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起落,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房市變化超級快的時代,你可能聽到朋友抱怨:「房價根本貴到買不下手!」也或許會看到新聞大篇幅報導:「房市寒冬快到了!」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其實,房價並不是光靠幾個新聞標題就能下定論,它的背後牽涉到供需、資金、利率以及政策等多種因素交織。
為什麼有人說「房價漲到極限了」,卻同時還有人急著搶預售屋?為什麼有些地區的房子愈蓋愈多,價格仍然不動如山?甚至,看似跟我們無關的央行利率政策,怎麼能讓房市的溫度瞬間起伏?
接著的內容我將拆分成上下兩集,帶大家一起探索看似複雜卻有跡可循的房市現象。我們將從最基本的供需原理出發,聊到資金流動與利率政策的影響,並進一步分析台灣長期以來的貨幣與匯率政策如何推動這一切。
你會發現,這些因素交織起來,正是造成台灣社會「高房價 vs. 低薪」困境的背後關鍵。希望透過這樣小小的討論,能啟發大家思考:面對這樣的房市環境,我們該如何優雅的自處?😁
房價的四大基礎:供給、需求、資金、利率
房價漲跌的關鍵,並不僅是「市場熱不熱」這麼簡單,而是受到四大因素的影響—供給、需求、資金、利率。這些因素互相牽動,才決定了房價的走勢。
1. 供給:房屋數量才是決定行情的關鍵
市場上的房屋數量,直接影響房價。如果供給不足,房屋就像限量版商品,價格容易被炒高;反之,如果新建案大量推出,市場供需趨於平衡,房價自然無法過度上漲。
以台北市為例,由於土地有限,新建案數量相對較少,因此房價長期維持在高檔。然而,在某些外圍城市,政府開放大量開發新案,使得市場供應增加,房價漲幅相對受控。
此外,開發商也會透過「小坪數住宅」來提高供給量。這類住宅降低了購屋門檻,讓更多人能負擔得起房價,同時也讓開發商能夠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更多銷售機會。這就是一種在高房價環境下「變通」的供給策略。
2. 需求:經濟與人口結構的雙重影響
人們買房的意願往往取決於就業與經濟景氣。當經濟繁榮、薪資上升,大家有錢且願意進場買房,房價自然走高;反之,若景氣低迷、失業率攀升,市場購屋意願疲弱,房價就可能遇冷。
另一方面,人口結構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少子化、高齡化趨勢下,長期來看,買房族減少,也可能給房價帶來壓力。
3. 資金:房價升降的幕後推手
如果說供需決定了房市的基本面,那麼資金的流向,則決定了房價的溫度。
當央行祭出貨幣寬鬆或大舉「印鈔」時,市場資金變多,大家手上現金充裕,自然更願意消費、投資。若房屋供給增幅趕不上資金的湧入量,價格就很容易衝高。
為何房地產是資金的避風港?
房地產總價高、保值性強,對投資人來說,是一種避險資產。因此,當市場資金充沛時,很多資金會選擇投入房市,而不是存款或其他低收益投資標的,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房價的上漲。
4. 利率:房市冷熱的開關
房貸利率直接影響購屋者貸款成本,也是政府和央行用來調控房市的關鍵指標。利率若低,買房成本下降,交易量活絡;利率升高,貸款壓力變重,市場買氣可能急凍。
例如,房貸利率從1.5%上升到3%,一間2000萬的房子每月房貸支出可能增加數萬元,購屋者很可能因此卻步,進而影響市場行情。
景氣循環:房市為何冷熱交替?
其實,房價漲跌並非隨機波動,而是與整體經濟的景氣循環息息相關。為了更清楚理解台灣房價為何持續飆升,我們先理解這個景氣循環的概念,掌握其運作邏輯,下一步就能看出背後推動房價上漲的關鍵因素。
- 景氣擴張期:房市熱到爆
- 資金寬鬆、利率偏低:借貸成本降低,房市需求飆升,催生「賣方市場」。
- 房價瘋漲:買家、投資客蜂擁入場,有限的房屋供給被搶光,價格自然被推高。
- 泡沫風險:當房價一路高飛,若脫離經濟基本面太久,就可能埋下泡沫危機。
台灣房市的擴張期(2010~2014年):2010年後,全球金融市場資金寬鬆,台灣央行維持低利率,使得房市進入一波強勁的上升趨勢。大量資金湧入不動產市場,推動房價飆升,尤其是雙北地區的房價在短短幾年間翻倍成長。
- 景氣收縮期:房市降溫
- 利率走高、資金收緊:借貸變貴,消費與投資需求同步收縮。
- 房價壓力:需求不振,買家卻步,供給相對增多,價格可能下滑。
- 避免陷入衰退:央行通常小步升息,小心回收資金,避免讓市場進入深度蕭條。
2015年後的台灣房市降溫:2015年後,台灣政府實施房地產稅制改革,加上全球經濟放緩,央行逐步升息,使市場資金變得較緊。這使得房價開始進入盤整期,成交量明顯下滑,許多高點買入的投資人開始面臨獲利回吐的壓力。
不斷循環:政府與央行在「抑制通膨」與「保持成長」間找平衡
當景氣過熱,央行趕快升息抽資金;景氣冷卻,央行再降息、放水。如此來回拉扯,房市也隨之經歷熱、冷交替。
1️⃣ 低利率 → 資金充沛 → 房價上漲
2️⃣ 房價過熱 → 央行升息 → 資金回流銀行
3️⃣ 市場冷卻 → 房價盤整或下跌
4️⃣ 經濟回穩 → 央行降息 → 房市回暖
這種擺盪式的變動模式,就是典型的「景氣循環」。
But台灣有台灣的玩法:「低匯率 + 低利率」如何成為房價飆漲的隱藏推手?
理論上,隨著景氣變動,利率應該跟著升降,但台灣央行在過去二十年對升息都相當保守,刻意壓低利率。這造就了台灣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也讓房價一路往上衝。
出口依賴度高,匯率被刻意壓低
台灣高度依賴出口,為了確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政府與央行長期維持較弱的新台幣匯率,以確保出口商能以較便宜的價格賣出商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稱為「彭淮南防線」的匯率政策。
「彭淮南防線」:央行如何壓低匯率,影響市場資金?
彭淮南曾擔任台灣央行總裁長達20年(1998~2018年),他的一項關鍵政策就是干預台幣匯率,將美元匯率維持在30元以上,以保護台灣的出口競爭力。
- 當美元兌台幣接近28~29元時,央行會進場買美元、賣出台幣,讓台幣貶值回到30元以上。
- 市場上的台幣供給增加,這些多出來的台幣進入市場,資金變得更加充裕。
- 當資金過剩時,銀行放貸意願提高,利率下降,這進一步強化了台灣的低利率環境。
為什麼要守住「30元」這條線?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如果台幣升值(如1美元兌換28元),出口商的商品價格會變貴,導致海外競爭力下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央行選擇人為干預匯率,確保出口產業不會受到強勢台幣的衝擊。
然而,這種政策雖然短期內確保了出口競爭力,卻也帶來了一系列副作用:
一、低利率 vs. 龐大資金:房價自然飆
當央行釋放大量台幣來壓低匯率時,市場上的資金變得更加充裕。這些資金如果沒有流入實體經濟(如企業投資或創新研發),最終會尋找其他高收益的標的,而房地產就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選擇。這也形成了「低利率—資金氾濫—房價上漲」的循環。最終,很多想買房的年輕人得面對「薪資漲幅跟不上房價」的窘境。
二、如何在出口與內需之間找到平衡?
台灣央行與政府的難題在於,如何同時維持出口競爭力,又不讓房價脫序上漲?這之間的平衡並不容易掌握,因為:
- 若升息、讓台幣升值,則出口競爭力下降,可能影響企業獲利與就業市場。
- 若持續維持低匯率、低利率,則市場資金充沛,房價可能持續攀升,導致資產泡沫風險增加。
這也就是台灣長期以來在「出口導向 vs. 內需市場」之間的拉鋸戰。
三、央行的「回收資金」手段有限
當市場上的錢變多,央行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為了避免市場過熱,央行會發行定期存單(CDA),相當於把多餘的資金「回收」回去,就像是關閉部分水庫閘門,減少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
但問題是,央行並不會完全收回所有資金,因為:
- 如果收回太多,利率就會升高,影響企業貸款與市場投資。
- 如果市場資金緊縮,可能影響經濟成長,導致出口商受到衝擊。
因此,央行通常會進行溫和調控,但這也讓市場上的資金仍維持在高水準,房市與股市的熱度依舊不減。
央行的「隱形任務」:也要幫國庫賺錢
除了穩定物價、調控經濟,台灣央行還承擔著為國庫創收的角色。台灣央行由於長期在外匯市場買進美元、賣出台幣,這樣的政策讓台灣的外匯存底水位高居全球前段班。
📌 簡單來說,這些美元從哪來?
- 龐大的外匯存底:央行長期買美元、持有美債等低風險資產,可以賺取海外利息。
- 低利率發行定存單:央行在國內以相對低的利率回收部分台幣,利息支出也少,讓海內外利差相加,形成較穩定的收益。
這就像是央行用手上的美元去「存美國銀行的定存」,同時又在台灣市場「低利率借錢」,利用兩者之間的利差來賺取穩定收益。
所謂的「定期存單」就是一種給利息的產品,央行將定期存單賣給銀行,從銀行手上把氾濫的新台幣回收
📌央行的利差怎麼賺的?
- 美國公債利率高於台灣存單利率 → 央行持有的美元資產,能賺取較高的利息收入。
- 台灣的低利率環境 → 央行發行定期存單(CDA),付給銀行的利息成本較低。
- 兩者相減,形成「正利差」,最終成為國庫的穩定收入來源。舉例來說:
- 假設美國公債利率為 3%,而台灣的定存利率僅1%,央行就能賺取2% 的利差收益。
- 這筆「穩定獲利」每年累積起來,就是央行為國庫創造的收入。
以上的分析,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央行希望維持低利率環境,因為如果國內利率上升,央行發行定存單的成本也會增加,利差空間縮小,國庫收益自然就會減少。
如何在「賺錢」與「經濟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台灣長期實施低匯率、低利率政策,確實幫助了出口產業穩定發展,讓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維持競爭力。然而,這樣的策略也帶來了一些挑戰:
長期低利率,如何影響一般民眾?
- 存款利息微薄:銀行利率長期低迷,存款幾乎沒有增值空間,導致一般民眾難以累積財富。
- 退休金報酬下降:許多退休族依賴固定收益的金融產品,但低利率環境下,這類投資工具的報酬率大幅降低,影響生活品質。
- 資金逼向高風險投資:許多投資人被迫尋找房市、股市等更高風險的資產來對抗通膨,間接助長資產泡沫。
📌稍微解釋一下利率所隱含的意思,其實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就像買東西會付「商品價格」,借錢也要付「利息」,而這個利息就是「利率」所決定的費用。所以當你跟銀行借錢,利率越高,代表資金「越貴」;利率越低,代表資金「越便宜」。因此如果台灣市場中流通的資金充裕,銀行手上的錢也會相對多,而為了讓這些錢「流動」並賺取利息收入,銀行會願意以相對較低的利率(即「比較便宜的價格」)把錢借出去。
產業升級,降低對低匯率政策的依賴
- 匯率競爭不是長久之計:中國、韓國等國家同樣會調整貨幣政策,台灣無法一直依賴匯率來維持出口優勢。
- 產業轉型太慢,薪資成長有限:如果產業無法升級,企業賺的錢仍然有限,員工薪資也難以大幅提升,最終影響內需市場的發展。
國際壓力:台灣可能被質疑為「匯率操縱國」
- 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可能導致更嚴格的貿易審查,甚至影響台美經貿合作。
- 貿易摩擦加劇,出口企業受影響,如果國際間對台灣的貨幣政策產生疑慮,可能導致部分國家對台灣產品提高關稅或施加額外限制。
結論:未來貨幣政策該如何走?
台灣的貨幣政策,正站在關鍵的十字路口。央行與政府是否應該適度升息,讓市場回歸正常機制?還是繼續維持低利率環境,以支撐經濟成長?這不只是官方的決策難題,更是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關心的議題,因為它影響的不只是房市,還包括薪資成長、存款收益、投資機會,甚至整體生活成本。
未來的房價會怎麼走?投資與購屋族該如何應對?
下一篇,我們將深入探討影響房市的另一隻黑手——美國聯準會(Fed),以及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該如何預測下一階段的房價走勢,找出較佳的進場與投資時機!
💬 你認為台灣應該升息,還是維持現狀?低利率對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