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年輕時就嚮往「財富自由」,幻想著在短暫的人生中擁有「足夠的財富」,從而不用再上班,徹底掌控自己的時間。可是真正的財富自由究竟該如何定義?是否只是一個「數字」?還是它反映的是你能否真正獲得時間上的自主權?
財富自由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聽到「財富自由」這個詞,往往會以為只要存夠了某個數字,就能從此擺脫上班的束縛。事實上,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關鍵:即使不用上班,也可以透過創業、接案或打零工等方式賺錢。因此,財富自由真正的核心,不在於你擁有多少錢,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生活方式。簡單來說,財富自由就是讓你的被動收入或其他收入來源覆蓋你的生活支出,從而獲得時間的選擇權。這意味著你不必再為了賺取薪水而束縛自己,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目標,決定如何安排每一天。我的投資實例:保守策略如何實現自由
以筆者15年的工作與投資經歷來看,我一直以來都採取保守的理財方式,並且注重生活開支的節制。以下是我的三次主要投資經歷:
- 定存投資
在20出頭時,我將大部分資金存入定期存款,當時的定存利率約1.4%,十六萬元在二十多年後僅成長到十九萬多。這讓我深信「時間就是力量」,但也顯示出單靠定存累積財富效果有限。 - 國際債券基金
工作五年後,我開始有穩定薪水,便拿出近百萬元投入以歐元計價的國際債券基金。當初1歐元約40台幣,但如今匯率變動使得回報僅在1%到負5%之間,匯率風險明顯地吞噬了收益。 - 股票投資與存股策略
工作七年後,我開始接觸股票市場。初期曾盲目投入一些看似有潛力的公司(如力成、宏碁等),卻未能獲得理想回報。之後,我轉向銀行股、電信股及租賃業等相對穩健的產業,並全力走上存股之路。多年來,即便股市起伏波動,穩定的股票股利已經足以覆蓋我的日常開支。
透過這三次保守投資的實踐,我深刻體會到:財富自由並非依賴於大膽冒險或成為股市大亨,而在於保持穩健心態、節制生活開支,以及持續累積資產。例如,我每月的生活費控制在3萬元以內,而現有的投資回報已能輕鬆超過這一數字。
財富自由後:工作並非全然消失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財富自由了,那就不必工作了吧?」事實上,工作除了賺錢,還能為人們提供社會地位與自我實現感。即使在達到財富自由後,我們也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成為創業家、接案者、自由撰稿人或Youtuber——讓生活更有意義。
因此,在追求財富自由的過程中,不僅要思考如何讓被動收入覆蓋日常開支,更要提前為未來規劃:退休後你想做些什麼?如何在無需「固定上班」的狀態下,依然在社會上保有一席之地,展現自己的價值?
結語:財富自由的真正關鍵
我認為,真正的財富自由不在於銀行賬戶上的數字有多龐大,而在於你能否清楚認識自己的所得與開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理財之路。只要保持保守投資的心態,控制好生活開支,再加上不斷地自我提升與定位,你就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與生活方式。
參考了與我理念接近的「粉圓妹」(Facebook粉圓妹),我更堅信:在理性與節制中累積的財富,最終會讓你掌握生活的主導權,讓你在退休或轉型後,依然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