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身體按摩放鬆首篇文章,當然是從大部分人最常第一次接觸的「肩頸按摩」開始啦。
當然我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澳洲這裡,嚐鮮的客人都是先從「肩頸按摩試起」;將較於台灣,台灣可能就是以「腳底按摩」當第一次的初體驗了。來按摩的客人,想體驗的就是「舒適的按摩」。而相對於按摩師來說,如何在幫客人按摩時,能讓客人有能預測下一步動作並對之有預期準備,才不會被突然的按摩嚇到;以及按摩師本身對於按摩流程的流暢度,才不會東按一下,西按一下,造成浪費時間及營造出不專業的形象。
例如:
腰痛的客人往往覺得,應該「按摩腰部」就能舒緩。但實際上腰痛多為「臀部、腿部、下背的肌肉」導致,如果按摩師此時沒有給客人有預期心理,一開始在給客人「腰部放鬆按摩」時,先從最主要的問題點「臀部」開始按摩,估計會被賞幾個耳光吧,尤其如果是男按摩師之於女客人,直接再送一條性騷擾。
另外,為求按摩師流程性與方便性,如果是腰部的按摩,通常一開始也不會先從臀部開始,則可能是從背部→腰部→臀部→腿部→回歸下背部,這樣由身體上方到下方的流程,可以讓客人能預期下一步而作準備,同時按摩師也容易施作跟控制時間。
第二點「放鬆性」與待會提到的第三點「重點性」,會依照客人狀態選擇優先順序,不過通常是放鬆性在前、重點性在後。
「放鬆性」著重於客人「身心放鬆」的感受,因此按摩多會受第一概念的「預測性」影響,按摩的順暢性、預測性,讓客人能身心放鬆,因此並不會著重於有效的治療手法。
甚至能將每個按摩手法「模塊化」,依照按摩的順暢性去選擇不同按摩手法來放鬆。
當然仍然還是有客人希望能有「治療效果」。
對這類型客人,他們會自己提出「很想要放鬆哪些區域」,這時按摩師會說明適合的流程並給出建議。
因此按摩師這時可以著重於比較有效果的按摩方式,如同先前提到的「腰部放鬆」,明確說明且客人同意後,就依照適合的流程按摩,從臀部→腿部→下背部下手。雖然按壓手法感覺比較突兀,容易出現「這邊按一下、那邊按一下」的斷層感,但後續效果可是會蠻突出的。
但畢竟按摩場所並非醫院診所,所以並不能將按摩完全取代醫療,嚴重者也得適時告知「身體已發炎」「建議先看醫生」等聲明。
肩頸按摩適合長時間固定頭部姿勢、長時間需將手臂前伸等工作。
例如:電繪設計工作者,因使用兩個電腦螢幕以上導致脖子長時間看向側方,以及電繪需求到雙手都前伸並壓在電腦桌上,因此造成肩頸僵硬與發炎。
其他搬運類勞動類工作者,也特別容易使肩膀、背部等肌肉變得僵硬。
即按摩放鬆的範圍,可以看到基本上避開骨頭位置,按摩骨頭不會有任何效果,還只會造成發痛。
紅色範圍內,依照不同部位及需求,可以使用手肘鷹嘴突按壓、推撥,或是手指點壓、推撥,甚至是先前文章提到的「深層撥動按摩」手法,撥動肌肉肌腱處。
按摩手法可先參考先前文章→【按摩】我那不同凡響的中式按摩
每一條藍色箭頭都是按摩走動的流程,以上方肩膀的斜方肌位置的箭頭為例,可以看到那個紅色區域內有兩個方向的箭頭。
這時依照需求去按摩時,這邊假如以手指點壓為例:即是從脖子根部慢慢點壓,然後一邊點壓一邊慢慢往肩膀外側移動,這樣去按好幾個點;接著因為那個區塊還有另一個方向的箭頭,因此也可以往回點。
換另一個例子:脊椎處旁邊的箭頭是由上到下,亦即可以從上方慢慢點壓,然後慢慢往下。
最後可以看到,整個肩膀與上背區域,有好幾個紅色區域,每個區域內又有著藍色箭頭當作按摩方向,這樣的組合可以當做一個「按摩模塊」,依照自己的需求看要按哪些模塊,哪些順序等等;當然同時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按摩手法。
可以看到箭頭大小,剛好依照身體部位大小而有所粗細變化。其實剛好可以這樣去理解。
越大越粗的箭頭:適合用到手肘滾壓式、手肘鷹嘴突式等去按壓推撥;當然使用手指等也是沒問題的。
越小越細的箭頭:反之,基本只適合使用手指點壓、手指推撥等方式按摩。
所有箭頭:皆可以使用「深層撥動手法」,但需注意那些撥動的肌肉束及肌腱處。
通常鑒於方便以及「經絡按摩放鬆排毒」等原因,我們常先舒緩一邊後,在反過來做另一邊。
由上圖可以看到,只有右半部的肩頸有箭頭,待右半邊按摩完畢後,在用同樣的手法在左半邊身體做一次即可。
因為文章並不像實戰,無法現場展示,因此文章皆會以「身心放鬆」為主,如上所述,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去選擇自己想放鬆的「模塊」。
但這邊還是給個比較建議的流程,盡量以「身體中心向外」「身體上到下」「紅色區域的大區域到小區域」「藍色箭頭的粗到細」去當作按摩的流程參考。
以此圖為例,可以是「肩膀上斜方肌→肩胛骨內緣→側邊的旋轉肌群與擴背肌→脊椎旁的上背豎脊肌→肩胛骨內上緣的提肩胛肌→脖子的頸部豎脊肌→脖子的胸鎖乳突肌→脖子的枕下肌群」
當然,這只是參考值,有時候是可以去自行變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