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公布了2024年國道最熱門路段與交流道數據,如果單從各項排名來看,國1好幾個路段幾乎都榜上有名,說是台灣最重要的一條道路,完全不為過。剛好從頻道開創以來,說過不少跟國1拓寬、交流道改善的相關工程,有些間隔也已經超過一年,就來看看2024年的排名,還有這些拓寬計畫,目前進度走到哪裡,什麼時候會完工通車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yUDyOayBkYI
國道最熱門路段與交流道
國1作為台灣最早通車的國道,每天開在上面的車子真的很多,比較確切的數據,是高公局根據ETC數據,換算出大約每天有150萬~170萬輛車子,行駛在國道上,每天能產出將近2000萬筆的相關資訊,嗯...在這個數據即黃金的AI時代,經過篩選整理,感覺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結果或是應用。
那從2024、單一年的數據統計裡,第一個可以看到交通量最高的前三大路段,也就是車流最密集的地方,分別是國1五股至高公局(不含高架)、國1鼎金系統至高雄、國3土城至樹林,其中排名第一的國1五股至高公局,平均每日雙向交通量超過27萬輛次,跟後面幾名差距滿大的、一枝獨秀,是說好像也不奇怪啦,畢竟每次只要說到車流量很高的路段,這裡絕對榜上有名。

那從比較客觀的原因來看,主要是因為國1五股至高公局,剛好位在北北桃都會區交界,每天有非常高的日常通勤,或是長途運輸車流會使用到,尤其這附近另一條國3路線比較偏南邊,是從大溪經過三峽再到土城,距離市中心、港口、或是機場都有一段距離,所以大部分駕駛,還是會選擇距離比較短的國1,成為這個路段車流量每天都很高的主因。第二、第三名的數據,則是各自來到22萬與21萬輛次,算是不相上下。那除了前三名,這邊還能看到前10名的數據,幾乎都是以國1北部路段為主,也能印證北北桃的交通往返需求,真的高到很可怕。

另外交流道的排名也很重要,畢竟車流多寡跟設計好壞,會直接影響交流道的順暢程度,如果設計有問題、車子又多,就真的會塞到天荒地老。2024年最熱門的國道交流道,其中以國1林口交流道位居第一,平均每日進出旅次超過17萬筆,一樣完全不意外,每次只要南下經過林口交流道附近,幾乎都會看到一堆車子排在旁邊準備下國道,而且先前提到的林口交流道改善計畫,可以說是許多當地人,相當關注的交通建設,畢竟在還沒有TPASS之前,因為機捷票價比較高的關係,如果在搭捷運跟開車兩邊做選擇,還是有不少人選擇自己開車通勤,所以只要每天早上,沒有在一個時間點前出林口,就一定會塞在車陣裡面,也能算是繼起霧之外,林口的第二個城市特點了吧。

除了位居榜首的林口交流道,第2跟第3名分別是國1(國2)機場系統交流道,以及國1桃園交流道,平均每日進出旅次,來到約16.8萬筆與15.5萬筆,可以說都會地區跟機場附近,是最多車流進出的核心樞紐。再來把排名擴大來看,前10名一樣以國1數量高於國3,其中北部交流道數量又高於其他區域,那國1這麼多路段進入排名內,最主要就是經過許多縣市相當精華的區域,不管是圓山、五股,還是林口、新竹的核心發展區域,都離國1相當的近。

既然國1的交通量這麼高,要怎麼減少塞車狀況,也成為首要目標,所以接下來,就順便來看一下國1各路段,正在進行的拓寬、交流道改善工程進度,最近有沒有甚麼特別的消息呢?
國道1號楊梅至頭份段拓寬計畫
第一個要來看到的是國道1號楊梅至頭份段拓寬計畫,雖然不是正式簡稱,但有些人會把這項工程稱作是楊頭高架,也是繼先前五楊高架完工通車後,再度把國1高架往南延伸的工程計畫。
整個路線從楊梅休息站北側開始,先是沿著國1主線兩側、以路堤的方式拓寬,後續從高鐵橋下跨越後,以隧道方式穿過陸軍湖口營區下方,也就是把國1原有路段截彎取直,在離開營區後,以橋梁方式跨越117縣道、鳳山溪與頭前溪。之後繼續往南,穿過竹科來到新竹系統交流道,這邊規劃設置南出、北入匝道銜接國3,隨後一樣繼續沿著國1往南,終點設在頭份交流道附近,以上就是完整的楊頭高架路線,不過因為還在設計階段,要看到詳細的路線規劃,還要等上一段時間,車道部分在新竹系統以北高架,都是南北雙向各拓寬2車道,隧道內是3車道,新竹系統交流道以南則是南北各1車道。

那會有這項計畫的誕生,很簡單,主因是國道1號車流每年都持續增長、再加上竹科這幾年不斷發展,連帶讓新竹縣市生活圈向外擴張,導致尖峰時刻出現龐大車流,其中又以湖口~新竹最為嚴重,因此希望楊頭高架的興建,能讓中長程車流改走高架,跟地區性交通、也就是會在國1新竹路段交流道進出的車流分開,預計能轉移平面主線約30%交通量。也因為這樣,這項計畫剛提出來的時候,有些人會覺得是為了解決竹科上下班塞車、所誕生的計畫,但我自己不會抱持這種想法,主要是的確楊頭高架通車後,可能會因為一部分車流轉移,讓國1平面不會這麼塞,但國1新竹路段光在假日與連續假期,其實也是塞到不行,楊頭高架比較像是提升整體道路容量的設計,竹科跟周圍區域的交通,還是要回歸地區性交通建設、或是大眾運輸來解決,楊頭高架絕對不是主要解方。

楊頭高架除了解決國1桃竹苗路段塞車問題,另一個特點就是全台第一個穿過營區下方的隧道,最長長度超過3公里,主要是湖口隧道約3160公尺的北上隧道、以及約3300公尺的南下隧道,完工後會成為國1最長,更是既國5雪山隧道12.9公里、以及彭山隧道3.8公里之後,全台灣第3長的高速公路隧道。

那會出現這條隧道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湖口台地地形比較高,還有目前國1主線兩側有不少建築,直接在兩側拓寬,有可能會涉及拆遷私人建築、還有衍伸的噪音跟振動問題,所以改以隧道方式避開,同時截彎取直也能減少行車距離,但缺點就是必須跟軍方進行非常多次的協調,包括湖口營區所在的陸軍部隊訓練北區聯合測考中心,平時有不少實彈射擊訓練,甚至會有戰車的戰鬥射擊,所以隧道工程會進行相關的防護設計,另外就是隧道南北入口,都設在營區外面,規劃以全封閉方式穿過,降低對演訓跟行車安全的影響。不過似乎整個工區的地質比較差,讓整個隧道工程雖然會跟其他路段同時開工,而且順利的話,預計會比全區提早2年完成,但還是會等全部工程完工後,才會一起開放,主要是把中間時間拿來測試,還有強化配套措施。

總而言之,經過4個縣市的的楊頭高架,路線總長來到約36公里,總經費從原本規劃的835億元,到2023年出現1130億元,現在則是預估要來到約1314.15億元(國道基金支應約1025.04億元,中央公務預算撥充約289.11億元),其中隧道段大約佔200億元左右。進度方面一直到2024年底,都還有公聽會舉辦,近期是交通部在2025年2月,同意興辦事業計畫,現在還在設計作業跟用地取得階段,似乎2025年中會進入細部設計,希望能在2026年初發包施工,2033年完工通車。而很多人相當關注的銜接台68規劃,之前是因為台68橋墩在河川行水區,受到水利法規的限制,導致雖然路線有經過國1跟國3,但都沒有連接起來,因此有不少人提出希望銜接台68的想法,不過目前是還沒有看到確定的答案出現,都還是滿保守的會在工程技術、水利法規允許下規劃。
國1后里-大雅拓寬
再來是國道1號后里到大雅路段拓寬工程,範圍主要從后里交流道約160.6公里處開始,到大雅系統交流道約173.1公里處,全長約12.5公里,相較於前面的楊頭高架,后里到大雅拓寬更簡單一點,主要是把國1主線兩側各拓寬1車道,同時還有其他連帶的計畫(大甲溪橋改建、豐原交流道改善、后里地磅站調整,既有舊社路、三線路及雅潭路3座跨越橋改建)。這項計畫的推動原因,是因為國1接台74完工通車後,預計會有不少車流湧入,再加上高公局先前評估,在2031年國1的后里到台中系統,可能會有交通瓶頸,但因為后里到豐原路寬不夠,沒辦法開放路肩,所以希望能夠拓寬改善,讓未來尖峰時段的平均時速,能從62公里提升到92公里。

不過在這項計畫拍板定案之前,其實是有民意代表提出「國1后里至彰化高架計畫」,簡稱后彰高架,主要就是希望效仿汐五、五楊高架,希望讓短途跟中長途車流分流,減少塞車,不過後續這個方案,似乎因為得徵收更多用地,以及對舒緩交通沒有太大助益下,最終沒有通過,我自己是猜可能高架段服務的車流,還是以中長途、也就是單純經過這段路的車子為主,如果大部分都是短途車流,蓋高架就沒有太大意義,所以後續經過評估,才換成現在看到的后里至大雅拓寬計畫。目前計畫進度是在2024年底,環差報告通過審查,但建設計畫似乎還沒完全核定,現在是預估2032年能完工通車,總建設經費暫估為168.81億元。
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
看完兩個國1比較重要的拓寬計畫,接下來要進入交流道改善,第一個當然要看到最重要、也是最熱門的林口交流道,現在有改善工程正在進行。而這項計畫的出現,最主要就是國1在這邊,設有林口A跟林口B兩個鑽石型交流道,並且用集散道串聯起來,但從設立到現在,住進林口的人越來越多,加上有許多開發案進駐,讓整個交通量大爆增,還有國1主線長爬坡、地區道路交通號誌、文化一路長度不足影響,都再再加重附近區域的塞車狀況,所以推出這項改善工程。

整個計畫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個是比較容易懂的拓寬, 分成從39.4K開始,拓寬國1南下主線,希望讓要出國道的車流,可以先到外側車道去,完工後往龜山平面走第5車道、往林口則是走第6車道、往龜山高架則是第7,另外則是會把現在的林口A南出匝道,從4車道變成5車道,希望能解決路口號誌管控,所造成的車流回堵問題。
再來第二部分是增設南出與北入匝道,新設的林口A南出高架匝道,是從原本匝道的外側公有地,跨越文化一路及國1主線後,一條接到文化一路、另一條銜接復興街,避免現在得利用文化一路轉彎的狀況,完工後往工業區的車子,可以走文化一路這條,復興街的則是提供給長庚醫院,或是要右轉復興一路使用。

而另一條林口A北入高架匝道,是從八德路與文化一路三角地帶開始,最終接到國1北上主線,希望避免文化一路跟龜山一路這個路口,車多無法上國道、造成地區道路塞車問題。可以發現這兩條新設的匝道,比較著重紓解的車流是在文化一路、跨越國1主線的這段路,尤其這邊長度不是很長,原本儲車空間就不大,現在尖峰時間整個車流,已經是相當飽和的狀態。

再來就是林口A、B交流道的交織改善,主要針對的是這兩條集散道,得融合進出國道的車流,像是南出南入集散道,會有從國1主線出去、變換到外側車道、然後駛出國道的車輛,也會有從八德路進入,要向左變換到內側車道、接上國1的車輛,變換車道就會減速,連帶讓後面車速也越來越慢,導致後面塞車,再加上林口車流量大,地區道路有號誌管控車流,出國道車子不一定能即時出去,就間接卡住要進國道的車子,最終導致前面塞、後面也塞,假設又有駕駛沒注意發生車禍,就真的是塞到爛掉。
所以這邊交織改善,最主要就是以立體化的方式、把動線交織問題消除。目前是規劃南下的出口車流走箱涵、入口匝道則是走箱涵上面,北上一樣是出國道車流走箱涵、進入國道的走上面,不過除了原本林口A北出匝道,還會增設往文化三路的匝道,讓部分車流提早出去,以上就是整個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全部規劃,對第一次看的人,可能真的是不太好懂,如果要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整個改善工程就是拓寬部分國道主線與增設兩條匝道,提升交流道跟路口的順暢程度,再來就是以箱涵立體化,解決車流交織問題。

目前整個工程已經在施工階段,截止到2025年2月底,實際進度是來到23.78%,總經費來到37.2億元,由國道基金全額負擔,預定2027年1月完工,算是近期就能完成的改善計畫,希望未來通車後,能讓這個名列2024年、進出旅次量最高的交流道,塞車問題有所緩解。
五股交流道改善工程
再來是五股交流道改善工程,是2024年進出旅次量的第五名,尤其五股交流道得負擔五股、泰山、新莊地區進出國道的需求,還有台64、65,引入的蘆洲、八里,跟部分三重、板橋、土城車流,再加上新五路是這裡唯一的主要幹道、以及楓江路口號誌運作影響,最終造成現在經常性的塞車問題。老實說如果現在要排開車痛苦路段排名,五股交流道附近應該會列在我的前三名名單之一,主要是從國1下交流道的交會處,因為長度短、車子又多,在切換車道的時候,光是坐副駕都會不自覺繃緊神經。而要上國1的時候,則是因為車流量非常大,大家雖然都是超級慢速的往前,但隨時都會有車子要切進來或切出去,有時候稍微讓一下就有可能被按喇叭,整段路真的只有痛苦兩個字可以形容。

五股交流道的改善規劃,主要是增設北出與北入匝道。首先北出匝道,規劃從原有北出匝道外側,新建一條北出高架匝道,一路跨越楓江路後,從內側降到平面,最終接到新五路跟中港西路口附近,希望能避開部分新五路跟楓江路口的壅塞狀況,換句話說,等未來通車之後,往台65跟泰山地區的車流,一樣還是走原本的北出匝道,要往南通到台1線跟新莊地區的,則是走增設的北出高架匝道。

另一條北入匝道,也能說是台65銜接國1北入匝道,是直接在台65外側進行拓寬,最終接到國1,不用像現在下台65後,還要走新五路才能上國道,達到把車流分開的目的、降低新五路車流量。除了兩個比較大的變動,還有3項其餘工程也會一同進行(台64方向匝道拓寬成2車道、新五路從楓江路到中港西路拓寬、國1北上泰山轉接道至五股交流道交織改善),其中既有國1五股北出匝道的旅行速率,可以從約35提升到47公里/小時,同時轉移新五路的匝道區到楓江路29%車流量。
整個工程跟林口交流道一樣,目前正在施工階段,截止至2025年2月底,進度是來到約53.5%,比預定進度超前,計畫期程是到2027年9月,不過北出匝道進度很快,似乎能提早完工通車,計畫經費是來到36.82億元(包含用地費4.88億元(地方分攤)及交流道工程費31.94億元(中央分攤))。

不過還是有些人擔心,因為現在這項改善工程是針對國1北出跟台65接國1,並沒有把另一個方向、也就是國1接台65考慮進去,擔心未來就算完工通車,部分車流還是有可能塞在新五路跟楓江路口,尤其五股交流道西南邊,還有塭仔圳開發即將完成,未來一定也會利用五股交流道進出,勢必得承擔更多車流,都成為之後得持續觀察的問題。
台北圓山+五堵-汐止交流道改善
再來兩個是台北與圓山,還有五堵到汐止的交流道改善,不過這兩項工程基本上沒什麼大變動,尤其台北與圓山改善,整個計畫其實之前就已經差不多定案了,甚至在2024年辦理多次招標,但最終都以流標收場,讓整個工程直到現在還沒正式動工,所以2028年6月的計畫期程,可能得稍微打個問號。而五堵到汐止交流道拓寬,則是在今年3月有召開地方說明會,進度是在設計跟用地取得作業,順利的話預計明年2026年才會發包施工,2031年完工。
上面的計畫目前幾乎都是以北部最多、中部次之,可見北部都會區加上機場周圍的車流,真的相當龐大,另外除了拓寬跟改善,還有個地區的交流道增設工程,不過數量太多、一次全部說完一定會睡著,未來有機會再提到囉。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yUDyOayBk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