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lez 100]布列茲:橫跨兩世紀的當代音樂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篇文字部分原刊載於《藝術地圖Art Plus》2015年4月號]

音樂是一個沒有盡頭、也不知從何開始的迷宮,身在其中,永遠可以發掘新的路徑,而永恆即存在這奧祕之中。-Pierre Boulez

[作曲家小檔案]

1925年出生於法國

與史托克豪森、諾諾(Luigi Nono)並列現代音樂三大先驅

創立IRCAM與現代樂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西門子大獎、舒曼詩人與音樂家大賞、葛萊美獎等得主

2015 年葛萊美終生成就獎

想要認識當代音樂,不能不認識布列茲的音樂。

即將歡慶九十大壽的法國作曲家與指揮家布列茲,是戰後作曲家的代表:出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原本循著父母的期待,學習數學和工程,最後還是選擇音樂的創作。他先是在巴黎音樂院拜在梅湘( Olivier Messiaen)的門下,再先後跟隨瓦拉堡( Andrée Vaurabourg)和萊伯維茲( René Leibowitz)。梅湘為他打開通往新而是的門,他因此認識了當時最前衛的作品,如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y)、巴爾托克(Bela Bartok)等新世紀的聲響;萊柏維茲則傳授他十二音列技巧和第二維也納樂派的音樂;而戰後他加入皮耶‧薛佛( Pierre Schaeffer)的工作室,開啟他的電聲創作經驗。

1952年,布列茲首度前往達姆城夏令營( Internationalen Ferienkurse für Neue Musik in Darmstadt),在這個創造歐洲現代音樂發展史的夏令營中,布列茲結識了當時歐洲最前端的作曲家們,同時也確立了他自己的創作路線:數字、排序,但不只十二音列技法,而是將數學的邏輯和運算,與音樂的創作技法融合,包括強度、音符數量、曲長、音高等。達姆城夏令營至今仍然是許多作曲家在專業生涯上的重要轉捩點之一,對於布列茲也是,幾年之後,布列茲甚至成為達姆城夏令營的講師之一,然而所謂轉捩點的意義與方向,亦是各人有異。在他1957年9月寫給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的一封信中寫道:「對於為什麼要組織這個作曲家的活動,難道我們最終所能做的,真的如此微小嗎?在經過今天達姆城一日之後,我成為一個夢想家,並且鄭重地與自己約定,至少我拒絕與我所聽到的(音樂、作品)同屬一個「家族」。」當我們現今回首他自這個達姆城時代以降所走過的軌跡,的確,他不僅自己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我們甚至可以說,他以當代聲響藝術為核心,創造了一個輻射型的星球。

布列茲的第一塊基石是”Damaine Musical”系列音樂會。他得到法國知名演員夫妻檔尚。路易斯。巴勞和瑪德蓮。雷諾(Jean-Louis Barrault &Madeleine Renaud )的支持,在兩人所擁有的小型劇院 Théâtre Marigny舉辦音樂會,由布列茲策劃節目內容,分成三個方向:一為幾乎為人遺忘的古老經典作品,如杜非、蒙台威爾第等; 一是少為人知的古典和近代作品如第二維也納樂派、印象樂派等; 另一系列則為同期新生代作曲家,如史托克豪森、貝理歐(Luciano Berio)等,每個樂季演出約四到六場音樂會,從節目內容到指揮音樂家排練演出,都由布列茲帶領,直到1963年起,隨著布列茲的指揮生涯漸趨成熟、來自國際的邀演越來越多,他對Damine Musical的投入才漸漸減少,到了1973年終於交由他的追隨者吉博特。亞米(Gilbert Amy)接棒。

1970年代布列茲的指揮事業如日中天,然而他卻在繁忙的指揮生涯裡,再度為作曲界鋪下兩塊重要的基石,那就是1976年創立的「音樂聲學音響研究中心」(Institute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簡稱IRCAM),以及同年創立的現代樂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簡稱EIC),布列茲帶領IRCAM直到1992年,這個作曲家與軟體工程師攜手合作的研究中心,至今是全球當代音樂與電腦電子音樂的重鎮; 而EIC雖然只由布列茲擔任指揮三年,但是至今已是當代音樂天團,發掘無數當代音樂大師,對於當代音樂的演繹,更有至高的權威性。

布列茲從作曲家到指揮、從音樂家到行政事務的創發與拓展、從創作者到教育者,無論是哪一個面相,都可以明確看到他以高度的組織能力,實踐自身的美學追求。因此,我認為要理解布列茲在音樂史上的貢獻,應該萬祖歸宗,從他的作品中理解。

他的第一首作品應屬1945年完成的12首鋼琴短曲”Notation”,這套每首只有12小節的作品他是探索音樂語法的實驗之作,短小的篇幅中,蘊藏著極為繁複的訊息,”Notation”的曲名,或可翻譯為「記譜法」,然而在布列茲自己的自述中,可以得知這裡的記譜法並不是指稱閱讀和彈奏用的記譜法,而是將作曲家腦中的聲響想像落實於鍵盤上的語法。布列茲在1978年開始將鋼琴版改寫為管弦樂編制,將聲響的實驗從鋼琴擴大至整個樂團,直到1997年共完成5首的改編。
Notation鋼琴版(陳必先)
Notation鋼琴版(P.L Aimard)
Notation管弦樂版

在Domaine Musical時期,布列茲完成了里程碑作品--給女高音和管弦樂團的”Pli selon pli” (層層疊疊),布列茲1957年寫信給史托克豪森,表達自己在達姆城夏令營的思考,童年他開始著手這首作品的創作,取名取自著名法國詩人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一首形容雨霧之都布魯日情景的詩作,但是全曲五個樂章的內容和歌詞卻以馬拉梅其他五首詩作譜曲。這首作品完成於1968年,是布列茲早期的大編制作品,五首選字馬拉梅不同時期的詩作,有如以音樂呈現詩人的一生,1980年代作曲家開始進行改寫,擴充編制。布列茲在這首作品中仍以各種音色組合的實踐為主軸,史特拉汶斯基聽完演出後的評語為:「好單調,單調得很好。」

布列茲的作品雖然以精密計算著稱,但他有如好奇心永不枯竭的孩童,透過各式各樣的「設計」,傳達他的聲響品味和美學。他在IRCAM時期的的代表作:”Répons” 是給六位獨奏家和現場電子音樂的作品,獨奏家的位置和擴音器以環繞場域的方式交錯置放,讓各聲道(包括獨奏樂器)螺旋狀進行和纏繞,而音高素材則建立在「薩和六聲音階 」(Sacher Hexachord)上。薩和指的是瑞士指揮保羅。薩和(Paul Sacher),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邀請十二位作曲家為保羅。薩和慶祝七十歲生日,作曲家們即以薩和名字組成的六聲音階譜曲。布列茲共有四首作品建立在薩和六聲音階。

1990年代離開IRCAM之後,布列茲的音樂家生涯主軸放在指揮上,並且大量錄音,演出和錄音的曲目並不限於當代作品,也包括了許多經典古典作品,對照他初期踏上樂壇時的Domaine Musical,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編制更大更多樣,但他關照的音樂層面仍然既廣也深。為了歡慶大師九十大壽,新進落成的巴黎愛樂廳以展開布列茲的展覽,全面呈現大師的成就,ERATO更推出布列茲於1966年至1992年於ERATO錄製的全部錄音,14張唱片並行記錄布列茲在指揮和作曲上的成就。其中除了布列茲作品中必聽的Pli selon pli 、Dérive之外,他指揮其他當代大師的作品更是可貴,如庫塔格(G. Kurtag)<《特索娃的晚年訊息》(Messages of the Late Miss R.V. Troussova)這首具備深沈美感與內涵的樂曲,布列茲的詮釋是至今無人可超越的版本。

一如布列茲所言,音樂的世界是個迷宮,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也時時感到無法脫離與走出的浩瀚,而正是亙古以來,音樂藝術的迷人所在。

註:Notation 創作後並沒有馬上被演出,直到音樂界為慶祝Boulez 60大壽,Boulez的姊姊Jeanne Boulez-Chevalier請鋼琴家陳必先到家中,一起工作Notation這首尚未面世的作品。在祝賀Boulez 60歲的系列音樂會中,世界首演了Notation。隨後鋼琴家Pierre-Laurent Aimard也公開演出Notation,而Boulez官方紀錄都以Pierre-Laurent Aimard這一次的演出為世界首演。
Boulez自己彈Notation
Boulez指揮與談論Notation
後記:2015年我在《藝術地圖》Art Plus的專欄,寫了「當代作曲家A-Z」,每個月介紹一位當代作曲家,盡量選擇還在世且國內較不認識的作曲家。Boulez 當然國內愛樂者也不陌生,他當時還在世,B開頭的作曲家還真跳不過他,於是寫了這一篇。很遺憾,隔年大師就辭世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芳宜的沙龍
19會員
10內容數
地平線的彼端:介紹與推薦表演、展覽、音樂會、唱片、書籍。 霧行紀:生活雜談
林芳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就像魚不知道自己正游在水中,我確實是在彈奏德布西和拉威爾的音樂中長大的,我也認為,我們的母語會滲透進我們的作曲方式。不過現在,我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流派:我既不是現代主義的信徒,也不想回到十九世紀的交響語言。我在別處...
Thumbnail
2025/04/01
就像魚不知道自己正游在水中,我確實是在彈奏德布西和拉威爾的音樂中長大的,我也認為,我們的母語會滲透進我們的作曲方式。不過現在,我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流派:我既不是現代主義的信徒,也不想回到十九世紀的交響語言。我在別處...
Thumbnail
2025/03/21
那些生命的、內在深處的、無以明狀的經驗自身,能夠化為音樂嗎?我聽過這樣的音樂,雖然不多,但已然改變了我的人生。那個為此而投注的追尋,是非常艱難的平衡過程,就像必須維持高度的敏銳度與感應力,一如沒有肌膚覆蓋軀體的人,卻又必須同時具有外科醫生般的分析力與精準度。
Thumbnail
2025/03/21
那些生命的、內在深處的、無以明狀的經驗自身,能夠化為音樂嗎?我聽過這樣的音樂,雖然不多,但已然改變了我的人生。那個為此而投注的追尋,是非常艱難的平衡過程,就像必須維持高度的敏銳度與感應力,一如沒有肌膚覆蓋軀體的人,卻又必須同時具有外科醫生般的分析力與精準度。
Thumbnail
2025/03/13
我的素材不是聲響,我的素材是「可聽性」。 一如其他以聲響創作的作曲家,寫了一個聲響後,跟著寫一個休止符。 而我則是「可聽性」之後是「不可聽性」。
Thumbnail
2025/03/13
我的素材不是聲響,我的素材是「可聽性」。 一如其他以聲響創作的作曲家,寫了一個聲響後,跟著寫一個休止符。 而我則是「可聽性」之後是「不可聽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Thumbnail
古典音樂演奏家就應該傾全力在音樂表現上,而所謂 "全力" 是為了盡量逼近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達成的完美境界。 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身為獨奏家,到了台上你就是一個孤島,你該做到你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昨天的100%完美還可以怎樣突破。而這部分的效果沒有人可以彌補。
Thumbnail
古典音樂演奏家就應該傾全力在音樂表現上,而所謂 "全力" 是為了盡量逼近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達成的完美境界。 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身為獨奏家,到了台上你就是一個孤島,你該做到你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昨天的100%完美還可以怎樣突破。而這部分的效果沒有人可以彌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