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忍不住一直想便便,好害怕出門,沒法參加朋友們的聚會......
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有84.5%的直腸癌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其中低前位切除術(low anterior resection, LAR)可保留肛門,避免永久性腸造口,故多數病人選擇LAR的手術方式。然而,LAR術後直腸失去儲存糞便的空間,多達八成病人出現頻便、失禁及解便不完全等症狀之「低前位切除術症候群 (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 LARS)」[1]。
「低前位切除術症候群」廣泛發生於直腸手術後,患者排便困難或次數增加、排便有急迫感難以抑制(中醫稱---裡急後重),造成無法排便完全往返多趟的疲勞感、情緒困擾和生活品質下降。現代醫學對於LARS 的治療包括飲食調整、藥物治療、骨盆肌肉復健訓練、生物反饋療法、灌腸治療,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手術介入治療。經過適當治療,術後有嚴重LARS 的病人一年後可望改善4成,並在二~三年後改善6成以上[2]。P 小姐,55年次,既往病史:右乳腺癌,100年4月21日手術切除,IIA期,化療-Taxotere(100/05/28-100/07/30), 用藥-Femara(100/08/27-今)、李政育醫師中藥(100/04/14-101/09)
【近期病史】
113年10月癌篩發現大便潛血,fobt: (+)359 (<100 ng/ml),肛裂,擦有血。
11/04:入院手術,CEA:1.06 ng/mL、CA-199:3.07 U/mL。
11/05:腹腔鏡全直腸切除術。切除時發現2cm腫瘤、無淋巴轉移。
11/06:組織病理報告(11/06收件、11/16出報告)-腫瘤大小1.5*1.2*1.0 cm≒1.8cm3,管狀絨毛腺瘤,期別-pT1N0,腫瘤侵入黏膜下,距肌肉層5mm。
11/11、11/12:分別移除引流管。
11/13:出院。出院藥-MgO 250mg*1*3、Kascoal 40mg*1*3、Promeran 3.84mg*1*3、Nexium 40mg*1*1。共4種。預約11/18回門診。
【術後出院】
出院後開始裡急後重、頻便40~50次/日,多為屎水,偶夾帶指腹一半大小的糞便。
11/20:中醫予處方-育生五苓散<結石方> 加澤瀉5錢、蒼朮5錢。七帖。
11/27:前方於11/22開始服用,11/25 17:00前仍頻出屎水或屎水夾小於小指的糞便,但較好解出。17:00~22:00連解4次便、量多而稀糊(第一次300-400cc,後3次約150cc)。後直至11/27 12:30全未解便。因已排空且再無裡急後重、脹悶,且只食低纖維食物。囑:前方一天只服一包。
11/30:11/27大便一次、11/28二次、11/29又廿次。處方:如11/20日方 七帖。
12/07:周一、三大便10次,週四4次(已正常進食),周五12次,皆有手指大小、量多。處方:如11/20日方 加黃芩5錢,十四帖。
12/18:大便皆可見成形,不再夾屎水,但細小而一天自20次降到4次左右。處方:如11/20日方 去當歸4錢、加黃芩5錢,十四帖。
12/31:一日大便3-4次,皆有形,無屎水,無裡急後重,無腹悶。
【註】育生五苓散<結石方>組成-玉桂子2錢、元胡、木香、黃柏、甘草各3錢、豬苓、茯苓、蒼朮各5錢、當歸8錢、澤瀉1兩。
P小姐於術後出現「裡急後重」,大便一日40~50次,依LARS評分表屬嚴重等級!消化道癌症術後或化療後,易因腸神經損傷、感染而產生嚴重腹瀉或便秘,現代醫學使用止瀉劑、低渣飲食來控制。《傷寒論》:「…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結胸者,邪結在胸;臟結者,邪結在臟。二者皆下後,邪氣乘虛入裡所致。」表明了臟結的症狀與致病因素。
對比於LARS,同樣的有時時下利,同樣是醫源性造成的裡虛,前者是下後傷裡,後者是手術後的生理功能紊亂。矢數道明《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五苓散能對細胞及血液供給水分…本方的各種症狀,多是血液中的水分及血管外的水分—即組織和體腔內的水分失去均衡 [3]」。體腔內的水分除了指胃之外,當然也包括造成一日下利數十行的大腸內水分。
〈五苓散〉處方能使水分在腸道內快速吸收入血液中,經由腎臟轉由尿液而出。佐以黃柏預防術後或頻便造成的發炎,元胡、木香緩筋急(降低腸道蠕動速度),重用當歸,可為腸道帶來足夠血流以修復損傷的組織與神經(癌症避免用熱藥),但當歸亦有滑大腸的作用,在療程後半段,須分批減量。
中醫生理學基礎是用群組分類,將人體分為五大群組(肝、心、脾、肺、腎,五臟),近於現代解剖生理的系統分類思維(免疫系統、循環系統…),但兩者並無對應關係。《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五藏在內不可見,古人透過觀察種種表現在外的體癥,將之歸納入所屬的五藏,形成中醫特有的「藏象觀點」。知道是哪一藏出問題後,再來辨別是功能過亢?還是功能低下? 最後,選擇相對應入該藏的藥物來矯正身體功能的偏差,這就是中醫治病的思路。
現代解剖學中的神經是傳導介面,中醫並無「神經」一詞。《素問・靈蘭秘典論》:「十二藏之相使,貴賤如何…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闡述五臟六腑如何調控人體的運作,也寓含如中樞神經般的功能。而自主神經系統對器官的調控,在促進與抑制之間來回做動態平衡,與五臟之間的生、剋關係有著類似運作。
例如治療手汗症(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依《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則可依患者其他癥狀,辨別虛實,從心治、肝(虛則補其母)、脾(實則瀉其子)、或從腎治(水克火)。治法多元,主要還是取決於辨症狀的虛實而採取治療策略。
中醫治療LARS除了目標止瀉之外,也必須考慮儘快修復受損的自主神經系統,讓腸道蠕動節律恢復正常。《張元素・藏府標本藥式》:「大腸多氣少血,氣血不足則虛,故用補,下分五法,氣…,燥…,濕…,陷…,脫…」金被火傷,則血液枯燥,養血所以潤燥;脾虛濕盛,則水穀不分,下滲於大腸,而為瀉泄[4]。用五苓散重加當歸是循這樣的思路。
對中醫而言,只要能恢復器官的正常功能,也就代表自動控制系統(交感/副交感神經)與器官本身的功能均已修復。本病例能從嚴重狀態的LARS,於短短一個半月內恢復正常作息,代表中藥不僅修復了手術後縫合的腸道,也修復下腸系膜神經(交感神經)與骨盆神經(副交感神經)。對於患者而言,是一項新福音。
【感謝恩師育生中醫診所李政育醫師案例提供,代為整理分享】
參考資料
1. 徐嘉璘、洪敏瑛、林千如等,改善直腸癌病人低前位切除術腸道功能障礙,台灣醫學,2024,28(6):709-718。
2.賴以立,中低位直腸癌~保住肛門 vs. 生活品質,長庚醫訊,2025,46(1)。
3..矢數道明,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大眾書局,2002,p91。
4.張元素,珍珠囊二種、藏府標本藥式,文興出版社,2006,p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