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部電影“米奇17號“在台上映,雖然我還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是看到近期的廣宣覺得內容滿有意思的,於是便先找了原著“米奇7號“來看,各位的確沒看錯,小說只寫7號,但電影是改編到了17號,足足多了10號,也可見小說與電影應該會有完全不同的觀看體驗。
在眾多科幻文學中,複製人、意識轉移、數據備份等概念早已不是新鮮事,且問題的核心仍舊是當「我」被無限複製,死亡變得可逆,活著是否仍有意義?本書站在這個命題上,講述了一個充滿黑色幽默的故事。 米奇7號的工作是死去,然後被重製。殖民隊伍的「可消耗者」計畫,讓他成為一個帶有記憶但沒有真正生命價值的工具。他沒有選擇權,因為在體制的眼裡,他的死亡只是程序的一部分。然而,當一次意外讓他存活,米奇8號卻已經誕生,他才發現:「活著」這件事,並不是只要軀體存在、記憶延續,就能被視為理所當然。故事的核心問題並不複雜,但卻戳中了人類最本能的恐懼:如果死亡不再終結,那麼生存的重量又該如何衡量? 他們的命運從一開始就已決定,而他們的死亡,甚至不被稱作死亡,而是「完成」。
最有趣的情節,是米奇7號與米奇8號的對峙。他們擁有相同的記憶、個性,甚至連微不足道的壞習慣都如出一轍。按理來說,他們是同一個人,但當資源短缺、體制不允許複數個體存在時,他們之間不再是「自我認同」的問題,而是誰該消失?
當「我」的定義不再穩固,當記憶與身份可以被拷貝、傳輸,真正的「靈魂」又在哪裡?米奇7號與米奇8號的掙扎,並不是對生命哲學的深度辯論,而更像是一場荒謬的生存競賽,他們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誰,而是為了不被丟進回收槽。
我一開始對這個故事並沒有特別期待,因為「複製人」、「太空殖民」這些題材已經在科幻文學中出現過太多次。讀完小說後,我認為它勝在角色塑造與輕快的敘事節奏。米奇的幽默感與無奈感,讓這個故事不至於落入純粹的悲劇,反而帶點打工人式的生存哲學,反正老闆要你死,你也只能想辦法死得有點價值。
米奇的掙扎,最終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另一個自己更值得活下去」,而是意識到即使這個體制不把他當人看,他仍然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這部小說並不算是一部劃時代的科幻作品,但它帶來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有一天,你的價值被完全量化、你的存在被視為可替換,那麼你會怎麼做?這或許不只是未來殖民地的難題,而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早已經隱隱面對的現實。
我認為對這種題材還陌生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至於那種已經看過很多這種複製人題材的朋友,可能內容上比較沒有突出之處,結尾也沒有明確地交待主角們的未來,可以等電影影評的部份出來再比較看看,說不定電影改編的會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