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本文原發表於2011年8月6日-------------------對於喜歡詩與文學的朋友,2011年最讓人啟發的電影,應該是由行人文化實驗室策畫、目宿媒體自2009年起製作出品的「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共18部文學電影 ;
2011年「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系列首次推出六部紀錄片,呈現六位作家林海音、周夢蝶、鄭愁予、余光中、王文興、楊牧的文學信念與創作經歷,邀請了五位有著深厚藝術涵養的導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與溫知儀),為六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貼身描繪的記錄片「兩地」、「化城再來人」、「逍遙遊」、「如霧起時」、「尋找背海的人」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2015年的第二系列拍攝了七位港台作家,包括了洛夫「無岸之河」、瘂弦「如歌的行板」、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白先勇「奼紫嫣紅開遍」、西西「我城」、也斯「東西」、劉以鬯「1918」。
2021年推出第三系列則拍攝了五部電影、七位作家的精彩故事。包含文學朱家上集朱西甯劉慕沙「願未央」、文學朱家下集朱天文、朱天心「我記得」、七等生「削瘦的靈魂」與吳晟「他還年輕」。
透過以上系列的文學大師介紹影片,觀眾得以深入了解幕後策畫與拍攝的緣起,讓人深深感動的是,原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還是有些拋開愚昧的政治紛擾名利追逐,不昧於流俗,不願隨之起舞,而用心保存著優美文字作品的人們。
不管他們是從事在哪一個領域,都不願跟著從不曾反思,以為掌握大眾傳播利器就是勝者為王,其實卻是粗鄙不堪的主流俗文化同流合污,也幸好台灣還有這些人們的存在,透過了他們無私的出錢出力,才能讓這些當年年事已高的詩人文學家,一生用心琢磨在其專業領域的珍稀作品讓人看見,也讓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在媚俗之外,還能保有一份清新與深度的文化品味選擇。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總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W2bZo6VMg
當年因為受限於時間,我只在2011年四月的電影上映期間,與六月的台北電影展,分別看到了其中兩位詩人周夢蝶與楊牧的文學記錄片電影,2010年拍攝期間,當年已經高壽90歲的詩人周夢蝶先生的記錄電影「化城再來人」(The Coming of the Tulku) 。
這篇要跟大家介紹的是拍攝於2011年第一系列中的作家周夢蝶先生平生事,文學前輩詩壇苦行僧周夢蝶先生(本名周起述,1921 - 2014),已於2014年5月1日下午2時48分,病逝於新店慈濟醫院,享壽94歲,詩人化蝶離世,從此不問人間俗事,只留下珍貴的詩作永存人心。
「他們在島嶼寫作---化蝶再來人」( The Coming of Tulku) 詩壇苦行僧周夢蝶,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umYxEJcwI
每一個人心中的父親身影各自不同,詩人周夢蝶的大半生,經歷了海峽兩岸真正戰亂顛沛流離的年代,27歲隨著國軍遷徙來台,卻也從此跟結縭的妻子與二子一女,展開了長達將近一甲子的分離,等到兩岸關係舒緩,終於能親身跨越千里鴻溝,回轉家鄉探親,等到的卻是老母仙逝,妻子改嫁,老年喪子的深深哀慟。
一個舊時代的堅毅父親身影,因為大時代的戰亂,被巨大的命運巨輪,任意踐踏推滾無力抵抗,卻在陌生的台灣島嶼上,開展了他跟詩的因緣,孤獨與困頓,並未阻絕了他追求心靈的強大意志。
在九十年的生命歲月中,周夢蝶先生戰勝了孤獨,享受了寂寞,在那個台灣經濟尚未起飛,人們處於極其貧困的物質生活環境中,他始終不屈不撓,在詩壇創作了極為豐沛的精神食糧,在詩的文學創作領域默默耕耘,以一位從未受過任何現代詩學院訓練薰陶,前所未有的素人之姿,在詩與文學的領域中飛揚發光,締造了一個讓人難以企及的巨人身影。
隨著「化城再來人」文學電影的推移,我們從中感受老一輩文學家的刻苦自持,他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總讓我想起了顏回與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身影,但顏回只活了短暫的30歲(西元前521到西元前490年),活了62歲的李叔同(1880 - 1942) ,在1918年38歲前,留過日未出家前,可是過著吟詩作畫、寫字刻印、玩音樂學繪畫等,上流社會奢華生活的富家公子,直到看見了人間繁華星空的虛無才得以大徹大悟。
能夠像詩人周夢蝶先生這樣,一生清貧自持過活甘之如飴的人生態度,恐怕也是空前絕後了,而如今年代不同,過去獨特的時空背景無法複製,過去的終究都已過去了,也很難要求年輕一輩的創作者,能保有如此刻苦的求知與自我鍛鍊的精神。
由行人文化實驗室策劃、目宿媒體製作出品,耗資千萬,並以兩年時間拍攝製作的「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透過五位電影導演鏡頭,紀錄了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王文興、鄭愁予、楊牧等六位文壇巨擘身影,其中,《化城再來人》是整個計劃中,最晚應允拍攝、最晚完成、片子也最長的一部鉅作,全片長達160分鐘。
在2011年4月21日首映會上,高齡90歲的國寶級詩人「周公」周夢蝶,依舊是一襲藍色長袍、毛帽、圍巾,這回走進戲院,第一次完整看完,這部以自己為主角的唯一一部影像紀錄,儘管於映後座談,在大家的期盼下,周公還是惜字如金,選擇不說話,看得出來,周公看完心情相當好,也非常高興。
關於「化城再來人」的記錄對象詩人周夢蝶,從導演陳傳興先生為本片所作的一段簡介中,就可以看出整部電影的拍攝主軸。
周夢蝶先生(1921- 2014),1959年起在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屋前擺書攤維生,成為60、70年代台北重要的文化街景。直至1980年,因胃疾而結束21年的書攤生涯。其國學底蘊豐厚,詩中喜愛用典,深受佛經影響,引禪意入詩,詩風韻致纏綿。寫對人對景對物之相思,無不透露一份慎重。詩中固然有『雪中取火,鑄火為雪』的深烈,卻也願意化身街角的一片落葉,帶我的生生世世來為你遮雨」。
也因為導演陳傳興先生,對於詩人周夢蝶的作品與人生心境轉折的理解,便從詩人學佛前後的心境,對照於他的作品意境的演變,作為記錄片電影「化城再來人」的主軸,
電影一開始,便是一個彷彿置身在深山中的古寺,在一天將盡傍晚時分,廟門關上,鏡頭轉向了廟內高懸的鐘鼓,很快地讓人感受到「暮鼓晨鐘」的隱喻,彷彿已經預見了接下來的影片介紹中,從看似極其平凡淡泊的詩人一天生活行程中,透過了與詩人的親自訪談,還有與詩人熟識的朋友中,逐漸描摹出關於詩人周夢蝶的文學身影。
「他們在島嶼寫作 --- 化城再來人 」(The Coming of Tulku)電影拍攝花絮,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pS1k-clZ8
導演陳傳興在電影拍攝的花絮中,提到了跟詩人周夢蝶的接觸的過程中,是由跟周老相熟情同父子的曾進豐教授引介下認識,有這樣的一段話來形容他對詩人的第一印象:
導演也因為拍攝初期詩人周夢蝶先生剛剛大病初癒,加上年事已高,聽力又退化,有耳背的困擾,所以整部電影的拍攝,是一種近乎沉靜舒緩的詩人孤獨國的生命節奏中進行著:
這樣的一種慢活的寂靜氛圍,其實也是我看「化城再來人」這部電影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關於生命的舒緩,詩人周夢蝶在片中描述對母親的懷念,與對生命無常的感受,讓人感懷,他是這樣說的:
他之所以有這麼深的感嘆,是因為他就是標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白髮蒼蒼親人疏」的不幸代表,因為國共戰亂的時空輾轉,因為他的個性關係,一生孤苦的他,既不能在母親前承歡,盡一天為人子女該有的孝道,也沒機會與深愛的髮妻與二子一女共享天倫之樂,
戰亂,讓生命的一切輾轉,變得如此不確定,也無法掌握,到了年老好不容易盼到了回鄉的旅程,卻早已是人事皆非,親人不在的天人永隔,那種大時代造就的家破人離的無奈,又豈是不曾經歷過戰爭的我們所能想像與理解的?
然而,在另一方面,也是時間,將他推進了生命中最痛苦的記憶深淵,讓他不斷在與親友離散的孤獨漂泊中,獨自苦行,這或許是為什麼在電影裡,我看到了他對一些知交像是周棄子,或是曾經交惡的逝去詩人的深刻緬懷,那最後一句「要珍惜啊...」讓我非常地不捨,也深深地自我警惕,更為著那些虛擲生光陰的年輕生命,感到憂心忡忡。
我當時一邊看著電影一邊在想:
於是,我們所處的年代,科技愈來先進,生活愈來愈方便,物質愈來愈豐饒,但人的心靈卻也愈來愈貧乏,人與人之間心靈距離也愈來愈遠,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放棄了讓內在變得更加豐盛的心靈水草,而一直貪圖著,那些看似繁茂,其實極其膚淺的外在短暫名利光采,當愈來愈多的人,都習慣或沉溺於這樣的外在的無知與淺薄時,人與人之間的文化沉淪,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大時代的集體墮落。
在詩人周夢蝶生存的時代,生活儘管極其貧困,卻在人生的知音上,有了許多良師益友的同行,他的生命情境,也許一直是孤單的,但心靈卻從不寂寞。
相對的,生存在當今世代的我們,可能有不少人,跟我有著同樣的孤寂,那種找不到可以進行心靈對話知音朋友的寂寥。
現代人習於暢快方便,追求著永無止盡的物欲貪婪,與膚淺外在美的追逐,卻唯獨自甘墮落於心靈的愚昧蒙蔽,即便是書讀得再多,心就是貪求,不肯歸於質樸真誠的靜謐,人與人之間,因為連最基本的文字表達與口語溝通能力都十分欠缺,當一個人沒辦法靜下心,回歸聆聽內在的聲音,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內在的心靈渴求時,自然就不懂得追求心靈的美學。
當文字與言語的運用,都失去了最基本的美感,又如何能期待人們懂得欣賞詩人們,透過精鍊的詩詞創作中,所傳達給人們的用心,更別說去感同身受,詩人關於生命美學中,屬於內在更高層次境界的提昇。
有時候看著周遭那些早已失去生命溫度的人們,不禁會想,究竟未來的世界,又會有著甚麼樣的轉變呢? 或許,也只有那永恆存在的時間,才能夠給與真實的答案。
<關於周夢蝶>
(以下關於詩人的文字介紹,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5%A4%A2%E8%9D%B6 與網路相關資訊)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籍貫是河南省淅川縣馬鐙鄉,臺灣詩人、文學家。筆名周夢蝶,起自莊周午夢蝴蝶,表示對自由的無限嚮往。童年失怙,養成他沈默、內向的個性,「生下來就是個小老頭」。由於家貧只得在私塾就讀,前後達六、七年。期間,他熟讀古典詩詞及四書五經,奠定了深厚的古文基礎。
1940年,19 歲後才進入小學插班,一年後畢業,隨即考入安陽中學,越三年進入河南開封師範就讀,因戰亂,中途輟學,直到 27 歲才又入宛西鄉村師範復學。畢業在即,共黨亂起,他便投筆從戎,隨青年軍走遍大江南北。
1948年,27歲加入青年軍,隨蔣介石國府軍隊來台,隻身來到臺灣,遺有髮妻及二子一女在家鄉。
1952年,31歲開始在《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副刊》上發表詩集。
1955年,34歲自軍中退伍,加入「藍星詩社」,與詩人余光中開始有了往來。
1959年,38歲起在臺北武昌街騎樓「明星咖啡廳」廊柱下擺設書攤,專賣詩集、詩刊及文哲圖書,生活暫獲安定,也於此時出版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
1962年,41歲開始禮佛習禪,以一襲布衣之姿,終日默坐台北繁華街頭,冷對熙來攘往的紅男綠女。盤腿跌坐、寫詩、讀書、聽經、練字,偶而「入定」。就這樣,坐落了許許多多的晨昏日暮,也坐出現代文人的「風骨」,坐成臺北的「風景」,文壇的「傳奇」。由於他心思細膩,洞澈人間世物,復飽含深情與包容,贏得眾多蘭心蕙質的繆斯迎擁與圍繞,「孤獨國」聲名因而遠播。
1965 年,44歲,於文星書店出版第二本詩集《還魂草》,廣受詩壇注目。
1978 年,57歲,臺大高信生將「還魂草」之譯成英文,題為The Grass of Returnig souls,於美國加州出版,使他詩名享譽國際。
1980年,59歲,美國Orientations雜誌記者亞曼稠特(Fred S. Armentrout)來台專訪他,並以古希臘時期代神發布神諭的Oracle為喻,撰文者稱許他為「峨嵋街上的先知」(Oracle on Amoy Street)。同年愚人節,因胃潰瘍開刀,以致書攤歇業。「孤獨國」中的苦行僧彷彿就遁入歷史中了。
詩人周夢蝶先生的生命情調,可以從他的一些自嘲、自況文字中,探得蛛絲馬跡。曾有《詠蝶》(註 6)一偈自嘲,凡四韻三十二字:
「生為誰生?夢魂顛倒。側翅若仙,中實枯槁。香不留人,抱憂待曉。日月逝矣,嗟予既老。 」
周夢蝶先生詩作,包括有《孤獨國》、《還魂草》、《周夢蝶世紀詩選》、《約會》、《十三朵白菊花》,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網上購買。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的朋友,請參考痞客邦官方部落格 http://fisfisa.pixnet.net/blog ,也有詳盡的電影、詩人與導演的介紹,預定9/16,'9/23 與9/30 陸續南下,在台南、高雄與台中放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觀賞。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影展 “The Inspired Island”: Series of Eminent Writers from Taiwan
上映日期:2011-09-16
類 型:劇情
導 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溫知儀
演 員: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
發行公司: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https://fisfisa.pixnet.net/blog
(註)
一、本文中介紹的電影海報與劇照,係引用Yahoo! 奇摩電影頻道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818,與官網 http://www.poemmovie.com.tw/Chou_Meng_tieh.php、http://www.poemmovie.com.tw/Chen_Chuan_xing.php 與 https://fisfisa.pixnet.net/blog,圖片使用僅作為推薦好電影之目的,無任何商業利益之考量,版權歸屬聯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與Yahoo! 奇摩電影頻道道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另移作商業使用。
二、本文介紹的電影影片,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是引用自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yZ3r7QqQ),版權歸屬Youtube 頻道、 版權歸屬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傳者所有。
三、本文觀影心得文字,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未經本人書面同意,請勿任意引用、分享、轉載與下載,盜文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