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財富自由:關鍵在於掌握自己的時間

定義財富自由:關鍵在於掌握自己的時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多人年輕時就嚮往「財富自由」,幻想著在短暫的人生中擁有「足夠的財富」,從而不用再上班,徹底掌控自己的時間。可是真正的財富自由究竟該如何定義?是否只是一個「數字」?還是它反映的是你能否真正獲得時間上的自主權?

財富自由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聽到「財富自由」這個詞,往往會以為只要存夠了某個數字,就能從此擺脫上班的束縛。事實上,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關鍵:即使不用上班,也可以透過創業、接案或打零工等方式賺錢。因此,財富自由真正的核心,不在於你擁有多少錢,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生活方式。

簡單來說,財富自由就是讓你的被動收入或其他收入來源覆蓋你的生活支出,從而獲得時間的選擇權。這意味著你不必再為了賺取薪水而束縛自己,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目標,決定如何安排每一天。

我的投資實例:保守策略如何實現自由

以筆者15年的工作與投資經歷來看,我一直以來都採取保守的理財方式,並且注重生活開支的節制。以下是我的三次主要投資經歷:

  1. 定存投資
    在20出頭時,我將大部分資金存入定期存款,當時的定存利率約1.4%,十六萬元在二十多年後僅成長到十九萬多。這讓我深信「時間就是力量」,但也顯示出單靠定存累積財富效果有限。
  2. 國際債券基金
    工作五年後,我開始有穩定薪水,便拿出近百萬元投入以歐元計價的國際債券基金。當初1歐元約40台幣,但如今匯率變動使得回報僅在1%到負5%之間,匯率風險明顯地吞噬了收益。
  3. 股票投資與存股策略
    工作七年後,我開始接觸股票市場。初期曾盲目投入一些看似有潛力的公司(如力成、宏碁等),卻未能獲得理想回報。之後,我轉向銀行股、電信股及租賃業等相對穩健的產業,並全力走上存股之路。多年來,即便股市起伏波動,穩定的股票股利已經足以覆蓋我的日常開支。

透過這三次保守投資的實踐,我深刻體會到:財富自由並非依賴於大膽冒險或成為股市大亨,而在於保持穩健心態、節制生活開支,以及持續累積資產。例如,我每月的生活費控制在3萬元以內,而現有的投資回報已能輕鬆超過這一數字。

財富自由後:工作並非全然消失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財富自由了,那就不必工作了吧?」事實上,工作除了賺錢,還能為人們提供社會地位與自我實現感。即使在達到財富自由後,我們也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成為創業家、接案者、自由撰稿人或Youtuber——讓生活更有意義。

因此,在追求財富自由的過程中,不僅要思考如何讓被動收入覆蓋日常開支,更要提前為未來規劃:退休後你想做些什麼?如何在無需「固定上班」的狀態下,依然在社會上保有一席之地,展現自己的價值?

結語:財富自由的真正關鍵

我認為,真正的財富自由不在於銀行賬戶上的數字有多龐大,而在於你能否清楚認識自己的所得與開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理財之路。只要保持保守投資的心態,控制好生活開支,再加上不斷地自我提升與定位,你就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與生活方式

參考了與我理念接近的「粉圓妹」(Facebook粉圓妹​),我更堅信:在理性與節制中累積的財富,最終會讓你掌握生活的主導權,讓你在退休或轉型後,依然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

avatar-img
joey的沙龍
8會員
43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財富樂談】的創辦人 joey。曾經,我也是一個爆肝的軟體工程師,為了賺取薪資,出賣年輕歲月;然而,通過持續記帳、開源節流與理財實踐,我逐步實現了財務自由。我將在這裡,不斷分享我的財富自由路程,以及如何做到,和該注意的事項,歡迎加入與討論。一起走向財富自由之路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oe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而平均每個人一生中會跳槽約 5.3 次。這意味著,在我們還能夠賺大錢、充滿活力的青壯年時期,總會迎來職涯轉換的時刻。
筆者很愛籃球,常在籃球場上和人三打三。雖然我並非那種能夠大開火力的得分手,但我卻深信自己的防守實力,這也讓我在比賽中常常能夠掌握勝局。那麼,這種「防守取勝」的心態,也正好可以映射到追求財富自由的過程中。
新聞常常播放到台灣人的薪資,尤其是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數字——2023年每人每月平均薪資高達 5 萬 8545 元。這個數字一出來,許多人就會質疑:「我們怎麼可能拿到這麼多?」但其實,問題在於我們對數據的理解上出了偏差。
在前編文章中,筆者曾提到自己已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存下大量的財富。市面上常聽有人說,必須擁有 5000 萬或 1 億以上的資產才能稱得上財富自由;但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客觀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可能性。
最近,越來越多朋友問我:「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麼樣子?真的有辦法達成嗎?」老實說,當初我也曾對這個概念抱持懷疑,但在不斷摸索與實踐之後,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法。今天,我想分享我的一些經驗和數據,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案例——僅透過部分數字與七年的記帳統計,也能清楚估算出達成財務自由的可行性。 1. 記帳
人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而平均每個人一生中會跳槽約 5.3 次。這意味著,在我們還能夠賺大錢、充滿活力的青壯年時期,總會迎來職涯轉換的時刻。
筆者很愛籃球,常在籃球場上和人三打三。雖然我並非那種能夠大開火力的得分手,但我卻深信自己的防守實力,這也讓我在比賽中常常能夠掌握勝局。那麼,這種「防守取勝」的心態,也正好可以映射到追求財富自由的過程中。
新聞常常播放到台灣人的薪資,尤其是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數字——2023年每人每月平均薪資高達 5 萬 8545 元。這個數字一出來,許多人就會質疑:「我們怎麼可能拿到這麼多?」但其實,問題在於我們對數據的理解上出了偏差。
在前編文章中,筆者曾提到自己已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存下大量的財富。市面上常聽有人說,必須擁有 5000 萬或 1 億以上的資產才能稱得上財富自由;但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客觀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可能性。
最近,越來越多朋友問我:「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麼樣子?真的有辦法達成嗎?」老實說,當初我也曾對這個概念抱持懷疑,但在不斷摸索與實踐之後,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法。今天,我想分享我的一些經驗和數據,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案例——僅透過部分數字與七年的記帳統計,也能清楚估算出達成財務自由的可行性。 1. 記帳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已經錯過2020年3月的世紀大崩盤了,還要錯過這次難得的「財富重分配」大好機會嗎? 這幾天已經陸續有好幾位親朋好友問我關於「投資」的問題,藉著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首先還是要再度強調這個觀念:為什麼有必要投資?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你已經錯過2020年3月的世紀大崩盤了,還要錯過這次難得的「財富重分配」大好機會嗎? 這幾天已經陸續有好幾位親朋好友問我關於「投資」的問題,藉著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首先還是要再度強調這個觀念:為什麼有必要投資?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