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彰化車站這個日常通勤地點,曾在二戰期間被美軍炸得天搖地動。這並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
彰化車站在戰爭年代的關鍵角色
彰化車站於1905年啟用,是台灣西部鐵道交通的樞紐之一。由於地處南北要道,日治時期的彰化更是鐵路維修與調度的重要據點,還設有台灣最大的扇形車庫與機務段。
到了1940年代後期,隨著二戰進入尾聲,美軍開始對日本殖民地的軍事與基礎設施展開空襲。當時的台灣,因為是日本的戰略後勤基地,自然成為空襲目標。而彰化車站,作為鐵路運輸心臟之一,首當其衝。
1945年5月,美軍B-24重磅出擊
根據史料記載,1945年5月,駐菲律賓的美軍第5航空隊派出B-24轟炸機群,針對台中、彰化、嘉義一帶的鐵道設施進行密集轟炸。
其中,彰化車站與扇形車庫因為有大量機車(蒸汽火車)集結與整備,被視為高價值軍事目標。當天轟炸造成站體嚴重損毀,並波及周邊民宅與居民,傷亡人數不詳,但氣氛一度十分恐慌。
許多老一輩彰化人仍記得,當年天空出現一整排飛機、機關槍聲與爆炸聲響徹雲霄的可怕場景。
為何彰化不是軍營,卻被炸得這麼狠?
有些人會好奇,彰化沒有兵工廠也不是軍事基地,為什麼會成為轟炸目標?
原因其實很簡單:鐵道就是軍力的一部分。
在戰爭後期,日本為了將南洋物資、人員與戰備轉移回本土,仰賴台灣的鐵路系統來中轉。而彰化車站與車庫,就是這套系統中負責維修與調度的「神經節點」。炸掉這裡,就等於斷了整條南北運輸鏈。
現在的車站,還留有當年痕跡嗎?
今日的彰化車站早已整修、擴建數次,但據地方文史工作者口述,在某些牆體與扇形車庫舊區仍可見當年彈孔痕跡與補修痕跡。也有紀錄指出,車站周圍的重建工程在戰後1950年代陸續完成,為當地帶來新一波都市規劃。
而扇形車庫如今更成為觀光與文化資產象徵,也提醒著人們:曾經這裡是戰火焦點,也是一段台灣人在戰爭夾縫中求生的記憶。
結語:站在月台上,想起天空曾經燃燒
下次當你站在彰化車站的月台,準備搭車時,或許可以停下腳步,看看四周的磚瓦與老牆。
它們不是普通的建築,而是戰爭留下的證據。
歷史,從不遙遠。它可能就藏在你每天經過的那塊磚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