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曼谷的印象,是遠離斷層的安全城市。但其實在過去二十年,泰國及鄰近地區已多次發生影響深遠的地震,例如:
很多人會問:明明震央在清萊、寮國甚至緬甸,怎麼曼谷也會晃? 其實,關鍵在於兩個要素:
過去幾次影響曼谷的強震,其實震央與曼谷的直線距離都在 300 至 700 公里之間,舉例來說:
這些距離對於中大規模地震來說,足以讓地震波在幾十秒內傳至曼谷地區,尤其是長週期波會與高樓建築產生「共振效應」,導致高層明顯搖晃。
曼谷位於厚厚的軟黏土層盆地,這種地質會放大並延長地震波的震幅與持續時間,尤其是對高層建築特別敏感。根據朱拉隆功大學研究,地表加速度雖僅 0.03g,但頂樓可放大至 0.1g 以上,甚至達到 3 倍晃動幅度。
也就是說,不是震央太近,而是地層太「會傳」。選房時不只要看樓層多高、結構穩不穩,更要知道它建在什麼樣的土上、承受什麼樣的「隱形放大器」。
根據泰國內政部於 2021 年發布的最新地震風險分區圖,全國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地震風險區域:
分區名稱地震風險覆蓋範圍基準加速度 (設計值)
區域 1
低風險
東北、東南部部分省份
0.05g 以下
區域 2
中風險
曼谷、華富里、北碧、春武里等 17 府
0.10–0.25g
區域 3
高風險
清萊、南邦、清邁、緬甸邊境等北部
0.30g 以上
在這份風險地圖中,曼谷正式被列入「第 2 區」——中度風險地帶。雖然不是震央熱點,但由於地質特殊,加速度放大效應可達 2–3 倍,因此在新版抗震法規中,曼谷反而被賦予更高的設計標準。
目前新建高層建築(>23m)在曼谷需依據 มยผ.1301/1302-61 標準,設計基準加速度上限為 0.25g,已接近北部高風險區的標準。
📌 小知識:曼谷雖然不在「地震帶」,卻是「影響擴散區」——地震波從數百公里外傳來後,在軟土層中被放大,是所有高層結構設計不能忽略的隱藏風險。
2023年起,泰國政府已強制實施新一代抗震設計法規(มยผ.1301/1302-61),但大多數市區建案都是在這之前興建的,合不合規,買的人自己要查。
許多樓盤會強調「符合抗震法規」,但這並不等於它能在地震中安然無恙。抗震設計只是圖紙上的標準,真正的安全,還要看施工品質、材料選用、甚至是施工現場有沒有偷工減料。
尤其是 2025 年地震後,多棟「合法建案」仍出現外牆脫落、連廊坍塌,這提醒我們: 📌 合格,不等於抗震;紙上有標準,現場能不能照做才是真功夫。
對於曼谷的高層住宅來說,除了結構設計外,以下幾個部位特別值得你留意:
買房前,不妨多問一句:「這棟樓,實際做到了哪些抗震細節?」這比一張蓋章的合格證明更值得你安心。
全文內容:宅點曼谷住宅抗震能力與買屋抗震指南 (2025年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