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路延伸工程,是個從台中工業區附近,延伸到七期西側的道路建設,長度不長也不短,來到將近2公里,最近傳出第一標工程,即將完工通車的消息,可能會讓不少人有種「終於等到通車」的感覺,畢竟整個工程從開始規劃、到現在傳出通車消息,已經超過20年,似乎可以翻一下過去的政府文件,看看究竟中間發生哪些事情,為什麼短短2公里的路,要等這麼久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K7937qD_1dM市政路延伸工程
市政路是台中七期相當重要的道路,東起文心路二段,西至環中路,還能走交流道連接台74,相當四通八達。而延伸計畫是從工業區一路,沿著水尾巷跨越安和路後,接到環中路與市政路交叉口,全長1950公尺、路寬60公尺。是鄰近區域既台灣大道(中港路)、福科路、虹揚橋跟更北邊的西屯路以外,另一條串連台中市區跟大肚山地區的道路。

欸等等,這邊有個很有趣的地方,主要是虹揚橋、福科路跟今天的主角—市政路延伸工程,可以說是差不多時間蹦出來的規劃,最主要是為了解決台灣大道,也就是當時的中港路,塞到不行的交通問題。

從2000年的航空影像來看,當時附近道路就只有國1跟中港路,旁邊的鄰居像是七期,就只有零星蓋了幾棟建築、台74只有部分路段通車、高鐵也還在興建階段,連基本雛型都還看不到,跟現在景象有非常非常大的差異。

而後續會出現這麼密集的興建跨越筏子溪橋梁計畫,有幾個原因。第一個跟台中整體地形有關,尤其市中心到港口有大肚山阻隔,旁邊還有一條筏子溪,要怎麼把兩邊連接起來,一直以來都是重要課題,當中又以現在的台灣大道最為重要。
第二個就是陸續出現的園區設置計畫,像是中央政府全力推動的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在2002年行政院核定後,隨即展開各種評估跟工程,而且很快地,在2003年開放廠商進駐、2004年有廠商開始量產,甚至隔一年又展開二期計畫,整個過程非常迅速。而除了中科,後續還有精密機械園區成立,加上原有的台中工業區,整個大肚山東側發展相當熱絡,連帶吸引不少人口往附近聚集。

園區設立加上人口成長,接踵而來就會產生最常見的交通問題,尤其又以中港路最為嚴重,所以前前後後才推出各項道路建設計畫,希望成為中港路跟周圍道路的替代路線。而且根據之前的評估,市政路延伸工程對於中港路、朝馬路跟五權西路,轉移量來到各30%~50%,所以被認為是解決交通問題的有效方法。
那既然當時評估,市政路延伸工程對於交通問題,是個不錯的解方,那為什麼其他道路都已經完工通車,甚至周遭的園區計畫也都發展起來了,市政路延伸卻遲遲沒有啟動呢?其實背後原因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東海大學抗爭
市政路延伸延宕超過20年的原因,大概能分成路線走法喬不攏、經費不足以及土地問題三大部分。
第一個路線問題,算是比較早出現的爭議,而且跟附近的東海大學有關。
我們現在看到的市政路延伸工程,是只有蓋到工業區一路,但在2000年代,有出現再往東海大學東南側延伸的路線,甚至還會往北延伸到中港路,往南延伸至中區職訓局附近,不過因為找不到當時地圖,這個標示不是100%確切路線,照字面上的理解,延伸路段是希望串接福林路到工業區一路,讓台中工業區跟中科園區相互連接,疏解中港路交通壓力。

而在這項計畫出現後,因為需要用到學校用地,進而引起東海大學師生不滿,引發抗爭,尤其類似的情形,其實在更早更早之前的1970年代、台中工業區選址確定後,就已經出現好幾次的爭執了。
在台中工業區確定設在東海大學南邊的時候,規劃公司為了解決工業區交通問題,計畫在工業區十六路,往北開一條路紓解交通,畢竟從當時的地圖來看也知道,這裡是整個園區離主幹道最近的地方,不過東海大學對這項計畫有異議,主要是認為在園區選址,就應該考慮到整體交通規劃,而不是現在才拿學校用地開刀,而且將校地切成兩半,會造成師生極大安全威脅,所以堅決反對,加上後來(1979)把附近約2000坪土地,贈送給郵政總局,換取興建圖書館的基金,導致計畫關係人變多,讓整個紛爭的關係人只增不減,後來才由省都委會做出暫時保留,但東海大學也不能在這邊興建校舍的結論。

不過兩邊的衝突,並沒有隨著案件保留而停下來,畢竟結論是暫保留不是直接取消,工業區交通問題依然存在,後面更逐漸變成東海大學堅決反對,工業區廠商連署贊成,還有市政府的三方角力戰,範圍涵蓋都市計畫的修改爭論、動用地方中央民代遊說、學生自發性的抗議活動等等,都是當時各方抗爭的縮影。
而這個局面一直到2002年,中科即將在附近設立時,對立程度再度加深,原因就是剛剛提到的,出現市政路延伸至東海大學東側校地的規劃,甚至後續市政府跟工業區開會,還出現希望把市政路延伸到工業區十路附近,然後以地下方式穿越東海大學女生宿舍、路思義教堂與約農路後,最終出土接到東大路,而且當時有不少市議員建議市府採納,再度引爆不少校內師生不滿,出現更多衝突跟抗議行動,甚至嚴重到當時少部分工業區廠商,說出「路不開通、永不錄用東大畢業生」的知名言論,齁齁...真的是有夠氣。

後續是到2005年,市政路出現確切定案,第一階段規劃是從環中路延伸至工業一路,並且發布實施都市計畫。而後面的路段雖然在2007年,有看到內政部都委會審議通過的消息,但之後都沒有看到其他更實質的規劃,只剩下第一階段持續推動。
不過很有趣的是,因為東海大學跟附近園區的道路建設抗爭太久、出現太多次,在2017年還曾經出現計畫再起、東海大學校地要被道路一分為二的謠傳,讓當時台中市政府特別發一篇公告,表示當下沒有任何穿越校園的道路開闢計畫,看來是有PTSD了吧。

經費要從哪來+土地問題
在延伸爭議告一段落後,接下來就是要什麼時候動工的問題,包括2008年有出現,究竟延伸工程要怎麼跨越國1跟高鐵的方案比較,其中高架方案的最大高架橋高度來到32公尺、長度是1000公尺,相比地下道穿越的高10公尺、長710公尺,高架方案的景觀跟噪音衝擊過大,而且地下道在效益跟經費具有優勢,最終以地下穿越的方案勝出,同時進行路線修正,並且2010年都市計畫核定,可以說是整個規劃大致確定的時刻。

但因為整個工程要跨越筏子溪、國道1號跟高鐵,施工難度相當大,加上工程經費很高,所以台中市政府之前就有發布「能否在近年內開闢,需視財源籌措情況而定」的新聞稿,可見經費不足成為影響市政路延伸工程的一大關鍵。

而這個問題持續滿長一段時間,尤其台中市在縣市合併之後,財政沒有太明顯的改善,就算是每年都會出現的施政報告,一直要到2015年,才又看到市政路延伸的計畫出現,可見前面幾年都沒有太明顯的進度。當然中間還是有出現各種方法,希望把問題解決,像是2012年9月,因為土地徵收採市價補償正式上路,估算整個計畫的用地補償費用,會從原先10幾億元暴增到49億元,讓不少人覺得,原本金額就已經推不動了,現在用地費增加這麼多,看來整個計畫會更遙遙無期。
不過台中市政府想了個方法,既然問題是經費,那縮小道路規模就可以讓經費降低了,所以後續才出現道路寬度,從60公尺縮短到42公尺的改動,連帶讓用地費縮減到35.7億元,也進一步降低工程費,不過這個計畫在換市長之後,認為可能會不利於未來都市發展,還有牽涉到東大溪的流向調整,所以在2019年又把路寬改回到60公尺。另外則是盡量跟中央爭取補助,後續總算在2015年,獲得內政部營建署核定,加上逐年編列預算,讓經費的影響稍微降低。

除了經費,在用地徵收階段也出現不少問題,包括2019年路寬改回60公尺,導致地主得被徵收更多土地,因而反對,甚至有人再度提出要往東海大學延伸,而不是只停在工業區一路的想法,欸沒錯,東海大學又再一次中槍,很像是什麼躲不掉的宿命。

另外還有出現徵收價格談不攏,以及營建署初期主張要二期用地取得,一期才能發包開工等等關卡。讓市政路延伸一直到2020年底,第一標才總算完成用地100%取得,並且在2022年正式開工,而第二標則是2024年啟動,讓經歷過這麼多風風雨雨的工程計畫,總算全部開工。
現在進度
目前整個市政路延伸工程,第一標在2025年初進度超過9成,並且在3月底完成,預計5月正式通車啟用。未來原本工業區一路往台灣大道、朝馬路方向的車流,可以從市政路第一標,走安和路銜接南屯交流道進到國1,分散台中交流道的車流。另外很重要的,因為台中藍線即將進入施工階段,希望開通後能成為施工期間的替代道路。

第二標因為一直到2024年1月才開工,整體進度比第一標慢,截止至2025年4月來到20%,畢竟這個路段要穿越國1跟高鐵,有「國內最寬脊背橋工程」,跟穿越國1的「國道最大規模管冪工法」,施工難度相較其他市區道路建設來的高,事先還要拿計畫書給許多單位審查,拿到許可才能施作,目前設定的目標是2026年底全線完工通車。總建設經費則是來到73億9552萬元,分成中央補助約24億元,跟市府自籌的約50億,其中第一標總經費來到23億8930萬,用地費還大於工程費用(其中工程費9億793萬元、用地費14億8200萬元)。

等到未來市政路延伸整個完成,就可以直接從工業區一路接到七期,不過說到七期嘛,近期消息都還滿慘的,整個建築還在整修當中。不過七期其他比較讓人期待的,應該是先前公布的國泰置地廣場台中,跟台北101合作的消息,位置是在捷運綠線市政府站的東邊,規劃是地上34層、地下7層,跟台北101合作的部分是1~7樓商場,8~24樓是辦公室,其他則是飯店,現在正在興建當中,預計2029年完工、2030年開幕。
而高度來到323.5公尺,完工後會成為七期、也是台中最高樓的興富發惠國段90地號,以辦公室為主要規劃,現在也在興建中。
另外一棟也滿高的,台中商銀總部台中之鑽,加尖塔的話高度來到225公尺,主要是台中商銀的總部,還有高樓層的星級飯店,應該近期就能聽到完工消息。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K7937qD_1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