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
這學期的《數位轉型案例分析》,我給自己一個目標--既要給予大學生思維架構,又要能具有一定的實作預備技能。若要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在特定行業中」該如何剖析並運用數位轉型的概念,就得拋開了過去自己的個案教學作法,需要融合理論模型與實務案例的「深度探索」。這星期我們討論的個案是印度Apollo醫院的數位轉型。我認為這個個案的文本與教學指引寫得都不好。然而,我只是需要借這個「場景」+「議題」,用以引導學生理解這個行業的轉型棘手問題與提出可行的方案。「醫療產業」的數位轉型,無論是綜合型醫院、診所或醫美中心,都會因「生命安全」而擁有比其他領域更高的風險與責任要求。多數情況下,醫療機構引進AI診斷輔助系統、智慧輪椅調度或遠距諮詢平台,並非只要技術成熟就能直接上線,而是要配合相應的法規審查、專業醫護人力的訓練、隱私與數據保護協議的建立,以及患者心理與使用習慣的調適。這些考量使得醫院在推進數位轉型的流程中,必須花更多心力做跨部門協調,也需要更大規模地投入資訊系統的整合。這時,若能讓學生循著「產業架構—核心痛點—數位解方—實務回饋」的脈絡去分析,對於他們理解「為何醫院的效率瓶頸不一定能簡單用別的行業做法複製」會更有感觸。
🟥單元課程設計
在本次課程的規劃上,我特別強調「帶領學生親自構築分析框架」的重要性,而非只是一味地灌輸現成知識。
我先讓學生進入共享白板(Lucid)的「直覺式填貼」階段,逐一把感受到的痛點與數位轉型機會張貼在便利貼區域。我並沒有直接給予完整的範例或「標準答案」,而是提出:「請各位貼上自己從Apollo醫院看到的數位化方案所感受到的衝擊、或是令你眼界大開之處,哪怕只是一句話,也能幫助群體看見彼此的觀察」。這正是因為我想藉由學生的直覺反應,讓他們彼此交換意見,同時培養自我組織知識的能力。
Apollo醫院個案中,談到許多數位化方案,而這些方案都可以找到對應了醫院經營管理、病患、與家屬的痛點。待大家對醫院轉型的衝突、痛點、可能焦點技術都有初步的「便條紙拼圖」後,我引述學生提到的「輪椅調度問題」與「病患流程」等具體實例,請學生思考:為什麼醫院裡的輪椅常常『找不到、借不回』?它背後反映的是調度不易、服務需求難預測,還是人員不足?我要求學生以紀錄中的提問為引導,像「輪椅流失」「門診時間無法精算」「AI判斷引入時責任歸屬問題」等等,將這些痛點與可能的數位方案(例如GPS追蹤輪椅位置、線上即時掛號系統)對應起來。這背後的關鍵在於,必須不斷詢問:「解方何時介入流程?誰負責判定是否使用?醫院文化又是否能配合?」讓學生意識到,任何看似完美的技術都需搭配組織層面的多方準備。
接著,我將他們分組進行「跨產業對比」與「流程化分析」的兩條路線:
- 跨產業對比:我提及「你覺得金融業、零售業的數位化做法是否能套用到醫院?」並明確引導學生去探究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醫院因著法規、病人生命風險、醫護人力訓練等限制,使得轉型速度較慢。學生借此進行更深一層的理解,並提出「若以某行業作法來處理門診等候時間,會遭遇哪些法規阻礙?」
- 流程化分析:我給予學生兩種可行的表達方式:「四大利害關係人」或是「病患旅程」。我則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適合小組的思考模式,用不同顏色標籤在白板上標出醫院內部(管理層、財務、醫護人員)與外部(病患)不同階段的需求。並在紀錄中經常提及,務必配合「人、流程、策略」三方位思考,以免陷入只談技術、不談實際落地的迷思。
我使用大量追問方式,例如:「為什麼候診時間難以精準預估?」或「醫院到底誰能決定導入AI?」引導學生追溯到組織層面的真實障礙。
最後,我給學生三種情境,讓他們提出三種不同類型的醫院,要導入數位轉型方案時,「四大利害關係人」或是「病患旅程」會是如何,「以點帶面」藉由精心設計的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累積的討論成果與分析工具,去更精準地碰觸到產業真實的複雜面。
◻️三種情境下的引導與討論
- 偏遠地區、資源相對匱乏的醫院:
我先要求學生回到「組織基礎資源」的盤點,包含人員編制、病患特質、財務狀況以及網路/技術條件,透由提問讓學生思考:
- 若網路與設備不足,數位化流程該如何落地?
- 偏遠地區醫護若對電子病歷不熟悉,需要什麼培訓和技術協助?
- 是否有公私協力或地方政府補助的空間?
並追問:「你所假設的技術解方,真的能兼顧病患實際需求嗎?」「管理層若想導入新系統,但基層醫護是否有使用意願?」這些多層次提問能引導學生更深刻認知到——要在資源不足情況下完成數位化轉型,往往要在設備、流程與人員訓練之間不斷折衷。
- 主打高端、個性化醫療服務的私立醫院:
高端、個性化的私人醫院有較多的資源,但是,「若醫院想進一步強調病人滿意度與增值服務」,該如何評估關鍵投資與預期效益?讓學生根據先前「利害相關者分析」或「病患旅程」兩種方式,將豪華單人病房、健康管理App、遠端專業顧問等要素逐一放到白板上。
- 利害相關者角度:思考醫護人員是否需要加強數據判讀能力?病人是否有更高隱私需求?管理層要對新服務如何定價、定位?
- 病患旅程角度:從掛號、住院、康復追蹤,各階段增值服務的提供方式、可能風險與收益。
- 面臨嚴格政府監管與數據安全要求的公立醫院:
這個情境最能體現「法規約束 + 大規模組織」雙重壓力。學生被要求在小組裡詳細列出,公立醫院在導入數位方案時,可能受到哪些法規或審批程序的影響。例如:
- 隱私法、健保制度:讓學生釐清健保整合平台或大型雲端系統,需要跨部會與地方政府的協商,並強化資安。
- 人事與績效考核:醫護人員是公務體系,導入新系統若缺乏足夠誘因,是否會降低效能?
- 預算來源:紀錄提到很多公部門醫院需要逐層審批預算,甚至必須做公共招標,流程冗長,必須在專案時程上預留空間。
🟥反思階段
在所有情境結束後,引導學生反思以下觀點:
- 在不同類型的醫院場域下,同一項數位技術可能因需求、文化、法規而呈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 從輪椅管理、電子病歷到AI診斷系統,任何技術都牽涉多方利害關係人,需要顧及「人、流程、策略」三方的協同。
- 若組織結構尚未準備完善,或對風險與責任歸屬尚缺乏共識,任何看似「有效率」的做法也可能成為新的衝突來源。
這樣的過程不只是一種案例論述,而更是一個「反覆對話」的學習。透過不斷追問、互相補充、乃至於組間質疑,學生才能在思維碰撞中探索各自的盲點,並進一步細化方案。我特別提到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回去,帶著更多問題回來」,我也在課程尾聲強調:數位轉型沒有固定答案,只有在真實行動中發現適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