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的孤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890年,梵谷死了。

生前,那被人嫌棄的是他。 死後,被人稱頌的也是他。 他在自畫像裡皺著眉頭、側臉凝視著,彷彿在沉默地叩問世人──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瘋狂與荒謬? 134年後,在館方號稱的真跡面前,人們簇擁著往前爭相目睹與照相,他也一如既往,皺眉、凝視、沉默。 我在一片人群中,望著梵谷的雙眼,我也皺眉、凝視、沉默──其實根本沒多少人理解你,你又是多麼的孤獨。 我細瞧,才發現梵谷自畫像裡的雙眸,沒有眼淚。習慣麻木?欲哭無淚?還是疑惑中的堅定?

我不知道──人聲鼎沸,依然吵雜。文字也有它的侷限性,深層的感受難以形容。 我只知道──百年孤獨,仍是梵谷。


本文寫於2024年11月8日,作者參觀台北信義區《梵谷:尋光之路》(Van Gogh:Journey of Light)特展之後
在館方號稱的真跡面前,人們簇擁著往前爭相目睹與照相(作者本人所攝影)

在館方號稱的真跡面前,人們簇擁著往前爭相目睹與照相(作者本人所攝影)

他也一如既往,皺眉、凝視、沉默。(作者本人所攝影)

他也一如既往,皺眉、凝視、沉默。(作者本人所攝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的人間思考
7會員
33內容數
我深信,從街友到教授,從流氓到博士,人人皆有「啟發他人」的靈性與智慧。 一切只是有待慧眼的發掘。那純粹無暇且飽含真理的「光」從不來自於我身上。 我只是也僅願成為一座「稜鏡」──哲學的、文化的、信仰的、思想的、生活的、人間煙火的、世俗百態的稜鏡。 從而折射出那五顏六色、絢爛多彩、橫跨光譜的──啟發與愛。
我的人間思考的其他內容
2025/04/18
以下我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學什麼東西前,不論有多難,戰略上先藐視。 換言之,不管再難,先假裝你會了──假裝自己就是那個心目中所嚮往的樣子,越細節越好。 藉以自勵的同時,會慢慢感覺大腦好像同步開啟那項技能,該有的反應與狀態(或可先上網參考並模仿最優秀與卓越的典範)。 然後,戰術上重視,找對方
Thumbnail
2025/04/18
以下我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學什麼東西前,不論有多難,戰略上先藐視。 換言之,不管再難,先假裝你會了──假裝自己就是那個心目中所嚮往的樣子,越細節越好。 藉以自勵的同時,會慢慢感覺大腦好像同步開啟那項技能,該有的反應與狀態(或可先上網參考並模仿最優秀與卓越的典範)。 然後,戰術上重視,找對方
Thumbnail
2025/04/01
以下內容摘錄自本人2025/01/03(五)日記 上午近十點去瑞金綿江岸邊某處的教會,旁邊可能在都更,斷垣殘壁,座落其中,有股聖殿敗落的淒美之感。 走進去裡面聽了一小段,教會空間很大,靠回音不需麥克風,在最後一排也能聽得很清楚,看會眾背影,年紀都不小,人數大概二十來個,我感覺算多。後來看
Thumbnail
2025/04/01
以下內容摘錄自本人2025/01/03(五)日記 上午近十點去瑞金綿江岸邊某處的教會,旁邊可能在都更,斷垣殘壁,座落其中,有股聖殿敗落的淒美之感。 走進去裡面聽了一小段,教會空間很大,靠回音不需麥克風,在最後一排也能聽得很清楚,看會眾背影,年紀都不小,人數大概二十來個,我感覺算多。後來看
Thumbnail
2025/04/01
2022 年回顧:在吉他學習、瘦身、感情、平安、工作、信仰等面向的總結與反思。學習吉他有所突破,瘦身目標未達標,感情上保持寧缺毋濫的態度,工作上經歷波折後獲得理想的職位,信仰上趨於平淡而持久,並感受到人生際遇上峰迴路轉的奇妙與幸運。
Thumbnail
2025/04/01
2022 年回顧:在吉他學習、瘦身、感情、平安、工作、信仰等面向的總結與反思。學習吉他有所突破,瘦身目標未達標,感情上保持寧缺毋濫的態度,工作上經歷波折後獲得理想的職位,信仰上趨於平淡而持久,並感受到人生際遇上峰迴路轉的奇妙與幸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我與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的自畫像。這張照片中,鏡頭快門到底聚焦於何處?終究是個謎。 如同梵谷本人若是在生前就名揚天下,他會因此變得比較快樂嗎?他的畫作還能擁有那一抹悲壯性的動人深度與精神共鳴嗎? 也終究是個謎。
Thumbnail
一、我與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的自畫像。這張照片中,鏡頭快門到底聚焦於何處?終究是個謎。 如同梵谷本人若是在生前就名揚天下,他會因此變得比較快樂嗎?他的畫作還能擁有那一抹悲壯性的動人深度與精神共鳴嗎? 也終究是個謎。
Thumbnail
1890年,梵谷死了。 生前,那被人嫌棄的是他。 死後,被人稱頌的也是他。 他在自畫像裡皺著眉頭、側臉凝視著,彷彿在沉默地叩問世人,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瘋狂與荒謬? 134年後,在館方號稱的真跡面前,人們簇擁著往前爭相目睹與照相,他也一如既往,皺眉、凝視、沉默。 我在一片人群中,望著梵谷的雙眼
Thumbnail
1890年,梵谷死了。 生前,那被人嫌棄的是他。 死後,被人稱頌的也是他。 他在自畫像裡皺著眉頭、側臉凝視著,彷彿在沉默地叩問世人,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瘋狂與荒謬? 134年後,在館方號稱的真跡面前,人們簇擁著往前爭相目睹與照相,他也一如既往,皺眉、凝視、沉默。 我在一片人群中,望著梵谷的雙眼
Thumbnail
作為群體,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埋葬梵谷。 沒錯,創作的門檻變低了、管道變多了、各樣媒材的作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你不再需要傾家蕩產才能買到一管靛藍油畫顏料...
Thumbnail
作為群體,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埋葬梵谷。 沒錯,創作的門檻變低了、管道變多了、各樣媒材的作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你不再需要傾家蕩產才能買到一管靛藍油畫顏料...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Thumbnail
我們看到這種人出現時,我們會怎麼做?他的煩惱,他與你的對話,他不喜歡這個人,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喜歡,你是不是也跟著他起煩惱,還是以他為鏡,絕對不可以向他一樣無所事事的不喜歡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期待。這個煩惱我們要去除。凡夫所說同情這個人,同情誰?
Thumbnail
我們看到這種人出現時,我們會怎麼做?他的煩惱,他與你的對話,他不喜歡這個人,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喜歡,你是不是也跟著他起煩惱,還是以他為鏡,絕對不可以向他一樣無所事事的不喜歡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期待。這個煩惱我們要去除。凡夫所說同情這個人,同情誰?
Thumbnail
有些時候,一念之間就能決定了所有事情的結局。
Thumbnail
有些時候,一念之間就能決定了所有事情的結局。
Thumbnail
如果把大庭葉藏的面具摘下來,他長什麼樣子?人前人後的兩張臉,各自代表什麼樣的心情?聽歷史系專家與美術選品店負責人透過手作面具,詮釋《人間失格》。
Thumbnail
如果把大庭葉藏的面具摘下來,他長什麼樣子?人前人後的兩張臉,各自代表什麼樣的心情?聽歷史系專家與美術選品店負責人透過手作面具,詮釋《人間失格》。
Thumbnail
梵谷,生前障礙,死後天才。但是,生命能量是循環,我們見證的是他那生生不息的精神狀態!
Thumbnail
梵谷,生前障礙,死後天才。但是,生命能量是循環,我們見證的是他那生生不息的精神狀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