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的總是要還

欠的總是要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小,我的離開學校跟多數人也許不一樣。除了放學離開,多數是老師教的,不會的、困難的就自主離開(翹課)。


數學一直是令我腦筋打結的罩門,自己也就是會簡單的加減乘除,至多是國小程度,甚至還不是高年級。


慶幸的是後來出社會,都用計算機、手機,所以覺得不用再為此燒腦。


從沒想過不知多少年不用手寫算數的我,竟然在下午差點翻車,而且還逃無可逃。


話說;今天是在機構第一天的正式實習,下午陪一位小朋友玩數字遊戲,結束後他給我出了一道題,還聲明我不可以用計算機。


我知道這也許不難,但對我卻是莫大的壓力,只能硬著頭皮做完,後來驗算,聽說是對。過程有如坐在針氈。


晚上,又說可以跟孩子一起打籃球,這又是我另一個罩門,從小就不愛運動,不管什麼球、什麼運動,自己是能不動就不想動,看來這也無法再逃。


然而有句話說:出來混的,欠的總是要還。只是覺得人生挺有趣的,過往把作業當成是老師要的,所以不會、交不出就閃⋯


而今年過半百才意識到功課是自己要面對的,也就甘心臣服了。


發個自己沒啥邏輯的算法,讓大家笑笑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avatar-img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19會員
39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
透過學習諮商輔導,反思兒時經驗,並在與特殊孩子的互動中,重新連結過去的運動和遊戲經驗,例如桌球、籃球、羽球、撲克牌等,這些活動不僅喚醒兒時記憶,也幫助作者重新認識自己。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
透過學習諮商輔導,反思兒時經驗,並在與特殊孩子的互動中,重新連結過去的運動和遊戲經驗,例如桌球、籃球、羽球、撲克牌等,這些活動不僅喚醒兒時記憶,也幫助作者重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