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住宅的抗震能力,補充段落:2023 年前建案該怎麼挑?

曼谷住宅的抗震能力,補充段落:2023 年前建案該怎麼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引言

當大家開始關注抗震設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那我是不是只能選 2023 年以後的新樓?」但事實是——曼谷市中心的大多數成屋,都是 2023 年以前設計、施工甚至完工的。這些建案雖然沒跟上新版法規的全套要求,但也不代表它們一概不安全。重點不在於年份,而在於這棟樓的設計概念、施工品質、與後期補強措施。你需要的不是放棄,而是知道怎麼看、怎麼選。這篇,就是給正在找「市區中古大樓」的你,一份務實的選擇建議清單。

 


🧩 1. 查施工方背景:是否為大型或知名開發商

在缺乏新版法規強制的時代,願意主動做足抗震設計的建商,本身就是篩選門檻

像 Supalai、SC Asset、SENA 等泰國中大型開發商,部分案子即使在 2023 年前,也會導入「剪力牆核心筒設計」、「SD50 級鋼筋」或與知名結構顧問合作(如朱拉、AIT)。這代表他們對結構安全有一定的意識與資源投入。

反之,一些中小型建商或轉售案,雖不代表一定危險,但你更需要花時間查資料、對照圖說,或甚至親自詢問是否有當年的結構設計說明書或工程報告。

關鍵不在於品牌,而是建商是否有「留下結構資料」的習慣——這會直接影響你能不能查出它的安全性。

 


🧩 2. 確認樓層與結構型式

結構越對稱、越簡潔,抗震表現越穩定。

對於舊樓來說,樓層數與結構形式是你能快速篩選的第一道直覺判斷:

  • 低於 15 層的建築,尤其是「方正對稱、牆體多、柱距短」的設計,在地震中通常能更有效地分散震力。
  • 相反地,若出現這些特徵,就要特別小心:
    • 挑高大廳(如首層挑高 > 4.5m)
    • L 型、T 型、Z 型結構
    • 大面積落地玻璃 + 懸挑陽台
    • 1 樓開放空間為商舖或停車場(Soft-Story 結構)

這些設計可能在當年為了「視覺美感」或「空間機能」而妥協了結構連續性,導致在地震中產生應力集中、層間剪力放大的風險。

如果你不是結構專業,可以從建築外觀觀察是否有明顯的不對稱設計,再進一步詢問平面圖或結構圖紙。

 全文內容:|宅點:曼谷住宅的抗震能力,補充段落:2023 年前建案該怎麼挑?

avatar-img
Zagdim宅點的沙龍
8會員
63內容數
Zagdim 宅點海外於 2019 年初在香港,以海外房地產資訊平台為目標,現已發展成為具有價值的海外物業房地產平台。專門研究海外物業:包括東京、大阪、京都、福岡、吉隆坡、悉尼、堪培拉、墨爾本、倫敦、曼城等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Zagdim宅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或者最重要的資訊,往往最容易被我們忽略 4月初以來,新聞標題充斥著「145%中國關稅」、「蒸發2.5兆市值」這類衝擊性內容。 而「90天暫緩期」,雖然寫進了每一則媒體標題,卻同時也是,最不被認真對待的資訊,卻彷彿沒人真正看見。但事實上,這90天才是整個年度局勢的關鍵節點 ,決定未來半年的資產節奏。
美債下跌- 真的是世界未日? 99%媒體形容:中日投不信任一票、外圍風險升高等等 中國被加關稅 、到日本或全球推遲關稅,同樣要面對一個問題 - 所有企業同樣需要大量美元。 當然兩者目標不同,前者,要加快進一步外移(所以說要搞死中國,基本不可以放生越南),而對於日本與其他國家來說,進入
✈️ 引言:你在泰國買的房子,扛得住地震嗎? 2023年3月,一場規模8.2級的大地震在緬甸北部發生,儘管震央不在泰國境內,但清邁、南邦、夜豐頌等北部城市出現明顯震感,高層建築搖晃、民宅牆體龜裂、社區水管爆裂……不少在當地置產的海外買家這才意識到一件事: 泰國,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地震風險
或者最重要的資訊,往往最容易被我們忽略 4月初以來,新聞標題充斥著「145%中國關稅」、「蒸發2.5兆市值」這類衝擊性內容。 而「90天暫緩期」,雖然寫進了每一則媒體標題,卻同時也是,最不被認真對待的資訊,卻彷彿沒人真正看見。但事實上,這90天才是整個年度局勢的關鍵節點 ,決定未來半年的資產節奏。
美債下跌- 真的是世界未日? 99%媒體形容:中日投不信任一票、外圍風險升高等等 中國被加關稅 、到日本或全球推遲關稅,同樣要面對一個問題 - 所有企業同樣需要大量美元。 當然兩者目標不同,前者,要加快進一步外移(所以說要搞死中國,基本不可以放生越南),而對於日本與其他國家來說,進入
✈️ 引言:你在泰國買的房子,扛得住地震嗎? 2023年3月,一場規模8.2級的大地震在緬甸北部發生,儘管震央不在泰國境內,但清邁、南邦、夜豐頌等北部城市出現明顯震感,高層建築搖晃、民宅牆體龜裂、社區水管爆裂……不少在當地置產的海外買家這才意識到一件事: 泰國,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地震風險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