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影當天正巧在大直美麗華影城看完電影,搭文湖線趕路到信義威秀看中午的《臨演人生》導演映後場。有意思的是片中擁有演員夢而北漂的女主角孟婕,她正巧搭捷運經過了同一站,窗外望出的景色就是美麗華的摩天輪,戲裡戲外出現的偶然與巧合,是我在映後跟導演分享來看這部作品的緣分,幸好我有來和伍心瑜導演與製片王弈傑見上一面。

事實上,你可以在上一段文句中發現一個很衝突的詞彙,這部電影的「主角」,她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名「臨時演員」,臨演的工作可說是被排除在「配角」之外,有時在一部戲裡只會有一兩句台詞,甚至只是略過的一個背影。《臨演人生》就此關注三名臨時演員的追夢旅程,孟婕的臨演之路確實比大多數人來得幸運,她得到臨演經紀人陳姐(陳品儀)的賞識,因此有較多的機會去試鏡,她當過電視購物台的「睫毛」模特兒、當過夜市裡叫賣的攤販,片中孟婕曾經歷過低潮,她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因此她替陳姐代班工作,打理其他晚輩們的臨演工作,她卻不願上場當演員。她曾被攝影大哥開玩笑嫌棄過「不夠白、不夠瘦、不夠高」,她聽在心裡很不是滋味,她更在表演課時遭老師批評,說她演得太過刻意而顯得無趣,早已習慣了三年的表演法必須打掉重練而感到崩潰。孟婕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她希望有天能有一部作品,可以讓自己先感動。小伍導演屢次提到,她最能夠產生共鳴的角色正是孟婕,不只是因為她們都來自港都高雄,而是她們回家時,父母看孟婕的愁容也讓導演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孟婕講述臨演工作必須隨機應變,記不住人名就會隨時被換角,她充滿自信地講出自己克服險境的職場故事,一旁的父母卻用更擔心的神情望著她,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的小伍,也有過相同的處境。


片中最讓我感到衝擊的一段是可韓決定去中國發展,衝刺他的演藝之路。我有特別詢問過導演,她在拍這部作品時總共去了中國三次,北京試鏡的那次更是拍到了當地的蛋頭導演,對方暗示當臨演的潛規則是得花錢買角色,藉此才能夠進到劇組認識人員來增加人脈。片中也談到可韓當演員的難題,主要是他從未學過的普通話,時常卡在某幾個音,更因為台灣人這個身分而被選角排除在外。有一次,他因為具備功夫底子被選為外國演員的替身,而他到了中國寧波才終於有了兩句台詞,即使只當惡棍小嘍嘍也甘願。可見無論到了哪裡,演員之路也都需要機運,成名的機會真的少之又少。

「我覺得這部片就是臨演的轉型正義啦!」導演在專訪中如是說,因為《臨演人生》正巧在2月28日這天上映。曾在2022年勞工影展榮獲最佳長片的《臨演人生》,其實是由2017年的短片發展成紀錄長片,原先被攝者不只有這三位,在素材過多的情況下忍痛刪去修改,這考驗著編導決定如何向觀眾傳遞她的觀點,風趣的敘事剪輯讓我笑中帶淚地看完電影,得到了從石縫中長出小草的勵志以及意料之外的感動。「沒有人應該輸!」看著聖龍頭上綁著抗議布條,也是這三位臨演的最佳註解。「演過一個角色過那個人的一生。」真實世界裡的他們也透過「斜槓」的方式來養活自己,有護理師執照的孟婕,在醫美診所當打工妹,或是石聖龍下了工又再次上工開Uber,而可韓則在返台疫情爆發後,他因此得去當foodpanda外送員。我由衷佩服他們「斜槓」追夢的勇氣,事實上,石聖龍的職涯歷練相當豐富,當過數年的保險業務也當過房仲,更曾在風月場所工作過,看似是菜鳥演員,他在鏡頭前卻是信手拈來的老手,更是直接把戲中男主角的台詞流暢地講出來,也驗證了他的理論:「鏡頭不拍假的,誰要看?」即使知道鏡頭前多少有演戲成分,能夠捕捉到這群臨演們的「真實」一面,就顯得更加珍貴,這得歸功於小伍導演花了許多時間與被攝者相處,深入認識對方後取得信任才得以看見的,因此製作了七年之後,這部電影終於登上大銀幕。三名臨演總是在自嘲,但他們未曾感到自卑,而是對於「臨演」這份工作感到光榮,鏡頭裡的他們確實閃閃動人。

🎶延伸聽歌: #潘越雲 《#幾度夕陽紅 》
#臨演人生 #伍心瑜 #王奕傑 #牽猴子 #張可韓 #石聖龍 #孟婕 #辣四喜影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