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不是科技文。
我對AI的理解僅限於理工背景但非專業領域、走馬看花囫圇吞棗式的淺薄認識。
此篇更像是胡思亂想加上一點血淋淋心靈成長感悟的拼湊文。
依循指令,根據訓練數據、產出與指令相符的結果。
這跟人生有什麼關係?
近代人們開始提升意識水平,越來越多人認出自己身上承襲多少世世代代流傳的觀念,活在許多”應該”、”不應該”、”非得要”、”不得不”…中。
但即便認出自己被束縛,我們的對抗行為本身也是另一層的舊模式。
許多腦科學家用自動化導航(AUTOPILOT)描述這種應對外界刺激無意識循環的反應,就像個機器。而這種反應的總和構成大多數人口中的“生活”。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人所謂的人生,便是揹著家族世代傳承的故事(即便你不知道)所建構出的框架。看著身邊各類親朋好友、手足同儕的生活樣板。活出的人生也與自己前幾代有著相去不遠的模式。
這樣的生存方式跟AI相似在哪?
那些莫名其妙卻理所當然的觀念教條是指令。
依循這些指令過生活的長輩們、平輩們是產出你的訓練數據。
在此環境中的人最終會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可想而知。
且不論在教育、工作、技能方面,大家惶恐的討論將要被AI取代。
把時空跨度拉遠來看,人類集體社會就是AI的前身。
問題不是我們要不要用AI,而是我們本就是AI的一部分。
這種模式只要重複夠久,數據夠多,發展出來的工具就更強大。
數千年前人類的生存要點是 活下來。
場景換到了科技蓬勃發展的現代,核心的模式依舊沒變。
數千年後人類的生存要點仍舊是 活下來,只是我們變得看不見或不承認自己只是在求生。
以榮格與許多分析師的用語來表達:
暫時性人格是脆弱的孩童用以處理存在焦慮時採用的一系列策略。
動機只有一個:自我保護。
而成人後的我們延續這種模式,以有限的視角重複相同的保護機制。
更甚者,家族之間渾然未覺地將這種模式代代相傳。
AI是人類社會數千年來無意識生存的加速運轉版本。
既然AI變成人類社會的一種工具,是否也同時象徵人類要集體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
畢竟許多聖賢先知早在數百年前就不斷教授我們要從心智的時代走向覺知的時代。
區隔人類與AI的不是心智思維的運作,是不斷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的靈魂潛藏驅力。
明明原本是要寫看完中年之路的心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