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長輩談起以前家族古厝,摘要紀錄如下
日治時期,1921年先祖攜帶三代家人,由東港遷來台南市,清朝時期這裡是五條港流經該區域,是臺南商業最繁榮的地方之一。祖先當年來此,不知道是購地新建,或是購入既存房屋再改建,從房子構造和左右兩旁鄰居屋內構造均不相同,但建物佔地面積都為細長廊形,長約百米左右,當時的建築物沒有鋼筋支架,盡是採用木材作樑柱,屋頂為紅色瓦片,祖先未遷來時,這裡已經繁榮熱鬧多年,判斷應是購入既有建物再改建,落腳於此,在這間古厝宅內生活。1959年,臺南市政府在水仙宮西側廣場設立「長樂市場」,其範圍在海安路以東、民族路以南、國華街以西、以及民權路以北,兼具公有與民有市場。現稱為水仙宮菜市場,古厝就在市場區域內。古厝與菜市場相鄰共存,以前走出家門望眼一整片都是菜市場,自家門口的店面出租,門口左邊租出作為菜販攤,因此古厝也是菜市場的一部分。
古厝初期,在1921-1953年,這30幾年的期間,聽說先祖曾經經營布行生意,但年代已久,無法考究。推算約在1953年起,開始租出一樓店面開設柑仔店與後面房間,另外後面2房間租給另一家人。出租約20年後,於1973年收回自用,1樓只剩出租門口兩邊攤位,一邊賣餅,另一邊賣內衣,而2,3樓前半部房間仍然出租。1973年古厝稍作整修,一樓前半地面重新敷設磨石,隔間重新規劃,家族兩位兄長相繼於古厝內結婚,1975年結婚日前天晚上,特於一樓客廳前舉行祭拜天公儀式。
一樓收回自用約莫經過10年,於1983年,先祖遷居古厝之後第四代子孫決定了該建築物的命運,與建商合作興建公寓大樓,古厝被拆除,先祖於台南擁有的寬長古厝建物,經歷約一甲子, 62年的光陰,繁延了五代子孫,古厝就永遠消逝,走入歷史。
回憶中的古厝
1921-1983年期間,祖先從外地來此古厝奮鬥打拼,婚壽喜慶,育兒養老,過去曾在這裡居住成長的子孫們,他們人生中的生活大小事,都在這古宅空間內陸陸續續不斷地上演當時的故事,無數個不同時間的故事發生後,留下了許多時空穿梭的歷史影像,讓許多人的腦海中,至今仍留下永難泯滅的記憶痕跡。
關於古宅內曾發生過的事蹟印象,藉著長輩的回想,重新建構記憶中的瑣碎片段,將其記述如下:
1樓最後房間是用餐場所,在此替小孩準備帶去學校的便當,每逢端午或過年,家人總會動手包了多串粽子,將煮孰的粽子懸掛高處,粽香飄滿屋。
1樓後天井邊隅有個古井,井內長年積水,大清掃時,用長繩綁小桶丟入井內,再拉上裝填八分滿的水桶,利用地下水沖刷地板。
1樓客廳,每逢除夕圍爐,特別擺設大圓桌,長輩忙碌地準備年夜菜料理,一盤一盤地端出,十幾道菜餚,擺滿大圓桌,一家全員在此吃年夜飯,這時桌下擺設小火爐,爐內黑炭燃紅,爐旁多封紅包,那時小孩總是高興地期待領取大人準備的壓歲紅包。
1樓客廳左邊通道的天花板上方空間,設有儲藏室,不知作何用途,聽說先祖曾利用此空間,隱密地偷抽鴉片煙。另外此通道後上方設置一支橫鐵支,可以利用此鐵桿,當作單桿來作引體上升運動。
1樓客廳,亦是神明廳,中間天花板上方常高吊著天公爐,兩旁吊天公燈。
紅隔桌頂的擺設分為三個區塊,左起祖先牌位櫥區,觀音木雕,神尊櫥區;歷代祖先木製牌位約有7,8個左右,依輩分順序置放於公媽櫥櫃內,中間區祀一尊全身觀音菩薩木雕,右邊櫥區祀土地公神尊等,而牆面上方掛著表徵忠義精神的劉備,關羽,張飛圖像。
1樓客廳前陽台,這裡陽光充足,光線明亮,先祖有時於此擺設桌椅,準備毛筆硯台,書寫家譜世代表。
2樓最後房間,曾經提供國小老師當作小學生補習用場所。
2樓中間房間,總埔床邊配置儲存櫃,櫃內寬敞,以前小孩玩捉迷藏會躲進櫃內。
2樓中間房前的地面,設置一個透光玻璃窗,光線可由2樓屋頂上的玻璃窗直接照射至一樓神明廳,這種特殊設計,讓一樓客廳的空間既使無對外窗戶,亦能採光明亮。
2樓中間陽台空間,曾經利用該空間飼養鴿子,因前面是天井,適合放飛鴿鳥,有天夜晚,貓侵入鴿舍內,咬斷鴿子的鳥頭。
約在1930年在古厝內拍攝,先祖一家三代的全家福照片。1968年先祖金婚紀念宴客,於古厝客廳內全家族拍攝的大合照,從以前古舊照片以及回憶中古宅的印象構圖,是今天後代子孫們追憶長輩,懷念古厝的重要珍貴圖像。
-----by l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