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後的歷史是否正在重演?從宏瑋醫材的崩解,看見台灣口罩產業的深層結構問題。政府若再袖手旁觀,下一次疫情恐怕只能再一次「重頭來過」。
疫情紅利退場,宏瑋的倒下不是個案2025年三月,原本在中部業界頗具信譽的口罩大廠——宏瑋醫材,突然傳出資金跳票、經營困難的消息。這家曾以穩定品質、合理價格與迅速出貨聞名的企業,近年來甚至多角化轉型,開發濕紙巾、拋棄式浴巾、寵物用品等商品,口碑與市場反應皆不俗。然而,一場懸崖式的結束,讓整個產業哀鴻遍野,也讓人不禁聯想到 2003 年 SARS 疫後台灣口罩廠的集體倒閉潮。究竟是企業經營不善?還是整個產業環境出了問題?
回顧 SARS 後的倒閉潮:歷史似曾相識
2003年 SARS 帶來短期爆量需求,許多業者臨時轉進口罩製造。疫情結束後,由於缺乏出口市場、政府不再支持、內需驟減,這些新廠成為過剩產能的犧牲品,陸續倒閉、出售、轉型,幾乎讓台灣本土口罩產業從地圖上消失。
歷史不會完全重複,但會驚人地相似。COVID-19 疫情期間,台灣政府全力打造「國家口罩隊」,投資數十億資金建廠、擴產,讓全台日產能衝上千萬片以上。短短三年內,市場從供不應求變成價格崩盤,進口產品湧入、消費者轉向國外品牌,產線閒置、庫存積壓、資金吃緊……這些壓力如今正快速反噬每一家口罩廠。
宏瑋醫材只是冰山一角
宏瑋的跳票事件,只是揭開了口罩產業深層危機的冰山一角。目前全台仍有上百家口罩廠苦撐,但多數廠商其實已處於高風險狀態。三大危機逐漸浮現:
1. 價格崩盤與產能過剩
疫情時大量設廠、擴產,如今需求回落,導致惡性價格競爭。許多中小廠為求現金流,只能不計成本賤價出清。
2. 缺乏品牌與轉型機會
大部分廠商專注代工,缺乏品牌經營與消費者認知,在政府標案減少、企業採購緊縮的情況下難以為繼。
3. 政策真空與輔導不足
疫情期間政府積極協助建廠,但疫情過後沒有後續整併與轉型計畫,導致各廠商自求多福,難以建立長期競爭力。
政府不能再當局外人:三點建議
疫情教會我們:**醫療口罩不只是商品,更是戰備資源與國安物資。**面對產業危機,政府若置之不理,未來將付出更高代價。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供決策者參考:
一、建立「平時採購」制度,支撐在地產能
比照日本、德國做法,由政府或公協會建立戰備存量機制,定期向合格廠商採購一定數量產品,確保廠商基本營運不墜。
二、啟動「口罩產業整併基金」,協助轉型升級
由經濟部、衛福部聯合設立基金,協助有潛力廠商品牌化、數位轉型,並推動小廠整併,擴大規模與議價力。
三、強化出口輔導與國際檢驗支援
許多口罩廠有外銷潛力,卻因認證門檻高、成本重而卻步。若能提供一站式出口輔導與國際認證補助,將可開拓更多海外機會。
結語:別再讓下一次疫情來得措手不及
宏瑋的崩塌,不只是企業命運的結束,更是整個台灣口罩產業的縮影。我們不能每一次都在危機時倉促組「國家隊」、每一次都在和平時期拆解戰備產能。真正穩定、有韌性的產業結構,是靠長期政策、合理利潤與產官合作建立出來的。
我們應該問自己:當下一次疫情來臨時,台灣還剩幾間能「打仗」的口罩廠?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收藏,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產業背後的真實挑戰。也歡迎留言討論,你對「宏瑋事件」的看法與未來建議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