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也是看了YT上的影片,知道了這本影響很多成功人士的書,也就是這本James H. Austin 所著的《Chase, Chance, and Creativity》,表面上是一本談「創意與機會」的書,實則更像一本理性與幽默兼備的行為觀察筆記。它不講雞湯、不談浪漫靈感,而是試圖透過科學的語言,說明我們如何能主動與「創造力」接上線,並看見那些偶然之中潛藏的必然。
書名裡的三個關鍵字──追逐(Chase)、機會(Chance)、創造力(Creativity),表面上各自獨立,但讀到最後會發現:創造力的產生,正是源自於前兩者的交會──不是等待,而是主動出擊;不是天降靈感,而是點滴準備。
書中提出一個我很欣賞的觀點:機會不是只有一種形式。作者把「機會」分為四種型態:- Type I:純粹的偶然與運氣;
- Type II:在行動中產生的意外驚喜;
- Type III: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辨識與抓住的機會;
- Type IV:你本身就是吸引機會的磁場,機會會自己來找你。
前兩者屬於被動等待,後兩者則代表一種經由認知與行動培養出來的能力。這樣的分類讓我想到自己是否真的「準備好」成為一個創造者?又或者,其實只是倚賴運氣與靈感過日?
🪛 零件掉到地上的哲學
書中有許多詼諧而耐人尋味的小原則,像是「Spare Parts Principle」:
「從工作台掉下來的小零件,越大越容易找到;但越重要的,越難找得到。」
乍看像玩笑話,實則是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從我當了半輩子工程師的經驗來看,最知道那種「少一顆螺絲,整個專案被搞壞掉」的無奈,往往也說明一件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往往才是決定能否完成創造的關鍵。
書中還有一些帶著黑色幽默的寓言故事。例如三王子故事中,只有那位主動裝備自己、願意迎向未知的王子,才能獲得最終的成果。這種看似簡單的比喻,其實與我們面對機會的態度高度一致——
等待奇蹟發生的人,最終只會一無所獲;而願意「追逐」機會的人,才有資格與「創造」發生連結。
更有趣的,是書末提到的「五顆蛋分三人」的故事。作者用荒誕的邏輯分配蛋——給女性三顆,兩位男性各一顆,理由是「男性褲襠裡已經有兩顆了」。這故事雖然引人發笑,但也揭示一件事:邏輯、創意或解法的接受與否,往往不取決於內容本身,而是——誰說的?
這讓我想起自己曾在台灣的某日系外商企業服務的經驗。有一個由日方工程師主導的專案,結果他們的表現不如預期,不只決策延誤,也頻頻出錯。但或許因為「他們是日本工程師」,問題便被選擇性忽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反觀台灣本地工程師,若出現一樣的錯誤,卻常被放大檢視,責任明確歸咎,難以卸責。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創意與錯誤一樣,不是每個人說出來都有同樣的重量。我們生活的世界,從來都不是一個公平檢視創意的場所。
也因此,這本書讓我特別共鳴的不只是它鼓勵創造,更是它所引發的現實對照:在不同文化、權力與角色的分野中,「誰有權力創造」、「誰的話能被傾聽」,才是真正決定創意能否落地的關鍵。
《Chase, Chance, and Creativity》教我們的是:
- 機會與創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 創造力是一種可被鍛鍊的肌肉;
- 但更殘酷的現實是——創意是否被採納,往往取決於發聲者的角色與結構處境。
「我是否有行動?我是否準備好了?我是否知道我的位置與現實?」
我相信創意不該只是天賦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可以練習的選擇,這本書的確是值得一讀,各位朋友有空可以找來看看,而如果你也讀過這本書,或是對「誰說的才算數」這件事有所感觸,歡迎在下方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