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全球淨零排放目標的推進與數位化浪潮的興起,傳統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從製造業的碳排放規範到供應鏈的低碳要求,外部環境變化為企業帶來了技術與流程升級的契機。然而,若轉型策略失當,這一契機可能轉化為經營危機,對企業的資源配置、組織效能乃至市場競爭力造成深遠影響。本文探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並提出聚焦關鍵製程與人才培育的策略,以確保轉型過程穩健推進,避免機遇失控。
轉型背景與挑戰
傳統產業長期依賴成熟經驗的生產模式,卻因高能耗、高排放特性而在減碳趨勢下面臨壓力。以鑄造業為例,其熔煉過程佔據總能耗的顯著比例,亟需技術革新以滿足國際碳關稅與客戶低碳標準。然而,轉型並非簡單導入新技術,而是涉及組織、技術與人才的系統性變革。
首要挑戰在於專業人才的匱乏。傳統產業普遍缺乏資訊技術(IT)與資料分析(DT)人才,這些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於導入工業物聯網(IIoT)或人工智慧(AI)至關重要。若企業貿然推行大範圍技術升級,可能因人力結構失衡與專業能力缺口,導致資源分配低效、執行力下降,甚至引發內部運營失序,將轉型機遇演變為經營風險。
其次,全面優化的策略往往忽視資源有限性。傳統產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資金與技術基礎薄弱,若不加選擇地全面升級設備或流程,可能超出負荷能力,導致投資回報不及預期,甚至影響日常運營穩定性。
聚焦關鍵製程的轉型策略
為避免轉型失焦,傳統產業應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從系統性診斷與碳排放梳理入手,而非追求全面優化。具體而言,企業需首先評估各製程的碳排放貢獻與能耗特性,識別關鍵環節(如鑄造業中的熔煉階段),並以此為優先改善目標。此策略的優勢在於:
1. 資源整合與效率提升:集中有限的資金、人力與技術資源於高影響環節,避免分散投入帶來的效益稀釋,確保短期內實現顯著的節能減排成果。
2. 降低執行風險:聚焦單一製程減少了變革的複雜性,使企業能夠在現有能力範圍內穩步推進,避免因範圍過廣而引發的運營壓力。
以鑄造業為例,熔煉階段通常佔據總碳排量的50%以上。透過導入如EDC系統(Efficient Data Collection & 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這類輕量級IIoT解決方案,企業可即時監控電能利用率與設備狀態,針對性優化熔煉流程,而無需全面改造生產線。這種方式不僅降低技術門檻,也為後續擴展奠定基礎。
種子人才培育:轉型的關鍵支撐
轉型成功的核心在於人才,而非僅依賴技術本身。鑑於傳統產業IT與DT人才短缺的現實,企業應採取「種子人才」培育模式,作為轉型的支撐策略。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 核心團隊優先賦能:選擇少數具潛力的技術或管理人員,通過短期培訓(如EDC系統的4小時部署課程)使其掌握新技術的操作與應用,成為轉型先鋒。
2. 知識傳遞與技能擴散:由種子人才帶領其他員工,通過內部培訓與實務指導,將技術應用逐步推廣至更多部門與製程,形成組織內的技能生態。
3. 長期能力建設:隨著種子人才的擴散,企業可逐步建立一支具備數位能力的內部團隊,降低對外部專業人才的依賴,實現可持續轉型。
此模式不僅緩解了人力短缺的即時壓力,還透過內部賦能將轉型風險降至最低。例如,在某鑄造企業案例中,3名核心人員掌握EDC系統後,帶動團隊實現熔煉效率提升與碳排減少,證明了此策略的有效性。
莫讓契機成危機:策略的平衡之道
轉型升級是傳統產業適應時代變化的必經之路,但若操之過急或缺乏規劃,機遇可能成為危機。試圖一步到位的大範圍技術導入,可能因人力與資源的過度拉伸,導致執行失調、成本失控,甚至影響既有業務穩定性。相反,聚焦關鍵製程與種子人才培育的策略,通過小範圍試點與逐步擴散,既實現了階段性成果,又為全面升級積累經驗與能力。
結論與展望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需平衡機遇與風險,避免將契機演變為危機。透過系統性碳排梳理,優先改善關鍵製程,並以種子人才培育為支撐,企業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穩步邁向淨零目標。未來,隨著技術(如AI預測性維護)的進一步整合與人才生態的成熟,傳統產業有望實現全面數位化與低碳化轉型,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