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台灣的選舉從1996年總統直選才正式開始。但如果你往歷史深處挖掘,其實早在百年前的殖民時代,台灣就已經舉辦過真正具有「現代選舉意涵」的地方議會選舉。
1921年,台灣首次地方選舉登場
在日治時期的1921年,日本政府在台灣試辦「地方自治」,設置了市會與街庄協議會(相當於現代的市議會與鄉鎮代表會),部分議員採用「人民投票產生」的方式,讓台灣首次出現真正具有競爭性的公職選舉。
第一個舉辦選舉的地點是台北市會,並於1921年完成首次議員選舉。雖然當時的參政權被高度限制——只有年滿25歲、納稅達一定標準的男性才可投票——但這場選舉仍被視為台灣「民主選舉」的開端。選舉制度的極限與突破
當年的選舉制度具有濃厚的「殖民治理」色彩:- 只開放部分議員席次選舉(其他由日本政府任命)
- 設有選舉人門檻:年齡、性別、納稅額等條件排除大多數庶民
- 女性與無產階級完全排除在外
即便如此,這場選舉對台灣社會的意義仍不可忽視。它讓當時的台灣菁英階層——包括仕紳、商人、教育人士——第一次體驗到「票選民意代表」的制度,並開始思考政治參與的可能性。
台灣民眾黨與政黨參選的起點
1927年,由蔣渭水等人創立的台灣民眾黨,也正式投入這類地方選舉。他們提名候選人、發行政見文宣、公開演說、舉辦座談會——完全採取現代選舉操作。
這是台灣第一次有政黨以組織名義參與選舉,並且透過議會平台發聲,包括爭取教育改革、地方自治擴權、經費透明等,為日後台灣的民主運動奠定初步基礎。
一場不被記住的「民主起點」
當代台灣的選舉文化與民主體制,經常被認為起始於國民政府來台後的地方自治制度,或1990年代的憲政改革。但我們不該忘記,1921年那場只有少數人能參與的地方議會選舉,其實已經開啟了台灣人自主參政的第一步。
它也提醒我們:民主從來不是一夜之間誕生,而是在各種限制與妥協中逐步成形的歷史過程。
結語:我們對「選舉」的想像,該從哪裡開始?
你今天投下的那一票,背後其實有百年歷史的重量。而那場發生在殖民體制下的第一次地方選舉,雖然只屬於極少數人,卻是台灣第一次以制度方式向政府說「我們有話要說」。
如果說1996年總統大選是台灣民主的成年禮,那麼1921年,就是那場遺忘已久的出生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