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主要戰場包括歐洲、亞洲、非洲、太平洋等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因包括很多個要素
例如:德國納粹黨和日本軍國主義政府。
綏靖政策:英法等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未能有效制止德國侵略行為。
綏靖政策是一種外交策略,通過對侵略者做出政治或物質讓步,
以暫時避免軍事衝突,尋求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國曾積極推行綏靖政策,尤其是對德國和義大利的法西斯政權。
這一政策主要目的是避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狀,並希望通過讓步來滿足侵略者的要求,從而維持和平。
九一八事變:1931年日本在中國東北製造的九一八事變,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先聲。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關東軍炸毀了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一段路軌,
嫁禍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炮轟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瀋陽城。
中國東北軍因執行「不抵抗政策」,未能有效抵禦日軍的進攻。
導致日本關東軍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並在1932年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此事件標誌中國抗日戰爭開始,也是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和亞洲的重要一步。
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亞洲戰場的全面爆發。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八年抗戰的起點。
導致中日關係急劇惡化,中國國民政府在蔣中正的領導下決定全面抗戰,
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試圖以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
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隨即開槍射擊並炮轟盧溝橋,引發了軍事衝突。
德國入侵波蘭: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歐洲戰場開始。
德國入侵波蘭發生於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入侵行動主要在波蘭西部和北部展開,包括但澤(現稱格但斯克)地區。
德國使用「閃電戰」策略,迅速從空中和陸地兩路進攻波蘭,摧毀航空設施、鐵路、通訊系統和彈藥庫。
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協議,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入侵波蘭東部,與德國一同瓜分波蘭。德國和蘇聯的占領導致了波蘭大量人口的死亡,估計約有600萬波蘭公民在戰爭期間喪生。
軸心國: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為主。
同盟國:以美國、英國、蘇聯為首。
軸心國在各個戰場取得多次勝利,但隨著美國加入和蘇聯反攻,戰局逐漸轉向對軸心國不利。
1944年同盟軍登陸諾曼第,1945年德國投降。
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後,日本於1945年9月2日正式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全球約7000萬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最慘重戰爭。戰後,美國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英法等歐洲殖民帝國衰落,聯合國成立以維護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