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即將來到四月,一年也過了一季。四月第一個禮拜的連續假期中,有著小朋友們最期待的兒童節。這兩期的今日點播,我們就來聊聊古典樂中和孩子、兒童有關的曲目。而今天我們來聽一組由浪漫時期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所作,描寫兒時點滴的鋼琴作品集《童年即景》(Kinderszenen)。其中第七首《夢幻曲》(Träumerei)是古典樂中最為人所知的曲目之一,你很有可能也聽過。
(名演奏家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的版本)
羅伯特‧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出身薩克森王國(今德國薩克森邦)。幼時對文學和音樂都有興趣,但在20歲聽了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現場演奏大受震撼,決心往音樂之路邁進、而成為一名鋼琴家。舒曼認為20歲才想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家,需要比常人多非常多倍的練習;據說他甚至為此發明了練習用的機械──不料正因為這些高強度的練習,讓他的右手無名指麻痺,不得不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
儘管舒曼沒有成為鋼琴家,仍繼續學習作曲。此外,他在1834年和友人一同創立《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NZM),介紹當代音樂名家,並提攜後進。包含蕭邦、孟德爾頌*1、白遼士、布拉姆斯*2等人都登上過這本雜誌。同一雜誌時至今日(2025/3)仍在出版,顯見舒曼對於音樂評論的貢獻。
1835年底,舒曼和原本情同兄妹、恩師維克教授的女兒克拉拉‧維克(Clara Josephine Wieck;1819-1896)產生情愫,進而互許終身。然而,維克教授知道弟子和女兒好上了可謂氣急敗壞(想想這年的克拉拉才16歲),帶著女兒搬家、甚至以謠言中傷舒曼*3,百般阻撓兩人。克拉拉也曾一度放棄,但在聽了舒曼的演奏後,決定選擇愛情,和舒曼一起生活。兩人在1840年結為連理,克拉拉‧維克成了克拉拉‧舒曼。父親也終於在三年後和兩人和解。
而在和岳父「抗爭」的幾年間,舒曼作曲的數量相當豐富。作於1838年的《童年即景》(Kinderszenen)也是這時期的作品。這是首純鋼琴曲集,由13首樂曲組成。據舒曼的說法,這是「描寫童心、獻給大人的作品」*4。
(《童年即景》全集)
(放個錄音比較清楚的版本)
第七首F大調的《夢幻曲》(Träumerei)是全曲集,乃至舒曼作品中最知名的曲子之一。這是首三段式的曲目,和聲精緻而富詩意。演奏難度不高,應該是學鋼琴的人都彈過的曲子。
(第一首,《異國與其人民》(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這套曲集的第一首,G大調《異國與其人民》(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也常被影視作品使用。伍德印象中前陣子某按摩椅的廣告就是用這首曲子。據說出席舒曼及克拉拉婚禮的李斯特在收到舒曼的稿件後,對這套組曲愛不釋手。說是常為了女兒彈奏,甚至光是在第一首《異國與其人民》就因太優美、彈了二十次還彈不到下一首(不過從表演風格來看,李斯特這人本來就蠻浮誇的...)。
舒曼和克拉拉婚後感情良好,育有八位子女。可惜好景不常,舒曼似乎有思覺失調(近年也有躁鬱症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說法),使得產生瞻妄幻覺的舒曼越來越難以控制自己,甚至一度被發現於萊茵河載浮載沉、幸被救起。生命的最後兩年更是在精神病院度過。
舒曼過世後,克拉拉扛起養家重任。而後的她巡迴歐洲作為演奏家、鋼琴教師及作曲家為生。她在音樂會上背譜、更加投入音樂中也影響了至今的音樂家們。而在創作上謹守道統的她更成為19世紀中後期以德國為主的浪漫派音樂之爭(War of the Romantics)中舊派(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和布拉姆斯、姚阿幸等人被稱為萊比錫樂派;與之相對的新派代表則是華格納、李斯特等人所組成的威瑪樂派。而克拉拉晚年更是因音樂見解不同、及諸多公共事務上的互相小動作*5,和李斯特形同決裂。
儘管如此,當新舊兩派紛爭歇息後,後世回頭檢視,雙方都留下了水準不凡的音樂。而這或許也反映了藝術的不朽:爭端會過去,而留下的終究是美好的樂音。
那麼今天就聊到這裡,希望大家喜歡。
我是伍德,今日點播,我們下次見!
*1. 舒曼曾在雜誌中撰文稱頌孟德爾頌。然而舒曼離開雜誌社後,1844年華格納曾在雜誌上發表帶有反猶言論的文章中傷有猶太血統的孟德爾頌。華格納也因其反猶色彩被日後的納粹所推崇、時至今日也被部分以色列或猶太裔音樂家所忌憚。
*2. 事實上,年輕的布拉姆斯在舒曼過世前幾年,也相當照顧舒曼夫婦,而其對舒曼夫人克拉拉‧舒曼克制而若有似無的情感也常成為文學或影視作品的題材。
*3. 1840年,舒曼曾經告老師維克教授誹謗,還曾經把老師告進監獄兩個禮拜;而舒曼和克拉拉還私下找和維克教授離婚的克拉拉的生母幫忙證婚──總之各種劇情抓馬不輸八點檔。
*4. 舒曼有另外兩本青少年曲集,就純粹是為了青少年學習鋼琴而作。
*5. 像是李斯特等人想替舒曼的雜誌《新音樂雜誌》辦週年慶,卻刻意迴避克拉拉等人;克拉拉作為回敬,在出版丈夫舒曼作品時,將獻給李斯特的題詞拿掉。
*6. 說起來這次曲目演奏難度真的相對不高,伍德手邊有鋼琴的話,真的應該錄伍德版給大家才對(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