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當大家開始關注抗震設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那我是不是只能選 2023 年以後的新樓?」但事實是——曼谷市中心的大多數成屋,都是 2023 年以前設計、施工甚至完工的。這些建案雖然沒跟上新版法規的全套要求,但也不代表它們一概不安全。重點不在於年份,而在於這棟樓的設計概念、施工品質、與後期補強措施。你需要的不是放棄,而是知道怎麼看、怎麼選。這篇,就是給正在找「市區中古大樓」的你,一份務實的選擇建議清單。
🧩 1. 查施工方背景:是否為大型或知名開發商
在缺乏新版法規強制的時代,願意主動做足抗震設計的建商,本身就是篩選門檻。
像 Supalai、SC Asset、SENA 等泰國中大型開發商,部分案子即使在 2023 年前,也會導入「剪力牆核心筒設計」、「SD50 級鋼筋」或與知名結構顧問合作(如朱拉、AIT)。這代表他們對結構安全有一定的意識與資源投入。
反之,一些中小型建商或轉售案,雖不代表一定危險,但你更需要花時間查資料、對照圖說,或甚至親自詢問是否有當年的結構設計說明書或工程報告。
關鍵不在於品牌,而是建商是否有「留下結構資料」的習慣——這會直接影響你能不能查出它的安全性。
🧩 2. 確認樓層與結構型式
結構越對稱、越簡潔,抗震表現越穩定。
對於舊樓來說,樓層數與結構形式是你能快速篩選的第一道直覺判斷:
- 低於 15 層的建築,尤其是「方正對稱、牆體多、柱距短」的設計,在地震中通常能更有效地分散震力。
- 相反地,若出現這些特徵,就要特別小心:
- 挑高大廳(如首層挑高 > 4.5m)
- L 型、T 型、Z 型結構
- 大面積落地玻璃 + 懸挑陽台
- 1 樓開放空間為商舖或停車場(Soft-Story 結構)
這些設計可能在當年為了「視覺美感」或「空間機能」而妥協了結構連續性,導致在地震中產生應力集中、層間剪力放大的風險。
如果你不是結構專業,可以從建築外觀觀察是否有明顯的不對稱設計,再進一步詢問平面圖或結構圖紙。