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薪資真相:別再被新聞標題左右情緒

拆解薪資真相:別再被新聞標題左右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新聞常常播放到台灣人的薪資,尤其是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數字——2023年每人每月平均薪資高達 5 萬 8545 元。這個數字一出來,許多人就會質疑:「我們怎麼可能拿到這麼多?」但其實,問題在於我們對數據的理解上出了偏差。

1. 政府薪資平台:數據透明不容忽視

首先,要知道行政院主計處是有一個網路官方薪資平台的,網址是 https://earnings.dgbas.gov.tw/​。這個平台不需要註冊或登入,任何人都可以進去查閱詳細數據。政府並非刻意只公布平均薪資,而是將全體受僱員工的資料透明公開。由於這裡的數據是以「總薪資」為基礎統計,包含了:

  • 每月經常性薪資(本薪、固定津貼、獎金等),以及
  • 非經常性薪資(加班費、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全勤獎金等)

因此,所謂的「平均薪資」並非代表每個人的固定收入,而是整體數據的一個平均值,而非中位數。

2. 薪資分布的不均:台灣現況一目了然

透過這個平台,不僅可以看到全體受僱員工的數據,還能依年齡、職業、性別等多重指標進行細分。這也顯示出台灣的薪資分布其實非常不均,平均數值的背後隱藏著極高與極低薪資的極端差異。所以,當你聽到媒體報導 5 萬多的月薪時,不必懷疑自己的收入,而應該了解這只是統計上的一個參考值。

此外,若你在上市櫃公司上班,可以透過政府的【公開資訊觀測站】

https://mops.twse.com.tw/mops/web/t100sb15​來查詢公司的員工薪資平均與中位數,這樣更能客觀評估自己的處境。


3. 收入不止薪資:多元資產才是真正的實力

別忘了,薪資只是你收入的一部分。也許你的月薪並不如那個平均數那麼高,但你可能擁有基金、股票、定存等其他資產。換個角度來看,理財與投資正是彌補薪資落差的重要途徑。透過投資累積的被動收入,往往能讓你在整體財務上與人持平,甚至超越那些單靠薪資收入的人。

4. 重拾理性,不再因數字焦慮

面對新聞媒體的誇大標題,我們不妨親自上網查閱公開數據,了解真實狀況。數據透明的背後,告訴我們:政府早已把所有細節公開,只要我們肯花點時間深入了解,就不必再被那些高大上的平均數字帶動情緒波動。這是一個客觀、理性的評估,也是一種自我賦能。

5. 結論

當你下一次再聽到「每人每月薪資 5 萬多」的消息時,不妨親自造訪薪資平台和公開資訊觀測站,從真實數據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薪資數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收入組合,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做出更明智的理財決策。別讓媒體的標題左右你的情緒,理性面對數據,才是走向財務健康的第一步。

avatar-img
joey的沙龍
8會員
4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財富樂談】的創辦人 joey。曾經,我也是一個爆肝的軟體工程師,為了賺取薪資,出賣年輕歲月;然而,通過持續記帳、開源節流與理財實踐,我逐步實現了財務自由。我將在這裡,不斷分享我的財富自由路程,以及如何做到,和該注意的事項,歡迎加入與討論。一起走向財富自由之路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oe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前編文章中,筆者曾提到自己已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存下大量的財富。市面上常聽有人說,必須擁有 5000 萬或 1 億以上的資產才能稱得上財富自由;但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客觀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可能性。
最近,越來越多朋友問我:「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麼樣子?真的有辦法達成嗎?」老實說,當初我也曾對這個概念抱持懷疑,但在不斷摸索與實踐之後,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法。今天,我想分享我的一些經驗和數據,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案例——僅透過部分數字與七年的記帳統計,也能清楚估算出達成財務自由的可行性。 1. 記帳
本文探討臺灣人實現財務自由的難度,分析臺灣薪資增長緩慢、消費成本上升,以及儲蓄率偏低的現狀。數據顯示,僅依靠薪資儲蓄,即使工作24年,也難以達到財務自由的門檻。文章建議提升收入、精簡開支及穩健投資,並以臺灣的數據作為參考,讓讀者評估自身財務狀況與財務自由的差距。
在前編文章中,筆者曾提到自己已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存下大量的財富。市面上常聽有人說,必須擁有 5000 萬或 1 億以上的資產才能稱得上財富自由;但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客觀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可能性。
最近,越來越多朋友問我:「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麼樣子?真的有辦法達成嗎?」老實說,當初我也曾對這個概念抱持懷疑,但在不斷摸索與實踐之後,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法。今天,我想分享我的一些經驗和數據,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案例——僅透過部分數字與七年的記帳統計,也能清楚估算出達成財務自由的可行性。 1. 記帳
本文探討臺灣人實現財務自由的難度,分析臺灣薪資增長緩慢、消費成本上升,以及儲蓄率偏低的現狀。數據顯示,僅依靠薪資儲蓄,即使工作24年,也難以達到財務自由的門檻。文章建議提升收入、精簡開支及穩健投資,並以臺灣的數據作為參考,讓讀者評估自身財務狀況與財務自由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