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冬天,對我這個來自北緯 23 度國家的人來說,出奇地冷,也出奇地黑。
但我當時還不知道,真正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 真實的課堂,真實的人
開學後走進教室,我終於見到了那些曾經只出現在 Teams 螢幕上的人——來自賽爾維亞、緬甸、美國、拉丁美洲、印尼、印度等各地的同學與教授。
討論課上,大家熱烈表達觀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討論「AI 是否會取代人類主管」的議題,兩位來自印度的同學爭論到聲音越來越大,教授幾度試圖介入都沒能阻止他們(笑)。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國際課堂的多元,不只是在國籍,更是在思維的交鋒。
至於課程內容本身,非常吸引人,這部分我之後會再專文分享。
🛍 落地生活,從「薅羊毛」開始
在柏林生活,尤其是以學生身份來到這裡,懂得省錢,是一門必要的生存技能。
因為我的收入幾乎仰賴限制帳戶(Blocked Account),為了讓生活收支平衡,必須格外精打細算。
💸 每月固定支出:
- 房租:€750(約佔生活成本的 75%)
- 健康保險:€122(超過29歲只能選擇私人保險)
🏫 學期固定支出:
- 註冊費:€1,000
- 學費:€7,875/學期(共兩學期,一年共 €15,750)
- 交通:€176/學期(全年 €352)
這樣的支出壓力之下,我學會了「薅羊毛」——從生活細節中找出省錢妙招。
🛒 日常生活省錢小撇步分享:
- Amazon Student:學生身份可享 Prime 免費六個月,快速收貨不花錢。
- Penny:使用 APP 可享多項商品折扣,達門檻還可享 額外 10% 折抵。
- Kaufland:APP 折扣加上大容量商品(馬鈴薯、洋蔥、吐司)超划算。
- Go Asia:每月第一個週六,全品項10%,平時則是學生身份5%。
- ZARA:添購衣物的好選擇,價格合理、風格簡約。
- ZARA Home:買一些蠟燭與桌布,讓我在異地也能感受到「家」的溫度。
💭 小結
柏林的冬天雖冷,但我靠著新課程與生活的磨合慢慢暖了起來。
來德國讀書不只是學術挑戰,更是對生活適應力的一次大考。 能夠在困難中,找到小確幸、秩序以及維持自律,是我目前最珍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