較多人討論的內容,不過既然都出現二期預計啟動的消息,就不能不正視這裡最為人詬病的問題—交通,原因就出在這一大片土地的聯外道路,主要得依靠唯一一條台2乙線,導致尖峰時刻的車潮相當可怕,所以接下來,必須關注一下附近正在進行中的交通建設。
淡江大橋,是一座橫跨全台第三大河川—淡水河河口的橋樑,整個工程完工後,預計會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最大跨距來到450公尺,中間還有規劃寬200公尺、高20公尺的航道,讓船隻未來能順利進出。另外依照先前的模擬設計,在6月的夏至日落時分,如果拍攝位置十分剛好,從淡水側往淡江大橋看過去,落日會正好在橋塔P130的位置上。
不過每項建設的興建,一定都有它背後的原因,而淡江大橋最主要的興建目的,是為了把新北市淡水跟八里,兩者相互連接,因為從地圖來看,如果現在要往來淡水跟八里,得從更南邊的關渡大橋過去,預估行車距離要16.5公里、大約花費35分鐘,同時麻煩的是竹圍路段,是淡水地區唯一往返台北市的道路,所以每天交通量都相當龐大。
如果能走淡江大橋,整個路程就能大幅縮短到1.5公里,車程則是預估10分鐘左右,同時預計能降低竹圍路段17%,還有關渡大橋30%的交通量,以及提供台北港跟淡海新市鎮的新聯外道路。
另外從比較實際的規劃來看,淡江大橋配置包含雙向4快車道、機車道、人行道及自行車道,同時有預留八里輕軌的共構空間,不過在計畫還沒正式核定興建之前,暫時先作為公車道使用。其他橋樑的詳細數據,以及整個工程為什麼從1999年,就已經通過環評,卻一直到2014年第一標才正式開工的整個過程,可以參考之前的影片,那裡有更詳細的內容跟故事。
最後當然就是最重要的完工通車時間,不過整個淡江大橋的工程,其實總共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標的臨港大道段,跟第二標的八里端與淡水端聯絡道,現在都已經完工通車,目前還在施工中則是屬於第三標主橋段,興建進度來到77.39%。
總建設經費經過多次調整後,落在230.38億元,完工時間沒有太大變化,一樣暫估2025年底,也就是今年就會完成,通車則是預估落在2026年上半年,代表再過不久,就能看到淡江大橋的正式通車日期了。
再來就是相當坎坷的淡北道路,全名叫做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工程,路線總長為5.45公里,目的是希望解決省道台2線,淡水竹圍段的交通壅塞問題,而造成塞車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分別是人潮車潮逐年增加、竹圍路廊狹窄、車道數不平衡。
那第一個人車逐年增加,應該是最好懂的原因,詳細數據則能參考先前做的統計,竹圍路段每日往返交通量,大約是24.5萬車次,方向分成淡水往返台北市市中心,以及新北的溪北都心,往返車流相當龐大。
而竹圍路廊狹窄,屬於根本的環境問題,因為道路兩側就是眾多建築跟捷運鐵軌,再往外就是自然保護區跟河川,如果要以常見的道路拓寬解決交通問題,會衍伸出徵收、拆遷、破壞環境等等爭議。而車道數不平衡,主要跟車道縮減時,車輛得變換車道進行合流,連帶導致的不順暢問題。
而淡北道路的路線規劃,起點分別是從台2乙線與台2線的交岔附近開始,由兩邊施作雙向雙車道的高架橋樑與地下引道,後續在紅線紅樹林站附近,併為雙向四車道。再來為了避開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還有捷運紅線軌道,整個道路規劃是穿過兩者之間,僅存且狹窄的剩餘土地,所以得挪動原有的自行車道與停車場迴車道配置,隨後經過竹圍站轉成高架,最終在關渡大橋東端匝道,立下兩根柱子後轉向,連接台北市大度路,預計能分擔原本往返台北市的一半車流量。
不過對淡北道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應該知道這項計畫先前引發許多爭議,包括先前1996年提出的淡北快,因為環評沒過而取消。再來就是2006年出現的淡北道路,在2013年因為程序瑕疵,環評結論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銷,只能進入二階段環評,一直到2024年才終於正式動工。而以時間來看,目前整體計畫已經施工大約1年多的時間,總建設經費則是來到103.4億元,分成中央負責的59.02億元,地方政府的44.38億元。
最後是淡海輕軌二期,這條路線原本是河岸或老街方案在選擇,但因為當地民意拒絕輕軌進入老街,後續決定以河岸方案為主。從目前規劃的路線來看,主要是在紅線淡水站附近、現在的淡水捷運公園設站後,沿著金色水岸公園外圍鋪設軌道,後續則進入環河道路繼續往北。
而從先前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釋出的模擬影片來看,軌道大概會落在現在樹木的左右兩旁,所以未來樹木應該都會消失,再來經過客船碼頭後,在現在星巴克河岸門市轉往中正路,代表正式動工後,有好幾棟建築會消失,最終就是進入台2乙線,銜接現有輕軌路網。從數據來看的話,二期路線總長來到3.3公里,總共設置6座車站,目前進度是還在綜合規劃階段,預估行政院核定後5年完工通車。
其實我自己是蠻贊同淡海輕軌二期的必要性,畢竟淡水每年有這麼大量的觀光客到訪,如果有個更方便的交通方式,串接淡水各大景點,一定能為觀光發展帶來更大助益,尤其現在如果要從老街往返小白宮、紅毛城或是淡水漁人碼頭,其實都不是這麼便利,對公車不熟的觀光客,應該都只能從淡水站用走的過去,所以如果有輕軌就會方便許多。
不過對於路線沿線的空間配置,的確會有點小擔心,主要是現在環河道路上,有包括樹木、欄杆、椅子等等眾多設施,所以只要人一多、整體動線還滿不順暢的,更不用說偶爾會出現的機車,甚至還會有汽車開到這裡,如果再加個輕軌進來,是有點擔心未來會不會很難走,就希望在還沒施工之前,能多加考慮對於行人的影響。
尤其這裡是重點觀光區,不單單只是「阿反正只要有空間能走就好,人會自己找到出路」,樹木欄杆座椅變電箱要放在哪、數量要多少、各項設施的間距、顏色,能不能整齊統一、動線設計順不順暢、對於輪椅族老人家夠不夠友善,每個項目雖然都很細,但如果要遊客逛的舒服,不用一直盯著地板有沒有障礙物,都是需要努力改進的細節。
最後則是根據相關文件,在輕軌動工的時候,沿線路段有不少地方,會連帶調整車道配置,同時會一併進行拓寬,但也是有地方因為涉及到軍事用地、古蹟等等,可能未來路幅會稍微壅擠一點,總之後續還要看詳細的規劃報告,才會知道確切的改變。
其實從各項交通建設來看,在淡海新市鎮剛開始推動的時候,文件上面就只有寫到,整體聯外交通將以捷運系統為主,不過後續不管是高運量延伸,還是降低到中運量的計畫都沒有通過,直到2000年代才啟動輕軌的規劃作業,直到近期全線路網都還沒正式完成。而在道路建設方面,淡江大橋雖然在1999年就已經通過環評,卻遲遲沒有動工,淡北快推出時間則是更早,在1996年就已經提案,但在2000年環評沒通過後、整個興建計畫只能取消,同時似乎連帶影響淡江大橋的興建進度,直到後續由淡北道路接棒,一樣經過許多風風雨雨後,最近幾年這些建設,才有比較明顯的進展。
而在這些交通建設的推動過程中,淡海新市鎮的發展並沒有因此停下,甚至也歷經曾經熱門一時、到乏人問津而急速下滑,直到這幾年才有不少民眾搬遷至此,成為淡海新市鎮的居民之一,連帶讓不少重大建設與學校,在這幾年陸續完工啟用。另外則是最近出現的淡海新市鎮第二期推動消息,讓不少人都期待這片土地的未來發展,不過在眾多計畫正在推動的時刻,2024年底也出現在地知名商場關門大吉的消息,不知道究竟是因為內部紛爭影響導致,還是住戶數量跟開設位置,無法支撐營運所需有關。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c57JhXQAD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