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解碼中-avatar-img

台灣解碼中

226 位追蹤者
這是一個努力把政府文件,翻成白話文的YouTube頻道。
avatar-img
台灣解碼中的沙龍
10.6K會員
99內容數
目前專注於全台灣各縣市交通建設、重大工程與區域發展的YouTube頻道,這裡是圖片與稿件的存放區,歡迎到YT觀看最新影片!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交流道設在哪裡,一直是在地居民大家很關注的問題,畢竟離我家夠近,下交流道就可以直接回到家,不用在市區道路等紅綠燈等半天。所以能不能在現有的國道增設交流道,是不少在地居民的長期盼望,今天就來看看目前各條國道,有哪些交流道正在興建或是規劃中,以及最重要的,甚麼時候可以完工通車呢?
Thumbnail
 2025 桃園捷運更新來了,除了之前公布的橘線跟青線,又有一條全新出爐的灰線,出現在大家眼前,究竟現階段釋出哪些資訊?以及正在施工的綠線、機捷延伸,準備招標的綠線延伸中壢、棕線,還有正在規劃中的路線,最近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消息呢?
Thumbnail
一座城市的交通路網規劃,通常就決定附近地區的塞車程度,如果跨區域的高快速路網不足,尖峰時刻就會出現大量又同方向的車流,導致經常性塞車。而位於台南的北外環道路,就是在這樣背景提出來的建設工程,陸續有部分路段已經通車、正在施工,或是還在籌備當中,來看看各路段的近期消息,還有相關聯計畫目前進度走到哪裡吧。
Thumbnail
在 AI 跟半導體產業不斷成長的時刻,電究竟夠不夠用,是個爭吵不休的大哉問。既然台灣四周都是海,應該能從海洋挖電來用吧?欸最近還真的出現了,地點是位在花蓮和平,預計 2028 年底開始營運。究竟新蹦出來的海洋溫差發電是甚麼?會不會遇到哪些難解問題?台灣還有哪些正在進行,一樣是利用海洋來發電的計畫呢?
Thumbnail
胖胖與阿忌-avatar-img
2025/07/16
好文推推
一年一度的高雄捷運進度更新又來了,這次主要把焦點放在 4 條路線,包括部分區段進入施工階段的黃線,在這一年中間出現經費大漲跟通車延後的消息,以及之前提過的,高雄想要爭取南星機場計劃,所以在捷運路線規劃上,似乎會先預留,還有紫線跟輕軌也都各有一些新改動,就來看看這些路線的最新進度吧。
Thumbnail
前陣子講到高鐵,焦點全部都集中在高雄車站和延伸屏東上,這次總算輪到宜蘭了,尤其沉寂一段時間的環境影響評估,正式在今年 5 月公布二階段文件。而究竟高鐵延伸宜蘭,能不能減緩國 5 塞車狀況?對台鐵營運又會帶來哪些影響?甚至先前舉辦的地方說明會,現場似乎出現不少意見,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呢?
Thumbnail
布魯宏-avatar-img
2025/06/21
“樹林七堵的容量瓶頸問題,經過他們的評估,如果以北宜直鐵計畫推動,未來只能增開 1 班,載客量大約是 400 到 600 之間” =>北宜直鐵如果改變發車方式,只要每小時從樹林往花東發一班車,服務樹林、板橋、台北的旅客,其他時間都由南港站發車,就沒有樹林七堵間瓶頸路段的問題,此時每十分鐘發一班南港往花蓮或台東的列車,只要台鐵列車調度的來絕對是可行。再搭配北宜直鐵與平溪線交會處設站,則前往平溪線的方便性將大幅提升,更能吸引觀光客前來,促進地方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且北宜蘭的民眾若要往台北方向移動就不用往南去搭高鐵,直接搭北宜直鐵,又近又便宜又快又安全,所以北宜直鐵絕對不會輸給北宜高鐵。 https://vocus.cc/article/6854f161fd897800015f01fb
現在隱身於市區、這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老煙囪,其實跟新竹成為科技聚落,有著一定的關聯,雖然稱不上是主因,但整個計畫延續下來的優勢,一環接一環,讓科學園區決定在新竹設立,多了不少籌碼,這個就是日本時代保留至今的二戰軍事遺跡—新竹六燃。究竟為什麼會在新竹,打造這麼大範圍的軍事設施?跟竹科的誕生有什麼關係?
Thumbnail
如果你最近剛好有出國,應該會看到這一座,遠方正在施工中的建築—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從上一集進度更新影片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多,光是外觀就有非常大幅度的改變。所以前陣子也特地到桃機附近走一圈,要來更新一下第三航廈、第三跑道,還有更外圍的航空城計畫,目前進度究竟走到哪裡,有沒有出現哪些值得注意的消息呢?
Thumbnail
台86線台南關廟線,是台南南邊相當重要的東西向道路。不過其實從好幾年前開始,地方上就一直出現繼續往東延伸的呼聲,甚至還曾經出現延伸到高雄六龜的路線版本。但這份評估後續卻逐漸消失匿跡,同時被其他路線替代。究竟台86東延目前進度走到哪裡,為什麼先前延伸到六龜這個方案,至今仍然難以成真呢?
Thumbnail
打開Google地圖,你會看到現在的蘆洲三重,就像一座被河流包圍的孤島。如果把時間倒轉40多年,會發現當時的蘆洲、三重、五股、新莊,是一整片相連的土地。那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化,關鍵就在這條從中間切過去、人工興建的二重疏洪道,為什麼當時不惜耗費巨資,興建這條將兩地相隔的建設呢?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